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

题目
问答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  问题:请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教学《社戏》后,教师建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小说,以培养阅读兴趣和了解鲁迅小说的特点,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孔乙己》
B、《藤野先生》
C、《社戏》
D、《故乡》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体裁。《藤野先生》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不符合题干的“小说作品“要求。《孔乙己》《社戏》《故乡》均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故本题当选B项。

第2题:

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列举其他写景状物的散文,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A.巴金《小狗包弟》

B.陆蠡《囚绿记》

C.鲁迅《灯下漫笔》

D.欧·亨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答案:B
解析:
《小狗包弟》虽是散文,却是通过写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遭遇,展现那个疯狂时代的现实,以记叙为主;《灯下漫笔》是杂文;《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小说。

第3题:

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控制结构”这节课时,某教师撰写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会并理解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

掌握循环语句的用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要求,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可评价,行为动词使用恰当。

(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说明突破难点的措施。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通过用不同结构编写程序解决同一问题,让学生体会并理解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学会FOR循环语句的基本语法结构和用法;能够用FOR循环结构解决简单问题。
(2)教学重点:FOR循环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
使用与其他程序结构对比、同类迁移练习等方法来突破难点。

第4题: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下面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
B、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
C、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
D、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答案:C
解析:
“人物形象与诗人情感”是本诗最大的特色之一,应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体会情感并不能就是最重要的任务,故A、B、D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正确,当选。

第5题: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中的课文《再别康桥》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欣赏,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以下对这则教学目标的评析,不正确的是( )。

A、设置的教学目标远远低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B、两个教学目标落脚点均在对这首诗歌形式的品味与鉴赏
C、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阅读这首诗时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及阅读感受
D、教学目标忽略了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比较在传递情感方面与其他文体语言的不同点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对“诗歌”学习的基本规定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分析得知,这位初中语文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脱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诗歌”的基本要求,是远远高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故A项说法错误,当选。

第6题:

阅读《故乡》教学设计,完成下面的问题。
第一步: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并掌握小说基本知识;②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③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以及相关练习,来掌握推知文章主旨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②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步:教法说明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
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第三步:学法说明(按“听一看一想一写”的步骤进行)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行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
第四步:巩固学习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时进行的教学设计,以下对其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三个目标呈递进状态,每一层均以前一层为基础,同时显示了学生学习把握与理解的过程也是递进式的,符合学习的规律
B、恰当设计三维目标,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D、本篇设计虽然对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缺乏对文本本身的欣赏与揣摩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实施。分析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有所欠缺。《故乡》中体现了鲁迅深切的爱国情感,而题干教学目标设计中并没有充分展示文章所透露出的深切感受。故B项说法错误,本题当选B项。

第7题:

教学《雷雨》后,教师要求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针对以上教学要求,下列教师的教学安排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表演剧本.体会人物语言深意
B.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说话者潜台词的深意
C.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揣摩潜台词,把握人物的个性
D.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剧本中的潜台词.逐字逐句分析

答案:D
解析:
教师在解决教学重点时,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题干案例中,教师为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可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台词深意;可通过层层深入的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等等。D项,教师应有重点地选取重要情节中的潜台词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领会此类潜台词深意的分析方法,而无必要逐字逐句展开教学。故D项说法有误。

第8题:

鲁迅作品中,常常出现“我”,选出正确的一项( )

①《故乡》中的“我”就是鲁迅。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就是鲁迅。

③《藤野先生》中的“我”就是鲁迅。

④《社戏》中的“我”就是鲁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正确答案:B

第9题:

阅读《故乡》教学设计,完成下面的问题。
第一步: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②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2)能力目标:①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②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3)情感目标: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②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步:教法说明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第三步:学法说明(按“听一看一想一写”的步骤进行)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行新课;(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
第四步:巩固学习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时进行的教学设计,以下对其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三个目标呈递进状态.每一层均以前一层为基础.同时显示了学生在学习把握与理解的过程也是递进式的.符合学习的规律
B.恰当设计三维目标.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D.本篇设计虽然对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缺乏对文本本身的欣赏与揣摩

答案:B
解析:
分析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情感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有所欠缺.没有充分展示文章所透露出的深切感受。

第10题: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内容要点如下:



某教师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在第二课时“酶的特性”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下图选自其教学设计中的一幅图。



注:溶液A、B、C分别为三种糖溶液,酶溶液为乳糖酶;
教学过程中还使用到葡萄糖检测试纸。
要求:
(1)确定第二课时的知识目标。
(2)确定第二课时的能力目标。
(3)设计利用上图进行教学的过程(写出主要教学环节),从而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答案:
解析:
(1)“酶的特性”知识目标
①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②能结合实验说明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2)“酶的特性”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探究实验过程,
①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等实验设计方法;
②锻炼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3)
提出问题:酶是否具有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作出假设:酶具有专一性。
设计实验:
实验原理——乳糖酶只能催化乳糖进行水解,得到1分子半乳糖和1分子葡萄糖。葡萄糖可以用葡萄糖检测试纸检测,试纸由浅蓝色变为红棕色。乳糖溶液中滴加适量乳糖酶反应一段时间以后可以使葡萄糖检测试纸变红棕色,其他糖溶液中滴加等量乳糖酶反应一段时间以后不能使葡萄糖检测试纸变色。
实验组——6号:乳糖+乳糖酶溶液;
对照组——1号:葡萄糖溶液,2号:乳糖酶溶液,3号:乳糖溶液,4号:麦芽糖,5号:蔗糖,7号:麦芽糖+乳糖酶溶液,8号:蔗糖+乳糖酶溶液。
实施实验:
①全体学生按照既定实验组,准备实验材料。
②8个试管分别编号,按照方案加入等量的糖溶液和酶溶液。
③轻轻震荡,充分混匀,然后把试管放入37℃温水中保温5-10分钟。
④吸取8个试管的反应液,分别滴加到葡萄糖检测试纸上,观察实验结果。
思考讨论:
问题①: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什么?(葡萄糖、乳糖的纯度要高,避免污染;试纸保证清洁,有效)
问题②:为什么要放在37℃的温水中保温?(乳糖酶催化乳糖分解的最适温度就是37℃)
问题③:保温5-10分钟以后,分别吸取8个试管中的溶液,滴在葡萄糖检测试纸上,观察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说明为什么?(1号、6号试管中的反应液均可以使葡萄糖检测试纸变红棕色,其他的试管中的反应液不可以,说明乳糖酶只能催化乳糖分解)
得出结论:
酶具有专一性。
表达交流:
对比各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略有差异的原因并分享,并提出进一步的优化解决方案。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