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三种基本课型是()。

题目
多选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三种基本课型是()。
A

准备课

B

新授课

C

练习课

D

检查测验课

E

复习课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参考答案: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认识的主体,但由于双方要达到的目的不问、作用不同、认识的对象不同而形成差异和矛盾,但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2)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的特点有如下矛盾:数学的概括抽象性与儿童认知具体形象性的矛盾;数学知识的严密逻辑性与儿童认知理解简单化、直观化的矛盾;数学知识广泛的应用性与儿童知识面窄、接触实际生活少的矛盾。
3)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与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首先,从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水平来看,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速度远远要落后于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其次,教师的数学语言表述与学生真正理解的矛盾。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得教师的语言表述与学生的理解水平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1)启发性;(2)趣味性;(3)层次性;(4)感染性。
再次,儿童掌握的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矛盾。儿童接受新知识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序性。(2)直觉性。(3)延时性。

第2题:

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数学彩条。


参考答案:数学彩条,也叫奎逊耐彩色棒,是一种现在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应用十分广泛的小学数学学具。数学彩条由十种颜色、十种长度的木条(或塑料棒)组成。每根彩条的横截面都是边长为1 厘米的正方形。十种颜色分别是白色(b)(括号内字母为该颜色名称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22 个、红色(h)——12 个、绿色(l)——10 个、紫色(z)——6 个、桔黄色(j)——4 个、深绿色(s)——4 个、乌黑色(w)——4 个、咖啡色(k)——4 个、天蓝色(t)——4 个、橙色(c)——4 个。共74 个。十种彩条的长度分别是1 厘米、 2 厘米、3 厘米„„10 厘米。小学数学各年级的主要内容都可以通过操作数学彩条,使学生建立起较深刻的感性认识,进而建立起有关数学内容的模型和表象。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用白色的彩条(b)表示 1,其他颜色彩条分别表示2,3,„„10。这样,就可以用它认识整数和四则运算。例如:(1)两个彩条接起来同另外一个彩条一样长,用这种关系可以表示数的组成。(2)用一个橙色彩条和若干个白色彩条,就可以表示11-19 各数。(3)加法和减法:两个彩条连接在一起就可以表示相加。把两个彩条并排摆在一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长短,两个彩条之间的关系就是表示减法。两个彩条相差部分同某一个彩条一样长,这个彩条表示的数就是减法的差。(4)乘法和除法:用单一颜色的彩条连在一起,表示 n 个相同加数连加,用这种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的意义。(5)认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彩条表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应用题的涵义,准确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6)用其他颜色的彩条表示1,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分数。此外,运用数学彩条还可以进行思维训练和开展智力游戏。

第3题:

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


参考答案:(一)教学手段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媒体。
儿童认识数学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他们需要借助各种直观的材料,形成必要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直观的教学手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乘法概念时,为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就必须通过摆实物、看图片等手段,使学生建立起感性的认识,再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二)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需要考虑教学手段这一因素。深刻地揭示教学内容,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需要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只有教师熟悉、掌握各种教学手段的结构及其功能,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组织者的主导作用。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更新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4题:

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教学策略。


正确答案: 教学策略当然就是指教师在课堂学习的组织过程中的一种指导行为方式与方法抉择或创设的方略。构建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组织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教师确定教学组织过程的依据、有助于抉择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是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构建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教学策略建构依赖于准备原则、活动原则、主动参与的原则、兴趣性原则、个别适应的原则。教学策略的基本类型有“照本宣科策略”、“简单对话策略”与“思维交互策略”。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特点是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第5题: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
(1)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简要说明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落实 “四基”。 (8分)

(2)
若指导六年级学生学习本课 ,试拟定教学目标。 (10分)

(3)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过程。 (22分)


答案:
解析:
(1)落实 “四基 ”
①基础知识 :本课中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 ,获得圆的相关知识 ,这样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

②基本技能 :学生观察圆的特点 ,在动手操作画圆的过程中锻炼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③基本思想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 ,通过合情推理 ,体会抽象归纳的数学思想。

③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测、验证、反思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圆 ,理解并掌握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等活动 ,对圆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并能借助圆规正确地画出圆 ,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从生活中学到与圆相关的知识 ,体会到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美感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让同学们从图片中找出认识的图形 ,引导学生发现车轮、花坛和水池等都是圆形的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认识圆。

二、观察思考 ,动手操作 ,对圆有个直观、明确的形象认识
(一)找一找组织学生找一找身边或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的。
(二)画一画
1.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如何在纸上画出一个圆。

2.上台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点评。

(三)折一折

1.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圆剪下来 ,对折、打开 ,再对折、打开 ,依次重复几次 ,发现有什么变化 ,能得到什么规律 ?

2.结合同学们的观察发现 ,教师讲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

3.练习 :用彩笔描画出下列圆的半径和直径。

三、教师演示 ,学生练习

1.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如何用圆规快速而准确地画出不同大小的圆:首先将圆规的两脚分开 ,定好两脚间的距离为半径 ;其次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作圆心 ;最后 ,让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2.学生模仿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四、总结体会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同学们 ,课下想一想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呢 ?车轴应该装在什么位置 ?

第6题:

教材和教学大纲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物质依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估算教学。()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8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和启发式谈话法、探究-研讨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尝试教学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学生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必须做到几点:(1)要熟悉各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运用其中每种教学方法,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2)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先按教学目的和任务将教学内容具体化,找出重点、难点,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逻辑上完整的几个部分,(3)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考虑教学过程效率的高低

第9题: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正确答案: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循序渐进的原则。
(4)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原则。
(5)理解巩固与探索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第10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三种基本课型是()。

  • A、准备课
  • B、新授课
  • C、练习课
  • D、检查测验课
  • E、复习课

正确答案:B,C,E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