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美建交的主要过程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中美建交的主要过程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中美两国于1978年12月16日(北京时间)在各自首都同时发表建交公报,宣布两于1979年月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这是中美双方经过共同努力和认真坦率的谈判,在美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中方在美售台武器问题上也采取灵活作法的情况下达成协议而取得的成果。然而,在对台关系上,美政府在建交公报中承诺“美国人民与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的同时,却在建交初期以“不抛弃老朋友为由,制订违反建交公报原则,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并在1980年向台湾突击出售大量武器,这给中美两随后在台湾问题上的争执留下了隐患。总的来说,中美建交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首先,是中美结束敌对关系的过程(1949—1972年)。朝鲜战争的胜利对中美关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并对双方于1955年8月1日开始的、长达15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产生了积极作用。尽管大使级会谈取得的唯一成果是双方签署了平民回国的协议,但中美都通过该正式渠道表明了各自的立场,如美方强调不希望孤立中国,准备派高级使节访华等,中方则强调了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等。1970年—1971年,中国利用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及邀请美乒乓球队访华等渠道,加强了与美方的沟通。1971年7月9日,美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后来的《上海公报》定了基调。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政府于2月28日签署了《上海公报》。尼克松此次访华有着重要意义:标志着中美20多年的敌对历史的结束,使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并为后来双过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它同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还有利地推动了我与西国家的关系。其次,是双边关系徘徊的过程(1972年—1978年)尼克松访华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美关系有了迅速发展。官方关系的突出发展成果是1973年达成在对方首都互设联络处的协议。然而,自福特74年8月上台后,由于美利用中国搞均势外交,美国内政局的纷争及台湾问题等情况,中美关系处于徘徊境地。1977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务卿万斯时提出了中美建交的“三原则”,即“废约、撤军、断交”。此时,双方都更加明确了对方的立场。最后,是双方建立外交关系的阶段(1978—1979年)1978年5月,卡特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这表明美接受了我提出的建交三原则。7月初,双方代表在北京开始建交谈判。经过半年的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如下协议。第一,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第二,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美国政府宣布立即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在职979年4月1日之前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完全撤出美国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并通知台湾当局终止《共同防御条约》;第三,从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些协议的基础上,双方于1978年12月26日晚发表了《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邓小平随后访问美国。中国与美国建交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有:1,使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冷战期间,美苏的战略对峙由于中国地位的上升而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改变。美苏双方在对国际重大问题上不能再一意孤行,彼此都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来为自身的利益服务;2,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中美建交本身就说明了美对中国地位的重视。一些西方国家也不断加强了对华关系,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格局也由两超级大国主宰世界命运,逐步向多极世界发展;3,大大加强了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中国历来奉行和平、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与大国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国际间爱好和平的力量,这对于全球的稳定及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初中历史《中美、中日建交》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法。教师多媒体展示美国著名总统的照片,组织学生评选“最有中国缘的美国总统”,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尼克松总统。
教师引导设疑:历史上尼克松和周恩来总理历史性的握手,使得中美关系走近了一步,他也因此成为“最有中国缘的美国总统”,大家知道中美关系在当时是怎样的吗?除了美国,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又如何呢?由此顺势导入新课。教师资格考试考前黑钻押题,瑞牛题库软件考前更新,下载链接 www.niutk.com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中美关系
过渡:要想了解当时的中美关系,还是先要去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
1.背景
教师讲述并设问:新中国的成立其实宣告了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但是在新中国初期,美国政府敌视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20世纪70年代初。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关材料并提问:为什么会是在这一时期?大家可以从当时的国际局势和美国的角度来思考一下。



学生归纳:第一,当时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美国必须正视中国的发展和作用,因此需要改变原来的外交政策,缓和中美关系。第二,从材料中“西欧、日本崛起”“美苏争霸中,美国力不从心”可以分析出当时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了冲击。
教师补充讲解:不光如此,在当时中苏关系也开始恶化,可以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因此中国开始重新调整外交政策。
过渡:在这一形势之下,既然美国已经抛出了友好交往的“橄榄枝”,中国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2.表现
教师安排学生观看纪录片和图片,并提问:从中归纳一下中美为缓和国家关系展开了什么活动?这一活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乒乓外交”算是开了一个好头,那中美关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呢?大家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来。
学生归纳如下: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图片,并补充讲述: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宣告着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中美之间长达20多年的对抗结束了。



过渡: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其中就有日本。日本是怎么做的呢?
(二)中日关系
教师播放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新闻报道,并提问:这一事件给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反映出日本想要缓和中日关系。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日联合声明》历史图片,并讲述: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与中国签订了协定,这标志着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教师设问:随着中美、中日的改善,当时中国的外交事业获得了哪些成就呢?
学生回答: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国际上引发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
教师补充:从1971年基辛格访华到1972年止,相继有28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外交事业一片红火。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进行情感升华,感受国家强大推动外交关系改善。
2.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当今中国与美国、日本在外交上出现的摩擦,如中美贸易争端,美国把华为列入黑名单等,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中美关系缓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打开了5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困境,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3)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有利于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4)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作为历史老师,怎样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参考答案】
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常用的引起学生对课程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采用创设情境营造愉快的氛围,所以历史教学可以采用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2)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路,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抓住关键性的内容,突出问题实质。
(3)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其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第2题:

试述国际直接投资行业格局的近期趋势。


正确答案: (1)第一产业(初级产品部门)的趋势:总体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初级产品部门在国际直接投资行业格局中的地位明显降低了。
(2)第二产业(制造业)的趋势:近年来,制造业部门的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了三个变化:
1.投资流向由原来的资源、劳动密集行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行业;
2.投资形式上出现了低股权、非股权安排和跨国公司间的战略联盟;
3.制造业的国际投资中还出现了带有区域性色彩的公司网络。
(3)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趋势:总体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服务业部门在国际直接投资行业格局中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其原因有四:
1.许多服务性行业投资与贸易的自由化,以及由于许多服务产品的不可贸易性使向国外市场提供服务的企业必须到国外直接投资;
2.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跨国提供各种新型服务成为可能;
3.金融服务业(银行、保险、证券和其他金融机构)始终是最近10年吸收FDI最多的行业。

第3题:

中美两国是何时建交的?


正确答案:1979年1月1日。

第4题:

试述中法两国建交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1、双方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958年,戴高乐执政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的控制。法国一直坚持建立独立的核力量,这也是法美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焦点之一。法国在成为有核国家之前,拒绝接受美国的核保护和美国提供研制。1960年2月,法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为有核国家,美国仍然想控制法国。法国拒绝在美苏炮制的部分禁止核试验等条约上签字,继续独立自主地发展核力量。法国毅然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一体化机构,在古巴、柏林危机中都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法国的这些外交行动,是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沉重打击。戴高乐说,既然美国不能为距它一墙之隔的古巴而战,那么也一定不会为距离它5000公里以外的西欧而战。他认为美国靠不住,强调欧洲是欧洲人的,法国不会听命于任何人。有人称法国的外交是“我行我素的外交”。
2、法国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对华政策
法国长期以来同台湾保持有外交关系,但是一直比较冷淡,仅维持代办级关系。而对中国,虽然没有外交关系,但是早就有民间往来。在50年代初,中国的一些民间团队就访问过法国。1959年,联大讨论西藏问题时,法国投了弃权票。在中印边界冲突中,法国也未公开攻击中国。1959年,法国人说,14年一直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错误。戴高乐说:“15年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一个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戴高乐言论集(1958·5一1964·l)》,494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他认为,没有中国的参加,就不能办成任何大事。当然,法国同中国建交也有自己的目的。60年代初,由于美法矛盾上升,法国同美国拉开了距离。中国当时同美国处于敌对关系之中。同中国建交无疑会增加法国在同美国的抗衡中的力量。出于对外战略利益的需要,法国需要立即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法国人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是比较实际的。法国人说,蒋介石代表着过去,而毛泽东则有一股无穷和令人着迷的力量,他正在使沉睡百年之久的国家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也正因如此,戴高乐说,中国正在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为更好地了解中国,并让它了解我们,我们应当承认它。
3、中国采取区别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
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第一个中间地带是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第二个中间地带是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毛泽东认为,西方国家不是铁板一块,西欧同美国不一样。1964年1月,毛泽东对来访的法国议会代表团说,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你们不是共产党,我也不是你们的党。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许反对共产主义,但还是可以合作。毛泽东还认为,法国同中国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一是反对别人对我们的控制,二是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需要加强往来。陈毅在1963年讲,作为第二中间地带的整个西欧,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要求摆脱关国控制的,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使之成为间接同盟军。
4、中法双方利益的需要
从政治方面看,中法是当时世界上有影响的两个国家,两国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对世界有利,特别是对两国在反对大国干涉国际事务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经济方面看,法国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中国是一个大市场,两国经济有互补性。从安全看,两国当时都在反对美苏的争夺,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两国携手对西欧和亚洲的安全与和平会起到中要作用。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中法外交关系的建立打开了通向建立超越对抗、发展合作的道路,对中国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5题:

试述中美外交关系建立的主要过程及意义。


正确答案: 1,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这是美方接受中方提出建交三原则“断交、废约、撤军“,中方对台问题采取务实灵活作法的前提下实现的。2,建交的三个过程:结束敌对关系阶段(中美大使级会谈、基辛格、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签订及其意义);双边关系徘徊阶段(73年互设联络处、福特上台、邓小平77年8月提出建交“三原则”);建立外交关系阶段(78年5月布热津斯基访华、12月达成建交协议、邓小平访美)。3,意义:改变中美苏大三角关系;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

第6题:

试述抗日战争后的国际格局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它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在短时间内,国际帝国主义难以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来镇压或干涉各国人民革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追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二是逐步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2)上述国际格局对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产生重大影响。战后不久,美国拟定了一个准备称霸世界的所谓“全球战略计划”。为实现此计划,美国在“遏制”苏联势力的旗号下积极向全球扩张,并把夺取中国,以巩固它在亚洲的地位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为此,美国继续采取自中国抗战后期就已确立的扶蒋反共政策。这一政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形势对国民党不利时.力促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以期用和平手段诱骗中共向国民党投降,使美圜不战而控制全中国;另一方面,从各方面大力加强国民党的力量,一旦和谈目的不能实现时,便帮助国民党与中共决战,以期用武力打败中共,使中国成为美国的附庸。无论美国采取何种手法扶蒋反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都将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严峻考验。

第7题:

试述中法建交的基本过程及原因。


正确答案: 法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大国,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中法建交具有重大意义。基本过程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外交关系”,参加侵朝战争,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因此,中法之间基本上只有民间往来。到五十年代后期,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艺术的交流逐步有所扩大。1958年戴高乐将军重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戴高乐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他开始逐步改善对华关系。然而,当时中法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阿尔及利亚战争的障碍。法国在一段时期内仍继续对阿进行殖民战争,陈毅外长表示,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为止。1962年,阿赢得独立,战争结束。从1963年起,戴高乐将军加紧了中法建交步伐。当年10月,他授权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一封亲笔信前来中国,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商谈两国关系问题。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同富尔先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此后,中法双方代表在瑞士伯尔尼就建交的具体事宜进行谈判。美国曾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法国政府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和中国政府一起积极推进两国关系正常化。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谈判,中法两国终于在1964年1月27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根据双方事先的协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于1月28日奉命就中法建交发表声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谈判并且达成两国建交的协议的。按照惯例,承认一个国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着不再承认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推翻的旧的统治集团。”在此之下,台湾当局撤走了它驻法国的“大使馆”。中法建交的原因主要有:(1)中法双方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将军执政时期,有人形容法国的外交是我行我素的外交。中法建交前,美国曾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但法国政府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和中国政府一起积极推进两国关系正常化。(2)法国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对华政策。50年代末以来,法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没有攻击过中国。(3)中国采取了区别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六十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认为亚、非、拉三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第一中间地带”;而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属于“第二中间地带”。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把原来美、苏争夺的两个中间地带,作为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二、第三世界,从而把西欧、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单独列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范畴。中国与法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反对别人的控制,二是两国需要在经济、文化方面加强往来。(4)中法双方利益的需要。在政治上,中法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两个国家,两国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对世界有利,特别是反对大国干涉国际事务方面意义更大;经济上,法认为中国是个能容纳23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安全方面,两国都反对美苏争夺,反对别人的控制,在维护亚洲、欧洲乃至世界和平方面互相支持。

第8题:

右图是“中美建交纪念磁盘”。磁盘正面标有“1979年”字样,该时间是()

右图是“中美建交纪念磁盘”。磁盘正面标有“1979年”字样,该时间是()

A.尼克松访华时间

B.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时间

C.中美正式建交的时间

D.该磁盘的制作时间


参考答案:C

第9题:

试述中美建交的主要过程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正确答案: 中美两国于1978年12月16日(北京时间)在各自首都同时发表建交公报,宣布两于1979年月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这是中美双方经过共同努力和认真坦率的谈判,在美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中方在美售台武器问题上也采取灵活作法的情况下达成协议而取得的成果。然而,在对台关系上,美政府在建交公报中承诺“美国人民与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的同时,却在建交初期以“不抛弃老朋友为由,制订违反建交公报原则,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并在1980年向台湾突击出售大量武器,这给中美两随后在台湾问题上的争执留下了隐患。总的来说,中美建交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首先,是中美结束敌对关系的过程(1949—1972年)。朝鲜战争的胜利对中美关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并对双方于1955年8月1日开始的、长达15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产生了积极作用。尽管大使级会谈取得的唯一成果是双方签署了平民回国的协议,但中美都通过该正式渠道表明了各自的立场,如美方强调不希望孤立中国,准备派高级使节访华等,中方则强调了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等。1970年—1971年,中国利用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及邀请美乒乓球队访华等渠道,加强了与美方的沟通。1971年7月9日,美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后来的《上海公报》定了基调。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政府于2月28日签署了《上海公报》。尼克松此次访华有着重要意义:标志着中美20多年的敌对历史的结束,使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并为后来双过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它同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还有利地推动了我与西国家的关系。其次,是双边关系徘徊的过程(1972年—1978年)尼克松访华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美关系有了迅速发展。官方关系的突出发展成果是1973年达成在对方首都互设联络处的协议。然而,自福特74年8月上台后,由于美利用中国搞均势外交,美国内政局的纷争及台湾问题等情况,中美关系处于徘徊境地。1977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务卿万斯时提出了中美建交的“三原则”,即“废约、撤军、断交”。此时,双方都更加明确了对方的立场。最后,是双方建立外交关系的阶段(1978—1979年)1978年5月,卡特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这表明美接受了我提出的建交三原则。7月初,双方代表在北京开始建交谈判。经过半年的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如下协议。第一,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第二,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美国政府宣布立即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在职979年4月1日之前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完全撤出美国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并通知台湾当局终止《共同防御条约》;第三,从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些协议的基础上,双方于1978年12月26日晚发表了《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邓小平随后访问美国。中国与美国建交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有:1,使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冷战期间,美苏的战略对峙由于中国地位的上升而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改变。美苏双方在对国际重大问题上不能再一意孤行,彼此都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来为自身的利益服务;2,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中美建交本身就说明了美对中国地位的重视。一些西方国家也不断加强了对华关系,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格局也由两超级大国主宰世界命运,逐步向多极世界发展;3,大大加强了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中国历来奉行和平、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与大国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国际间爱好和平的力量,这对于全球的稳定及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10题:

试述七十年代我国同西方国家基本完成建交过程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七十年代,中国同西欧、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七十年代初期出现了西欧国家同中国建交的高潮(第三次建交高潮)。1970――73年,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冰岛、马耳他、希腊、卢森堡和西班牙先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英国和荷兰先后同中国签署了关于两国从代办级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同年,联邦德国外长访华,两国达成了建交协议。1979年,葡萄牙和爱尔兰也同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至此,中国已同西欧2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5年,中国同欧共体建立了正式关系。七十年代,中国与其它西方国家的关系也得到发展。1970年,中国与加拿大建立外交关系,这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72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工党政府上台,先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9月,中日宣布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9年1月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结束了长达30年的不正常状态。七十年代我国同西方国家完成建交过程的主要原因有:1、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不再认为与这些发达国有实际的利害冲突,而认为它们像第三世界一样,是美苏超级大国竞争的牺牲品和能够与之进行对话、联合的潜在伙伴。战后相当长时期,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唯美国马首是瞻,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它们开始坚持自己的权利,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自主倾向。中国把这种独立的现象看作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评价。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继承了60年代提出的第二中间地带的观点,把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列为第二世界,作为争取合作,共同两霸尤其是苏联霸权主义的对象。2、中国与这些西方国家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需要。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到需要借重对方,抗衡苏联,互相支持,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3、中国与这些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经济合作发展较快。七十年代,中国放弃了六十年代“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重视国内现代化建设,而许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困扰于国内经济的不景气,都有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奉行对外开放政策,把这些发达国家作为重要对象之一,加速开展中国同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4、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中国同其它西方国家发展关系扫清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