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速公路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题目
问答题
我国高速公路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投资规模大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相符合
  • B、投资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企业相对较少
  • C、我国对外直投的产业分布和区位分布均
  • D、投资主要集中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欧美发达国家

正确答案:B

第2题:

我国高速公路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各省区。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第3题:

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蔗糖生产和出口国,甘蔗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多雨的平原和河谷地带,所产蔗糖的75%以上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指出澳大利亚蔗糖加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简述其区位因素。(7分)


正确答案: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甘蔗种植区)。接近原料地(原料指向),接近港口,接近市场。

第4题:

影响家畜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并重点阐述各畜种的分布特点。


正确答案: (1)主要环境因素:
①温度: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家畜的体热调节上)和间接影响通过影响风、云、雷电的形成,降水量的多少和分布、蒸发量的多寡,决定农作物种类及耕作方法和家畜的饲料种类及数量,从而影响家畜的分布和种群结构,使家畜的生产性能、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②降水:
降水通过影响空气的湿度决定家畜的分布,对家畜饮用水源也有很大影响。
③海拔:海拔决定了空气的密度和温、湿度状况,从而影响家畜的分布。
④植被和饲料条件。
(2)各畜种分布特点:
①马:耐寒冷,喜凉爽、湿润的气候,要求较好的饲料条件,对高海拔及荒漠草原的适应能力较差。
②驴:喜干燥、温暖,较耐热,但耐寒力很差,也不能在潮湿地区生存,繁衍。
③黄牛:适应性强分布很广。在全世界和我国各地,黄牛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品种和类群,每个品种和类群分别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④水牛:怕寒冷,在炎热环境中要求“打汪”消暑,因而只能生活在气候炎热、水面较多的地区。
⑤牦牛:对高海拔及严寒气候具有很强的耐受力,所以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m以上的高原上,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难以生存。
⑥绵羊:耐寒力强,适合在寒冷地区生活,对不良放牧条件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温暖、湿润乃至炎热地区虽培育了一些具有特殊适应性的品种,但分布地域有限,数量较少。
⑦山羊:既耐寒又耐热,既耐干旱又耐潮湿,还耐粗饲,是适应性较强的家畜,在农区,牧区,不同气候带,不同海拔高度都有分布,是荒漠草原上的主要畜种。
⑧猪:既怕冷又怕热,只能在人工条件下生活,对较差的环境条件较难适应,所以集中分布在农业地区,牧区则很少。
⑨骆驼:耐热,耐寒、耐渴、耐饿、耐粗饲,抗风沙的能力都极强,所以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地带。

第5题:

世界石油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石油是发热量最高的矿物能源,又是制造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武器装备等都需要石油及其产品提供燃料油、润滑油和原料。近代石油工业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相继发端于欧洲和美国,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前,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委内瑞拉和苏联,1950年总储量只有104亿吨。五十年代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迎来了能源消费的“石油时代”,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勘查活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因而迅速增长,到1970年即达720亿吨。其中波斯湾地区的储量竟占全世界的60%,世界石油地理由此发生巨大变化。
世界石油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总的特点是相对集中。首先,全世界共有600多个沉积盆地,已发现油、气田的只占四分之一,其中37个盆地就集中了全世界较可*的石油远景储量(1,500亿吨)的95%,仅阿拉伯—波斯湾盆地即达710亿吨之多;其次,以全世界已发现的约三万个油田说,其中仅37个储量在6.7亿吨以上巨型油田,合计储量即占世界总储量的51%;储量为0.67~6.7亿吨的260个大型油田,合计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9%,储量为670~6,700万吨的700个中型油田,合计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5%,而其余2.9万个小油田合计仅占世界总储量的5%。第三,以世界160多个国家论,储油国约有60多个,沙特阿拉伯一国即独占四分之一。以下依次为墨西哥、科威特、前苏联、伊朗、阿联酋、美国、伊拉克、利比亚、委内瑞拉、中国、尼日利亚、英国、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和挪威。

第6题: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正确答案: 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的西部。

第7题:

北美洲的植被—土壤类型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北美洲的植被—土壤类型在分布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北部,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结构。北美大陆北部,大致在北纬47°~50°以北,地面起伏不大,水热条件从北向南逐步变异,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也都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呈带状分布的,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结构特征。从北向南的更替序列为:冰原、苔原—冰沼土带,针叶林—灰化土带。
(2)东、西部植被—土壤类型结构的对立。从针叶林—灰化土带以南,大致以西经95°为界,东部和西部不仅各有其主要植被—土壤类型,而且它们的排列图式又处于相对的局面。在东部五大湖以南,东临大西洋,地面比较开展,虽有阿巴拉契亚山,但高度不大,没构成气候障壁,水热条件较北部优越,且有从北向南逐渐变异的趋势。因此,作为反映水热条件组合的植被—土壤类型即以森林和森林土壤为主,从北向南依次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灰棕壤、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亚热带常绿林—红壤、黄壤。它们基本上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体现了地带性结构特征。西经95°以西居内陆位置,加以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落基山以西主要为山间高原和盆地,除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外,年降水量均在500毫米以下。所以整个西部地区大部分属于半干旱或干旱气候,植被、土壤类型则以草原、荒漠及其相应的土壤为主,它们的分布排列与东部截然不同,均成东西更替、南北延伸,体现了非纬向地带结构特征。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淋溶黑土、高草原—黑钙土、短草原—栗钙土、半荒漠或荒漠—灰钙土、漠钙土。在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从北向南气候类型由温带海洋性气候,经亚热带夏干气候转为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相应为针叶林—灰化土、亚热带硬叶常绿林和灌木—褐色土、热带荒漠—灰钙土、漠钙土,它们既是南北更替,又是南北延伸,为纬向地带性结构与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的综合体现。
(3)西部高山地区的垂直结构。北美西部,除水平地带更替的植被—土壤类型外,高度较大、气候具有垂直变化的山地,还存在植被—土壤类型的垂直分布结构。垂直图谱既与山地高度和坡向有关,又受制于纬度,南北有异。例如,北纬40°以北,大致以山地针叶林—灰化土、山地草甸、山地苔原—冰沼土、永久冰雪带的顺序,由下至上的更替;在具有亚热带夏干气候的沿海山脉地带,则以硬叶常绿林和灌木—褐色土、山地针叶林—灰化土、山地草甸—草甸土的序列更替,因山地高度不大,缺失山地苔原和永久冰雪带。

第8题:

我国地表水资源在分布上有何特点?它的开发利用情况怎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本题答案:从地区分布而言,我国地表水资源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程分布而言,我国地表水资源的进程分布也极不均匀。
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的工业、农业及城市生活用水分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当地经济发展结构与水资源的协调等等,往往缺乏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的有效利用程度较低,往往以浪费水资源为代价取得粗放型经济增长。我国不仅人均水资源量很少,而且水源污染相当严重。

第9题:

非地带性草地主要有哪几类?其形成和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非地带性草地分布是在地带性气候下,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土壤基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不同于地带内水、热、土壤矿质营养的状况,因此在地带性草地分布区内出现隐域性草地。3类。沼泽草地-出现于低湿积水地、地表常年或了节性积水;低湿草甸草地-出现于中生的土壤水分环境,地带积水,排水条件通常较好的地段;盐土荒漠-在大气干旱造成的积盐过程中形成的;

第10题:

亚洲有哪些主要自然植被和土壤类型?在分布上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正确答案: 亚洲植被与土壤类型组成及分布规律直接受现代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广大完整的面积,起伏极端的地形,尤其是多种多样的气候,是亚洲具有多种多样植被和土壤类型的主导因素。在森林植被土壤中,主要有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亚热带常绿林—红壤和黄壤、热带季风林和热带雨林—砖红壤化红壤和砖红壤;主要的草原植被土壤中有温带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温带草原—黑钙土和栗钙土;在荒漠植被土壤中,主要有干旱荒漠—荒漠土和灰钙土、半干旱荒漠草原—棕色草原土、高寒荒漠—寒漠土;此外,还有北亚的苔原—冰沼土等。
由于生物、气候都是重要的成土因素,因此,亚洲植被和土壤的分布规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分布在亚洲北部的是发育最年轻、种类较简单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如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化土,它们受泛北极植物区系自然历史因素的制约,只有较短的历史。分布在亚洲南部是发育历史悠久、种类非常复杂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如热带季风林和热带雨林—砖红壤化红壤和砖红壤。它们是受古热带植物区系自然历史因素的制约,发育都很古老,特别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迄今还保存着第三纪的风化壳和古土壤。在我国东部亚热带地区,零星分布着由白垩纪和第三纪的残遗树种所形成的森林(如鄂西的水杉、浙江的小片银杏等)。
以亚欧大陆整体来看,植被土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尤其是在大陆偏北的平坦地区和从北亚经东亚至南亚一带,纬向地带性表现最明显。前者从北到南依次出现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化土、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温带草原—黑钙土和栗钙土、荒漠草原—棕色草原土、干旱荒漠—灰钙土和荒漠土;后者从北到南依次出现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化土、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热带季风林—砖红壤化红壤、热带雨林—砖红壤。这种纬向地带性变化,既反映热量变化,也反映干湿变化。如森林的南北演替,主要由于热量变化;从森林到草原到荒漠的演替,主要由于干湿变化所致。
上述纬向地带分布,受到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构造地形等非地带因素的影响,使气候的干湿状况和植被土壤的分布,在亚欧大陆表现为从东西两边沿海向大陆中部有规律的演替。例如,在秦岭以北的东亚中纬度地带,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植被土壤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递变,植被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等。
亚洲中部多高大山脉和高原,由于山地的高度变化,引起生物、气候的垂直变化,打乱了植被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而形成植被土壤类型的垂直带结构。各个山地由于所在纬度和受山脉走向、坡向、海拔高度的影响不同,垂直带数目、类型、分布高度等也不一致,但其基本的植被类型与该山地所在纬度地带性或经度地带性的植被类型相一致。在北半球,海拔高度相等的山地,位置愈向北,其垂直带数目愈少;同一个植被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在一个山地的南坡比北坡高;此外,山地愈高,垂直带谱也愈完整,组成也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