简述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指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退出本案的审理活动的一种制度, 是为了保证案件公正审理而设立的。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的范围。


参考答案:

(1)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要件事实
(2)用来推断要件事实是否存在的间接事实
(3)与证据能力和证据力有关的辅助事实
(4)程序法事实
(5)地方性法规、习惯和外国法律
(6)特别经验法则——规则的形成是基于特别知识或经验所取得的事实


第2题:

试述我国民事诉讼的回避制度。


正确答案:(一)回避的概念
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遇有法定的情形时,避开或退出对该案审理或者协助工作的一种制度。
(二)回避的条件和适用对象
1.回避的条件
《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审判人员有前款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前三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2.回避的适用对象
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三)回避的程序
1.回避的开始(1)自行回避
自行回避,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发现自己有法律规定的回避事由,主动向审判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提出,请求回避;或者审判长、院长、审判委员会发现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回避事由,依职权决定有关人员回避。(2)申请回避
申请回避,是指在诉讼进行中,当事人发现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回避事由,向审判组织提出申请,要求有关人员回避。
申请回避的行使期间:案件开始审理前——法庭辩论终结前
2.对回避的审查和决定
《民事诉讼法》第47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第46条:“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3.回避的法律效力
(1)申请阶段: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2)复议阶段: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3)复议后阶段:决定一经作出,立即产生效力。

第3题:

证人在民事诉讼中也是适用回避的对象。()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在民事诉讼中,()是对人民法院进行监督的基础。

A、合议制度
B、回避制度
C、公开审判制度
D、两审终审制度

答案:C
解析: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公开审判制度是对人民法院进行监督的基础。

第5题:

简述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


正确答案:

第6题:

简述民事诉讼中主管的功能和意义


参考答案:

(1)民事诉讼中的主管具有两方面的功能:
①划定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受案范围,以确定哪些纠纷属于法院民事审判权的作用范围,哪些纠纷不属于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
②解决法院和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在解决民事纠纷上的分工和权限问题,以使它们按照各自职责范围有条不紊地受理和解决民事纠纷。
(2)明确民事诉讼主管有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当事人正确行使起诉权。尽管在法治化的社会中,许多矛盾和纠纷都属于法律上的权利义务纠纷,但也并非所有纠纷都是法律纠纷,都适合用诉讼方式解决,即便是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之争,也并非都是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解决。因此,当事人只有明确了法院的民事诉讼主管范围,才能够正确判断哪些纠纷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解决,哪些纠纷应当通过其他机关和社会组织解决。
其次,有利于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随着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人民法院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需要司法权调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愈来愈多,当事人也越来越多地将他们的争议提交法院解决。然而,社会矛盾和纠纷是错综复杂的,有的适合作为法院民事审判权的对象,有的则未必适宜用民事审判的方式解决。另一方面,除人民法院外,还有一些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具有解决民事纠纷的职能,在多个主体都有权解决民事纠纷时,势必会产生人民法院与其他机关和组织问的分工问题。只有从法律上明确了主管问题,人民法院才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些复杂的问题,防止在解决纠纷上出现争抢或推诿。


第7题: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根据实施回避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A.要求回避

B.自行回避

C.申请回避

D.指令回避


正确答案:BCD

第8题:

简述民事诉讼中平等原则的含义。


参考答案:

民事诉讼中平等原则的含义。
(1)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平等。
(2)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平等。
(3)双方当事人拥有同等地行使诉讼权利的手段。
(4)双方当事人承担的诉讼义务平等。


第9题:

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必须回避的情形有哪些?


答案:
解析:
[解析]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 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第10题:

关于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继续案件的工作
B.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
C.审判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D.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以书面方式作出决定

答案:B
解析:
A项,《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说法错误,排除。B项,《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说法正确,当选。C项,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说法错误,排除。D项,《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