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是(    )

题目
单选题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是(    )
A

使用国家课程统一管理

B

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

全部下放权力,实行以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我国新课改中课程评价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教育评价的多元性。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2)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包括评价主体的发展性、评价范畴的发展性、评价空间的发展性。(3)教育评价的即时性。包括即时反馈教学信息、即时激发学习动机、即时提供行为向导。

第2题:

地方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主体部分。 ( )


答案:错
解析:
国家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主体部分。

第3题:

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怎样设计的?


参考答案:①明确区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优化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强调整体、一贯、连续性、顺序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
  ③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④加强德育。
  ⑤建立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⑥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第4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分科课程。


答案:
解析:
错误或不准确。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以克服分科的缺陷。

第5题:

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 )

A.国家一级管理
B.国家、地方二级管理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教研室四级管理

答案:C
解析:
新课改要求施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故本题选C

第6题: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为主


正确答案:C

第7题: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
(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第8题: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分科课程。


正确答案:

错误或不准确。(2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以克服分科的缺陷。(4分)

第9题: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课程的统一管理。


答案:
解析:
错误或片面。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定义。具体说来,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一级课程。它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强调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定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它是一种为突出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满足地方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具有适应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2)记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从课程管理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可以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划分,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的存在形式划分,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第10题:

分析分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特点,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


答案:
解析:
(1)分科课程的特点。 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是指以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有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正因如此,分科课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显要位置。 (2)活动课程的特点。 活动课程以杜威为代表,他反对以书本、教师、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主张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顺序而编排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是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因为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没有边界,所以课程也没有边界,是开放的)等特点。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是居于课程中心地位的,通过活动把学生校内外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活动课程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活动课程种类繁多,如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户外教育、消费教育、健康教育等。目前,我国新课改中也开始了对活动课程的探索。但是活动课程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导致教育质量低下。 (3)综合课程的特点。 综合课程,即统整课程,是指突破了学科界限,体现某类知识体系之间内在联系的课程。综合课程体现了这样一种课程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综合课程克服了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可以解决学校课程拥挤的现象,使课程中分裂了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结合新课改的改革理念和六大课改措施。(见2013年华南师范大学“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