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南海高压的活动特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南海高压的活动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季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副热带高压脊是()的一部分。

  • A、太平洋高压
  • B、南亚高压
  • C、南海高压

正确答案:A

第2题:

简述高压负荷开关的特点和作用。


正确答案: (1)特点:必须与高压熔断器串联使用,切断短路电流的任务由熔断器来承担。
(2)作用:具有简单灭弧装置的开关,用来通断负荷电路,不能用来切断短路电流,起隔离开关的作用。

第3题:

简述班级活动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第4题:

简述南海的重磁场特征及其所揭示的地质意义。


正确答案: 重力异常场的一般特征:
1.最大最小值均出现在东缘,最大值位于台湾中央山脉,马尼拉海沟有显著的负重力异常。
2.等轴状和圈闭状异常圈占相当比例。条带状异常方向多为北东向,北东东向,北西向和南北向
3.重力梯度带非常显著。
南海重力异常场的地质意义
1.分区:北部陆架,北部陆坡,西沙-中沙群岛,中央海盆,南沙群岛,北巽它陆架,台湾-吕宋沟弧区,印支区
2.反演:沉积岩层纵向,横向的密度不均一性。不同时代结晶基底结构差异,及基底面起伏变化。莫霍面深度及其变化,上地幔物质侧向不均一性。海底地形剧烈变化
磁异常场的一般特征:
1.南海海盆的磁异常具有正负异常相间,波长短、幅值大,变化频繁的特征。
2.在空间上构成具有明显方向性的条带,近东西走向的磁异常条带分布在南海海盆的中央次海盆区和西北次海盆区,北东向的磁异常条带分布在西南次海盆。
3.中央海盆的磁条带,异常幅度值变化在+300—400nt,异常梯度达到100nt/km。南海重力异常场的地质意义。
4.在一些局部地区,磁异常条带发生南北向错移,但错开距离不超过20km。
意义:分析地壳结构特征。
磁异常条带指示南海演化历史和形成机制。

第5题:

简要说明阻塞高压与寒潮冷高压的主要区别。(温压场结构,活动特点等)


正确答案: 阻塞高压为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的高空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地面为变性冷高压,对流层顶为冷中心,阻高出现有其特定的地区和时间,一般在50°N以北。维持时间至少三天以上,分支西风气流。维持期内一般呈准静止状态,每天东移不超过7-8经度,偶尔西退。
寒潮冷高压是寒潮全过程中的冷锋后地面高压,多数属于热力不对称的系统,高压前部有强的冷平流,后部则为暖平流,中心区温度平流趋近于零,是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第6题:

简述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应用领域宽广,既可以用于小型柴油机,也可以用于大型柴油机;
(2)喷油压力高,可达135MPa,甚至更高;
(3)喷油始点可变;
(4)可实现预喷射、主喷射和后喷射。
(5)喷油压力可随柴油机运转工况而变化。

第7题:

南海地理位置以及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南海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与东海的分界线为:西起福建省东山岛的南端,经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省的鹅銮鼻。南海北边是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和台湾四省一区,东南边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边至越南和马来半岛,最南边的曾母暗沙靠近加里曼丹岛。浩瀚的南海,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等,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连。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是新生代时期海底扩张作用形成的陆缘海。南海的自然地理位置,适于珊瑚繁殖。在海底高台上,形成很多风光绮丽的珊瑚岛,如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其中西沙群岛是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该群岛中以永光岛最大。南海诸岛很早就为我国劳动人民发现与开发,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8题:

简述活动模式特点。
优点:
第一:寓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之中,拓展了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活动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的操作以兴趣和动机为基础,符合中小学生的天性。
第四:活动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缺点:
1、就学校组织的众多活动来看,都有自身的目标、特点和要求,要在活动课程自身目标的基础上融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这对活动课程的开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就教师方面来看,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有较大难度。
3、从学生方面来看,不同年龄学生心理特点不尽相同,故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难以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9题:

简述高压断路器的特点和作用。


正确答案: (1)特点:断流能力强,工作可靠,具有足够的断流能力并具有尽可能短的开断时间。
(2)作用:可在正常时接通和断开负荷电路;可在发生短路故障时切断短路电流。

第10题:

简述南海的主要形成阶段及演化历史。


正确答案: 南海主要包括北部大陆架、南部大陆架和中央海盆,南海海盆呈菱形长轴北东方向延伸,南海海盆大约以115E化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海底山脉基本走向是东西方向称为中央海盆,西部山脉基本走向北东南西方向,中间被中沙隆割断分为两个次海盆,北部称为西比次海盆,南部称为南北次海盆。
南海是被动边缘背景上张开的洋盆,南海海盆中有三个残留的海底扩张中心,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和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分别发生了两次海底扩张.早期的扩张方向为NW—SE向,产生了南海西北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南海海盆主体是在32-17ma通过近南北向的海底扩张形成的,在扩张过程中伴随着原与中国南部陆缘临接的南沙,北巴拉望等微陆块向南漂移打开了南海中央海盆。
中渐新世南海海盆东缘岩石圈沿马尼拉海沟俯冲与吕宋岛弧之下,晚始新世以来吕宋岛弧发生北移和旋转,吕宋岛弧不断向西北推进,在中新世晚期其南端与南海海盆南缘发生碰撞,稍后其北端与南海海盆发生碰撞。可见自中新世至今南海海盆是处于衰亡关闭中的老年期边缘盆地,原先向东敞开的海盆现已称为四周被大陆地块和岛弧地块全面包围的残留边缘盆地。
一般以为,南海的演化主要经历了先前的(古新世)大陆裂陷(Continentalrifting)、32—17Ma间的海底扩张(Oceanicfloorspreading)、17Ma以来的马尼拉海沟俯冲消减(Manilasubduction)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