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和文学主张。

题目
问答题
论述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和文学主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清代文学“桐城派”的主要代表是()

  • A、方苞
  • B、刘大櫆
  • C、汪中
  • D、姚鼐
  • E、袁枚

正确答案:A,B,D

第2题:

桐城派是清代文学流派之一,以安徽桐城人()、刘大櫆、()相继为领袖,在清代中叶有较大影响。


正确答案:方苞;姚鼐

第3题:

桐城派代表之一,坚持“文”“道”统一,主张散文应宣扬儒家伦理纲常,对清代文学颇有影响,散文获《狱中杂记》等名闻后世,有《方望溪先生全集》的是()。


正确答案:方苞

第4题:

清代乾嘉考据学分为两大派,()主张以文学学为基础,从训诂、音韵、典章制度等方面阐明经义。他们注重创新,要“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实事求是,是科学理性的学术态度。

  • A、方派
  • B、吴派
  • C、皖派
  • D、桐城派

正确答案:C

第5题:

简述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


正确答案: 桐城文派又称桐城派或桐城古文派,因其创始及代表人物均系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文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其中戴名世更被看作是桐城派的奠基人。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姚鼐之后,桐城派先后有“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和姚莹。他们又广为授徒,其弟子有桐城戴存庄、苏停元、方宗诚、陈澹然,合肥徐子岑等。后曾国藩创“湘乡派”,实为桐城派变体。“曾门四大弟子”为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成。他们将桐城派的影响进一步拓展。燕、冀弟子多达数百人。其后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以及吴汝纶之子吴闿生等,以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省外桐城派著名文人还有严复、林纾等,追随者更是数以千计,直至“五四”运动后桐城文派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第6题:

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刘大櫆和姚鼐师徒则更为自觉地论述了()的层面结构。


正确答案:文学文本

第7题:

简述清代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儒家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提出“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性。

第8题:

简述桐城派及其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桐城派”是清代著名散文流派。康熙中由方苞开创,经刘大櫆至乾隆中姚鼐形成完整体系。三人皆为安徽桐城人。方苞论文最重“义法”,“义”指文章内容,“法”指技巧方法;为文语言要求“雅洁”,并以“阳刚”“阴柔”区别风格。刘大櫆分析“义”“法”关系及掌握“法”的途径,探讨“神气”、“音节”和“字句”的关系。姚鼐补充发展方、刘理论,提出“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观点,取得较高创作成就。该派影响直到近现代。

第9题:

论述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和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桐城文派又称桐城派或桐城古文派,因其创始及代表人物均系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文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其中戴名世更被看作是桐城派的奠基人。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姚鼐之后,桐城派先后有“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和姚莹。他们又广为授徒,其弟子有桐城戴存庄、苏停元、方宗诚、陈澹然,合肥徐子岑等。后曾国藩创“湘乡派”,实为桐城派变体。“曾门四大弟子”为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成。他们将桐城派的影响进一步拓展。燕、冀弟子多达数百人。其后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以及吴汝纶之子吴闿生等,以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省外桐城派著名文人还有严复、林纾等,追随者更是数以千计,直至“五四”运动后桐城文派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桐城派的文学主张: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儒家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提出“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性。

第10题:

关于“桐城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A、中期“桐城派”的古文把清代散文推向一个高潮。
  • B、刘大櫆主张“义法”说。
  • C、姚鼐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一体。
  • D、以恽敬、张惠言等为代表的“阳湖派”是“桐城派”分支。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