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6年,()一书出版了,系统地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题目
单选题
1826年,()一书出版了,系统地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A

《经济进步的条件》

B

《孤立国》

C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D

《安全与进步的冲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拉普拉斯出版了()一书,独立地提出了()的星云假说。


参考答案:宇宙体系论;太阳系起源

第2题:

1975年,英国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出版了他的名著《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提出了()的过程模式。
课程开发

第3题:

乔治·埃尔顿·梅奥,通过霍桑试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在西方心理学界他被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正确答案:对

第4题: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一书出版,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思想


正确答案:物种起源

第5题:

马斯洛于()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正确答案:1943

第6题:

共用题干
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Weber)在其《论工业区位》一书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他认为运输成本和工资是决定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及其重量和制成品重量之比叫()。
A:原料重量
B:成本重量
C:原料指数
D:成本指数

答案:C
解析:
96.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97.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及其重量和制成品重量之比叫原料指数。
98.劳工成本指数(即每单位产品之平均工资成本)与所需运输的(原料和制成品)总重量的比值叫做劳工系数。
99.生产集聚是一般集聚因素,社会集聚是特殊集聚因素,前者是集聚的固定内在因素,后者是集聚的偶然外在因素,因此,在讨论工业区位时,主要是注意一般集聚因素,不必注意特殊集聚因素。
100.生产集聚是集聚的固定内在因素,社会集聚是集聚的偶然外在因素。

第7题:

帕累托于1916年出版《普通社会学总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

  • A、社会分层理论
  • B、科层制理论
  • C、精英阶级理论
  • D、冲突的社会分层理论

正确答案:C

第8题:

杜能(JohanHeinricHvonThunen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理论.


正确答案:需要层次

第10题:

韦伯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主要内容是研究距离对农业土地效益的影响。()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