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法不足以自行”的提出者是()。

题目
单选题
“徒法不足以自行”的提出者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法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法即是刑B.徒法不足以自行C.法的任务仅仅在于管理、调节、控制和监督D.在当代中国,法的作用是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正确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对法的作用的理解。选项A是对古代中国法刑不分的一种思维定式,认为法即惩治犯罪的刑法。刑法当然是每个国家法律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刑法并不代表整个法律体系,因而A项是错误的。选项B说明了法的作用的局限性,即使是制定得很好的法,也需要合适的人去正确地执行和运用,也需要得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支持,因而B项的观点是正确的。选项C是对法的作用的一种片面的认识。法的任务不仅在于管理、调解等,它还具有导向作用。法不可能直接下命令使某人成为一个发明家,但它可以为人们发挥才智提供必要的条件,法是刺激人们奋发向上的一个有利手段,因而C项是错误的。选项D指的是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在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维护秩序,促进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2)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3)为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即行使权力)的行为提供法律根据,并对他们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的行为实行制约;(4)预防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之间的争端;(5)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6)为法律本身的运行与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序。故选项D错误,因而本题应当选B。

第2题:

“徒法不足以自行”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B

第3题: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的提出者是中国古代思想家:()

A、韩非子

B、荀子

C、孟子

D、孔子


参考答案:B

第4题: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指的是法的作用的哪一局限性

A.法的调整范围是有限的
B.法的特性与社会生活的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C.法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制约
D.法的实施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

答案:C
解析:
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立法者,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如果没有具备良好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专业队伍,法律再好,其作用也是难以发挥的:题目中的谚语体现了法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的影响。

第5题:

举行祭孟大典,就是要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使之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的标准完善公共治理。
文中“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寓意是:

A.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
B.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足以自己发生效力
C.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D.强调“善”与“法”相结合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出现在文段的末尾。分析“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的上下文语境。根据“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的标准完善公共治理”可知,这句话启示我们在公共治理当中既要行善政,又要注重法令。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符合上述语境。

第6题:

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的法律思想的是()

A.子产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参考答案:C

第7题: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这说明了( )。

A.法的阶级性

B.法的不确定性

C.法的局限性

D.法的继承性


正确答案:C
解析:这句话是古代思想家孟子在强调道德教化作用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说明了法的局限性。

第8题:

关于法治作用的局限性,可作如下说明( )。

A.法不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

B.“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C.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D.法律所要使用的事实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孟子的“徒法不足以自行”表明了法的哪一项特性

A.法的联系性
B.法的继承性
C.法的模糊性
D.法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本句话可以释义为即便是制定得很好的法律,也需要合适的人正确地执行和适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如果没有具备良好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专业队伍,法律再好,其作用也是难以发挥的。表明了法律的作用具有局限性。

第10题:

下列关于法的局限性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法律调整范围的有限性是由于法具有规范性、抽象性、稳定性、普遍性
B.法具有滞后性是由于法具有权利义务性、国家强制性、调整对象的特定性
C.“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表明法具有局限性
D.如果统治阶级的意志能准确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则法的作用就没有局限性


答案:C
解析:
解析:法律调整的对象是人的行为,法律调整的范围不是无限的,法律调整范围的有限性是由于法具有权利义务性、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因此对有些社会关系而言,法律并不是有效的调整手段,比如对于人们的思想、信仰或私生活方面的问题,就不宜采取法律手段加以调控,A选项错误。法具有滞后性是由于法的规范性、抽象性、稳定性、普遍性与社会生活的具体性、复杂性等之间存在着矛盾,B选项错误。“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说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立法者,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即使是制定得很好的法律,也需要合适的人正确地执行和适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如果没有具有良好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专业队伍,法律再好,其作用也是难以发挥的,C选项正确。法律是规范,不是规律本身,它总是体现着人的意志。不管是出于阶级目的,还是立法者认识上的局限,法律总会存在着某种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另外,法律的实施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法律总是十分依赖其外部条件,其作用总是容易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故D选项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