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有何不同?相互关系如何?

题目
问答题
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有何不同?相互关系如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非侵染性病害可以诱发侵染性病害,而侵染性病害不会诱发非侵染性病害。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有何不同?相互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1)病因
(2)有无传播、蔓延
(3)病症
(4)其他田间表现
(5)非侵染性病害为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提供条件
(6)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会加重非侵染性病害,形成恶性循环。

第3题:

如何诊断林木非侵染性病害?


正确答案: 诊断:
(1)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
(2)依据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
(3)进行治疗诊断(在适当情况下,有的病状可恢复)。

第4题:

由于引起病害的原因不同,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无任何关系。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有何不同?相互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1)病因
(2)有无传播、蔓延
(3)病症
(4)其他田间表现
(5)非侵染性病害为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提供条件
(6)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会加重非侵染性病害,形成恶性循环。

第6题:

非侵染性病害有哪些种类?


正确答案: 1大气污染
2缺素
3药害
4温度不适
5综合因子引起的林木病害

第7题:

病毒病害、植原体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表现相似时如何诊断?


正确答案: (1)根据发生发展规律和田间表现,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2)病毒病害和植原体病害的四环素治疗性诊断区别;
(3)病毒颗粒分离,电镜观察;
(4)植原体病害标本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

第8题:

如何判断某一病害是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


正确答案: 1、侵染性病害有明显的传染现象,经历一个发病区域由点到面,发病植株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
2、真菌性病害有明显的病征。
3、非侵染性病害,没有侵染现象,没有发病中心。
4、也没有病征。

第9题:

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非侵染性病害?


正确答案: 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
二是依据侵染性病害的持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
三是进行治疗诊断。病害的现场观察和调查十分重要,这对于初步确定病害的类别、进—步缩小范围很有帮助。
非侵染性病害不是由病原物传染引起的,因此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而没有病征,这就可以通过检查有无病征初步确定是否非侵染性病害。
在区分非浸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时,应该明确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是:
①没有病征。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类出现。
②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
③没有传染性,田间没有发病中心。
④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在遇到新病害或难于区分的病害时,应采用柯赫法则证明病害是否有侵染性。

第10题:

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病因素有哪些?怎样防止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正确答案: ①营养条件不适宜,土壤水份失调。温度不适宜,有毒物质的污染。
②防止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首先要确定病害的种类及发病的因素,然后针对病因进行防治,如是营养缺乏症,即采取增施缺乏的元素改善土质或进行根外施肥,以满足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大气污染所引起的植物病害、首先要了解引起病害的污染物,采取消除污染源的措施,对局部枝条的危害可采取修枝或移植其它地区,同时选育抗污染品种,土壤水份过多则要进行排涝,防止暴晒,在干旱地区及干旱气候条件下,应加强土壤保水措施及加强灌溉。总之非侵染性病害的鉴别及防治是复杂的,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