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高压射流钻孔的机理和特点?

题目
问答题
叙述高压射流钻孔的机理和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基本原理:水通过高压泵、水利分配器、增压器达到750~1000Mpa压力,经喷嘴射出超声速的水流,速度可达到500~1500m/s,从而可以对玻璃进行切割和钻孔,在喷嘴也可加入微裂磨料,在喷出流体的过程中,磨料颗粒由于混合室中所造成的负压作用,被吸入快速流中,与液流混合后喷出,切割玻璃边缘的效果(倒角),取决于磨料颗粒的大小,也取决于切割速度;磨料颗粒越细,倒角越大。一般厚3﹒8mm的玻璃。用1000Mpa射流切割时,切割速度为46mm/s。射流切割时无尘无味。
特点:加工时无侧压力,切割时玻璃不变形,不会产生残余应力;可将玻璃切割成任意形状或在玻璃上钻任何形状的孔;切割缝隙宽度极小,切口整齐,无毛边,加工余量小,玻璃损耗在同样加工方法较小;加工温度低,切割温度只有60~90℃,对玻璃制品不会产生热应力和破坏;加工时无粉尘,与传统的加工方法相比,碎屑可减少93%~95%;可计算控制,可全部实现自动化。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高压喷射注浆法加固地基的机理有( )。
A.高压喷射流对土体的破坏作用 B.水浆、气同轴喷射流对土的破坏作用
C.排水固结作用 D.水泥与土的固结机理


答案:A,B,D
解析:
高压喷射注浆法加固地基的机理有:①高压喷射流对土体的破坏作用,破坏土体的结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喷射动压;②水浆、气同轴喷射流对土的破坏作用;③水泥与土的固结机理。对于多重管法其加固机理是全置换作用。

第2题:

叙述高压射流钻孔的机理和特点?


正确答案: 基本原理:水通过高压泵、水利分配器、增压器达到750~1000Mpa压力,经喷嘴射出超声速的水流,速度可达到500~1500m/s,从而可以对玻璃进行切割和钻孔,在喷嘴也可加入微裂磨料,在喷出流体的过程中,磨料颗粒由于混合室中所造成的负压作用,被吸入快速流中,与液流混合后喷出,切割玻璃边缘的效果(倒角),取决于磨料颗粒的大小,也取决于切割速度;磨料颗粒越细,倒角越大。一般厚3﹒8mm的玻璃。用1000Mpa射流切割时,切割速度为46mm/s。射流切割时无尘无味。
特点:加工时无侧压力,切割时玻璃不变形,不会产生残余应力;可将玻璃切割成任意形状或在玻璃上钻任何形状的孔;切割缝隙宽度极小,切口整齐,无毛边,加工余量小,玻璃损耗在同样加工方法较小;加工温度低,切割温度只有60~90℃,对玻璃制品不会产生热应力和破坏;加工时无粉尘,与传统的加工方法相比,碎屑可减少93%~95%;可计算控制,可全部实现自动化。

第3题:

高压水流经过直流水枪喷出,形成结实的射流称为分散射流。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4题:

高压水射流切割


正确答案:利用水或水中加添加剂的液体,经水泵至增压器,再经贮液蓄能器使高压液体流动平稳,最后由人造蓝宝石喷嘴形成300-900m/s的高速液体流速,喷射到工件表面,从而达到去除材料的加工目的。

第5题:

按射流的运动和发展是否受到固壁限制,射流可分为()

  • A、淹没射流和非淹没射流
  • B、自由射流和非自由射流
  • C、连续射流和非连续射流
  • D、淹没射流和自由射流

正确答案:B

第6题:

阐述高压射流破坏土体形成水泥土加固体的机理。


正确答案: 破坏土体结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喷射动压,需要增加平均射流,这样就使射流像刚体一样,冲击破坏土体,使土与浆液搅拌混合,凝固成圆柱状的固结体。喷射流在终期区域,能量衰减很大,不能直接冲击土体使土颗粒剥落,但能对有效射程边界土产生挤压力,对四周土有挤密作用,并使部分浆液进入土粒之间的空隙里,使固结体与四周土紧密相依,不产生脱离。

第7题:

根据射流流态可将射流分为()。

  • A、紊流射流和层流射流
  • B、自由射流和受限射流
  • C、圆形射流和条缝射流
  • D、对称射流和非对称射流

正确答案:A

第8题:

高压水流经过直流水枪喷出,形成的射流称为密集射流。()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9题:

射流泵的工作原理是在具有一定压力液体高速流过喷嘴,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射流束射入承喷器,然后通过扩散管而进入排水管。由于高速射流束在承喷器上口带走周围的空气,而行成(),使钻孔内的水从四周源源不断的补给到承喷器,形成了抽水作用。

  • A、高压区
  • B、负压区
  • C、超

正确答案:B

第10题:

高压水射流加工原理


正确答案: 利用水或水中添加剂的液体,经水泵至增压器,再经贮液蓄能器使高压液体流动平稳,最后由金刚石喷嘴形成300-900m/s的高速液体束流,喷射到工件表面,从而达到去除材料的目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