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任教六年的李老师回忆道:读初二时,新来的语文老师以“春游”为题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

题目
问答题
材料:任教六年的李老师回忆道:读初二时,新来的语文老师以“春游”为题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得有声有色。这个语文老师对班上的情况不了解,并不知道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文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的优秀范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语文老师读完以后,就对全班同学说:“请写这篇作文的同学站起来。”我在后排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全班的同学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老师在读完了我的作文后,还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辟了一个作文园地。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地里的第一篇范文。由此,我找到了自信,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也有很多闪光点。从那以后,我开始要求自己坚持写周记和日记,并送给老师批改。老师在看完之后要么写一句评语,要么盖上一个“优秀”字样的图案,我非常满足,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留至今。现在我的日记本已多达五十多本了。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价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14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位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发现一篇构思精巧、立意新颖的优秀作文,于是决定利用作文评讲课朗读这篇作文。可是,老师刚把这篇文章读完,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检举这篇作文是抄袭的。此时,全班一片哗然,同学们一起把目光投向那位抄袭作文的同学,那位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老师也一下子愣住了。后来,这位教师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将话题转移到评价这篇作文好在哪里。当同学们评、赏结束后,老师问大家:“今天我们能欣赏到这样的好作文,应该谢谢谁呢 ”这时同学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一起为那位同学送去了热烈的掌声。这位语文老师以此为契机,从那天开始,要求全班同学每周轮流推荐一篇优秀作文在班里朗读。后来,这位抄文章的同学写了一篇真情意切的感悟,最后一句话是:“我感谢我的老师,我将永远记住这次教训。”
关于语文老师的做法,正确的观点是( )

A.语文老师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化解了一次课堂危机
B.课堂突发事件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要好好利用
C.语文老师的处理欠妥当,应当严厉批评抄袭的那位同学
D.语文老师运用教学机智,以特殊的形式给了犯错的学生深刻的教育

答案:A,B,D
解析:

第2题:

任教六年的李老师回忆道:“读初二时,新来的语文老师以‘春游’为题,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得有声有色。这个语文老师对班上的情况不了解,并不知道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文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优秀的范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着。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语文老师读完了以后,对全班同学说:‘请写这篇作文的同学站起来。’我在后排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全班同学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老师在读完了我的作文后,还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辟了一个作文园地,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地里的第一篇范文。由此,我找到了自信,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也有很多闪光点。自从那以后我开始要求自己坚持写周记和日记,并送给老师批改。老师在看完之后要么写一句评语,要么盖上一个‘优秀’字样的图案,我非常满足。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留至今,现在我的日记本已达五十多本了。”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14分)


答案:
解析:
从学生观的角度来看: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要持一种乐观的学生观,充分信任学生。学生做得好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材料中的语文老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班里朗读、分析优秀的作文,并让写作文的同学站起来,让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2)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主观意志,会做出自己的判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材料中的语文老师通过在课堂上公开评析作文、开设作文园地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是完整的人,要将学生作为整体来看待。学生是完整的人,其发展是生理性、心理性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教师在认识学生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学生作为人的某一个方面,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产生片面的学生观。材料中的语文老师没有因为学生是后进生而歧视学生,每次在批改学生的周记和日记时,都会很认真地写评语或者盖“优秀”字样的图案,充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4)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态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独特优势,帮助其不断完善,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材料中的语文老师在墙壁上开辟了一个作文园地,可以让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第3题:

根据材料回答1~2题: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畅”,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组、A级组进军。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何积极作用?( )[不定项选择题]

A.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B.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C.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

D.关注学生的发展


正确答案:ABCD

第4题:

在一次小学语文写作课上,李老师根据作文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以前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解析:
(1)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2)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①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②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③李老师的评价观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④李老师的做法能够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第5题:

作文课上,李老师说:“作文材料就像是海洋中的浪花,多得数不清……”“不对,像大海中的小鱼。”
豆豆插嘴道。当时,李老师真的有点气愤,心想这捣蛋鬼又故意跟老师唱反调,但是李老师却冷静下来,耐心地问:“你为什么把作文材料比作是小鱼呢?”豆豆理直气壮地说:“大海里的小鱼很多很多,但是很难抓得到,作文材料也不容易找。”多么形象、新颖的比喻,李老师又惊又喜,大加赞赏,并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讨论如何做一名智慧的“小渔夫”,在作文的海洋里捕捉又多又有价值的“小鱼”。
问题:
(1)请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
(2)谈谈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答案:
解析:
(1)李老师处理学生回答的方法与预设不同,体现了教师的机智,也符合教学过程的科学要求,值得学习。 首先,李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既没有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因势利导,启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建立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其次,李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学过程中启发性原则的要求。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自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李老师在课堂中启发学生们就豆豆新颖的比喻展开讨论,正体现了这一原则的要求。
再次,讨论法是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加深理解的有效教学方法。李老师正是运用讨论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规律,善于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正确处理学生与预设不同的反应,这样才能更好更精彩地完成课堂教学。
(2)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6题:

作文课上,李老师说:“作文材料像大海中的浪花,多得数不清……”“不对,像大海中的小鱼。”豆豆插嘴道。当时,李老师真有点气恼,心想着捣蛋鬼又故意跟老师唱反调。但李老师很快冷静下来,耐心地问他:“你为什么把作文材料比作小鱼呢”豆豆理直气壮地说:“大海里的小鱼虽然很多很多,但是很难抓得到,作文的好材料也不容易找到。”多么形象、新颖的比喻!李老师又惊又喜,大加赞赏,并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讨论如何做一名智慧的“小渔夫”,在作文材料的海洋里捕捉又多又有价值的“小鱼”。
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

A.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B.教学不要预设,只要生成
C.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D.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答案:A,C,D
解析:
预设和生成是教师需要同时努力关注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第7题:

材料:
任教六年的李老师回忆道:读初二时,新来的语文老师以“春游”为题。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的有声有色。这个语文老师对班上的情况不了解,并不知道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业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优秀的范文,老师拿着我的作业本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着,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
语文老师读完了以后,就对全班同学说“请写这篇作文的同学站起了。”我在后排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全班同学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老师在读完了我的作文后,还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辟了一个作文园地。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地里的第一篇范文。由此,我找到了自信,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也有很多闪光点。自从那以后我开始要求自己坚持写周记和日记,并送给老师批改。老师在看完之后要么写一句评语,要么盖上一个“优秀”字样的图案,我非常满足。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留至今,现在我的日记本已达五十多本了。
问题: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14分)


答案:
解析:
语文教师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处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材料中,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于学生的作文非常认真详细的加以指导,并且给予不断的鼓励,不但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更给予学生未来发展的自信。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不同的学生之间有其独特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材料中,语文教师发现了学生在写作上的闪光点,给予了有的放矢的教育,帮助学生批改日记,不断鼓励学生在写作上的成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
其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教育公平,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材料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关注“我”在班级中的“差劲”表现,而是一视同仁,对学生的作文大加赞赏,评选为范文,给予学生莫大的鼓励,促进学生发展。
因此,作为教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公平公正的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命题分析
考查考生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分析和评判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中老师言行的评析,以及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从学生观角度考查是职业理念部分最高频的考题,几乎每年都会考查。

第8题: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2题: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时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畅”,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组、A级组进军。

李老师这种做法有何积极作用?( )

A.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B.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C.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

D.关注学生的发展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材料:
作文课上,李老师说:“作文材料像大海中的浪花,多得数不清……”“不对,像大海中的小鱼。”豆豆插嘴道。当时,李老师真有点气恼,心想着捣蛋鬼又故意跟老师唱反调。但李老师很快冷静下来,耐心地问他:“你为什么把作文材料比作小鱼呢?”豆豆理直气壮地说:“大海里的小鱼虽然很多很多,但是很难抓得到,作文的好材料也不容易找到。”多么形象、新颖的比喻!李老师又惊又喜,大加赞赏,并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讨论如何做一名智慧的“小渔夫”,在作文材料的海洋里捕捉又多又有价值的“小鱼”。

(1)请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10分)
(2)谈谈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10分)


答案:
解析:
(1)李老师在面对学生打断上课进度、乱插话的情况下,能够冷静、灵活、民主地处理,具备到了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这里体现了李老师本身的教学机智。在课堂上会发生各种突发情况,这非常考验一名教师的反应、处理能力。然而,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也会遇到机遇。在偶然的事件中,只要掌握教学机智的运用,就能使偶发事件变成辅助、引导教学的作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材料中,老师并没有料到课堂上的情况,但是冷静之后,她带动学生发挥想象力,活跃学生思维,促进了课程资源的生成,激发了课堂气氛。
(2)“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更具有生命活力,与“预设”比,似乎成了一对矛盾体。于是,就有人认为应该忽略预设。其实,课堂教学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重视预设,预设和生成一样重要。

第10题: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问题:上述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答案:
解析:
在上述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首先,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