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

题目
问答题
评价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公元606年开始的科举考试,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笔试的教育评价方式,但其历史作用却是消极的。( )


答案:错
解析: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的笔试教育评价方式,作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不能完全说其历史作用是消极的。

第2题:

徽商银行信用卡分期业务的特色产品是()

  • A、灵活分期
  • B、账单分期
  • C、现金分期
  • D、商品分期

正确答案:C

第3题: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期。徽商的一大特点就是( )。


正确答案:
贾而好儒

第4题:

盐业是徽商经营的最主要行业,请介绍徽商盐业经营的具体情况。


正确答案: 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是徽州盐商发展的时期。这时徽州的黄氏、汪氏、吴氏等家族中都有许多人以业盐两淮而致富。如黄崇敬,年轻时弃儒服贾,先在山东、山西、河北一带经商,后来寓居扬州经营盐业,成为财力雄厚的大盐商。休宁的西门汪氏也有许多人业盐致富,如汪福光在江淮之间经营盐业,他知人善任,又能把握商机,所以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运盐的船只多达千艘,积累的资金数以万计。同乡同族的人按照他的办法经营盐业,个个都发财致富。“数十年来,乡人称富者遂有西门汪氏。”歙县溪南吴氏,亦多富商之家,其中有不少人就是经营盐业的。如正德、嘉靖间太学生吴光异弃儒服贾,业盐于扬州,因其才学出众,被盐商们奉为首领。歙县丰南吴氏,更是盐商辈出的大姓。大约在弘治时,吴尚莹就以经营盐业徙居扬州。其子正学继其业,扩大了经营规模。正学之子汝钟,从父兄经营盐业。
清代的盐商,有运商、水商、场商之分。其中运商获利最多,是盐商的主体,也是徽商所把持的主要行当。湖广地区地广人众,一直是淮盐的畅销口岸,两淮引盐半数以上都是在这里行销的,人数众多、财力雄厚的徽商,把湖广这个畅销口岸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湖北的汉口号称“江广总岸”,是湖广地区行盐的总枢纽,而汉口恰恰是徽州盐商称雄的地方。乾隆一朝,徽人充任汉口盐商首领而散见于记载者就有四人:歙商江承东、歙商吴钟、两淮总商江春的从弟江防、以及江禹治,他们实际上是两淮盐商派驻湖广的总代表。江西也是行销淮盐的重要口岸,这里销盐数额仅次于湖广,而江西也是徽州盐商势力很强的地方。徽州盐商在其他口岸也极为活跃。可以说凡是淮盐行销的地方,几无不有徽州盐商的足迹。总商是由官府指派或众商公推的盐商首领,一般由资重引多、办事干练者充任。两淮总商的一大半都是由徽人充任的,汪廷璋、鲍志道、鲍漱芳、程量入、程之歆、江春、郑鉴元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财雄势大,手眼通天,经常集众捐资,助赈助饷,借“报效”之功,捞取政治资本。歙人汪廷璋自其曾祖父汪镳始在扬州以业盐起家,成为两淮富商。廷璋二十余岁继业后即任总商。他对“转饷、捐赈、兴工”等“动关国计”的大事,都能“赞襄举措,悉中肯綮”,因而受到朝廷的奖励。乾隆帝南巡时,授以奉宸苑卿的职衔,并赐宴行宫,赏给御书“福”字翰墨及许多宫中珍贵物品。歙人郑鉴元“总司鹾务十余年”,也多次因功受赏。他曾以捐输军饷一万两以上,被加封为中宪大夫,刑部员外郎。

第5题:

皖南古村落的确形成有赖于徽商的兴起和发展,徽商在鼎盛时期有一种说法:“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请问徽商的鼎盛时期是在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 清朝中期

第6题:

明清时期的两大商人集团是指()

  • A、晋商与徽商
  • B、徽商与浙商
  • C、浙商与苏商
  • D、苏商与晋商

正确答案:A

第7题:

徽商银行信用卡现金分期的转入账号必须是()

  • A、本人借记卡
  • B、本人存折
  • C、徽商银行本人同名借记卡
  • D、徽商银行本人存折

正确答案:C

第8题:

简述近代宪法对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发挥了什么作用?(怎样评价资产阶级宪法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近代宪法对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是防止封建主义复辟的武器。
(2)是压迫和欺骗劳动人民的工具。
(3)资产阶级宪法在调节本阶级内部矛盾,以及和它的同盟者之间的矛盾也发挥着明显的作用。


第9题:

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之处。


正确答案:“宁波帮”则摒弃了其他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

第10题:

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一)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粮食产量普遍较底。据顾炎武的记载,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勉强养活全境十分之一的人口,余下的十分之九人口的口粮要从几百里之外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府,或者是从几千里之外的江西、湖广等地运来。山多田少,土地瘠薄,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徽州人不得不走出丛山,经商谋利。
徽州虽然“粮不足”,可是物产丰富。异常丰富的土特产品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以商代耕,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的。虽然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经商的道路,但这里的水陆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二)徽商兴起的历史背景
明朝中叶以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江南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赋役折银制度的推行,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条件。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手工业内部的地域分工和行业分工、农业的专业化趋势都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使得商品交换成为必不可少。因此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商品的广泛流通和各级市场的繁荣,从而为商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杭州等中心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商贾云集,空前繁荣;这一地区众多的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专业性市镇也在明中期后勃然兴起。江南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为毗邻的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便利。
明代盐法变革给徽商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契机。折色开中后,徽州人成批地来到两淮、两浙,从事盐业的经营,并逐渐取代山西、陕西商人而占据了盐业经营中的优势地位。明万历四十五年,明政府又率先在两淮盐场推行“纲运制”,徽商就以同乡和同族结成纲帮运销食盐,从而获得了垄断两淮盐业的世袭特权。盐业经营中的优势地位和继之而来的垄断特权的确立,使徽商得以雄飞于中国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