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避讳的方法。

题目
问答题
简述避讳的方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正月”的“正”字由去声改读阴平,是属于()避讳。

  • A、语音避讳
  • B、修辞避讳
  • C、文字避讳
  • D、词语避讳

正确答案:A

第2题:

讳有()和()两种。避讳的方法有()。另外封建社会还有“避嫌名”之说。


正确答案:国讳;家讳;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

第3题: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

A.缺笔避讳

B.添笔避讳

C.拆字避讳

D.删字避讳


参考答案:ACD

第4题:

简述避讳。


正确答案: 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法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表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讳禁制度极严,有不少人因触讳犯禁而被砍掉脑袋。讳禁之严,可见一斑。
讳有“国讳”和“家讳”两种。“国讳”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们为之避讳;“家讳”是封建士大夫们为其尊者自行避讳。历代避讳方法有三种: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
“改字法”是对帝王及尊者之名改用其他代替。所改名称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书籍名,甚至还有改姓的。如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改“恒山”为“常山”;《汉书》作者班固为避汉明帝刘庄的讳,书中称“老庄之术”为“老严之术”;东晋人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称“王昭君”为“王明君”;《后汉书》作者范晔,因其父名“泰”,为避家讳,凡《后汉书》中的“泰”均改为“太”;北宋官僚文彦博,本姓“敬”,但因避赵匡胤的祖父赵敬之讳,改姓“文”。唐高宗有一个年号“显庆”,但到唐种宗李显时,为避讳,改“显庆”为“明庆”。“空字法”是将应该避讳的字空出来不写,或空围□,或作“某”,或直书“讳”字。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当世皇帝汉安帝刘祜以及上至光武帝刘秀凡五代帝王之名,皆取空字法,只作“上讳”二字。又如唐人在撰写史书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将隋末王世充写成王充等。“缺笔法”是指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
更为糟糕的是,封建主义还有“讳嫌名”的做法。所谓“嫌名”,就是与所避之字声音相近或相同的字,遇到这类字也要避讳,即为“避嫌名”。如唐代诗人李贺,其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同音,因“讳嫌名”而不得考进士。韩愈为此愤愤不平,作《讳辩》一文替李贺辩护,文中说“父为仁,其子不得为人乎?”还有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也跟避讳有关。
辛亥革命以来,避讳制已随着封建统治一起消亡,但不许犯忌和害怕犯忌的双向心理并没有消除。为了避凶就吉,出于礼貌道德,人们自觉不自觉的进行各种避讳,比如阿Q秃头上的癞疮疤,他就忌讳别人说“光、亮、烛”;明明家中老人“死了”,却要说“老了、走了、去了”,甚至还有“故世了、去世了”等等。在现实生活中,尊者长者总是厌恶或者不习惯他人直呼他的名字,卑者幼者也觉得直呼尊长者之名太不礼貌。因此中国人对父母、师长、上级均不直呼其名,这一点跟西方国家也很不同。

第5题:

简述用“庙讳”做避讳注意点。


正确答案: ①所讳必定为去世皇帝之名。
②所讳必为后世皇帝之名。
③将“庙讳”二字还原为后世某皇帝名讳字样后,应前后文意通畅。

第6题:

什么是避讳?它涉及哪些范围?采用哪些方法?


正确答案: 封建社会里,人们在言语或书写文章时,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圣人、帝王和本家尊长的名字,称为避讳。避圣人名曰圣讳,避帝王名曰国讳,避尊长名曰家讳。避讳改用的字,叫做讳字。由于避讳而改动古书,不仅给阅读带来某些困难,同时还容易把讳字当作正字,造成理解错误,或造成脱文、衍文。
避讳涉及的范围:改姓氏、改人名、改官名、改地名改干支名、改物名、改常用语等。历代避讳采用的方法:改字、空字、缺笔、注释。

第7题:

什么叫“避讳”?常见的避讳方法有哪几种?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人们言谈和书写时,遇到与君父尊亲的名字相同的字时,要设法回避,就叫避讳。
避讳之法,一般为改字、空字、缺笔、改读等

第8题:

避讳的方法有哪些?
①缺笔
②换不同音的近意字
③空出此字不写,而代以“庙讳”字样

第9题:

简述避讳的方法。


正确答案: ①缺笔。
②换不同音的近意字。
③空出此字不写,而代以“庙讳”字样。

第10题:

避讳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根据封建礼法,不能直接称呼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在典籍文章中,遇有和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相同的字,要设法回避,这就是所谓的避讳。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
1)缺笔:即需避讳的字,缺最后一笔
2)空字:即该讳的字不出现,用“某”或“口”代替
3)改读:苏轼祖父名序,苏轼为人作序时改用“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