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的特征及发育循环。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的特征及发育循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半知菌亚门所属各纲及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的形态特征及分类依据。


正确答案: Ainsworth(1973)的分类系统中,半知菌亚门分3个纲:芽孢纲(Blastomycetes):营养体是单细胞或发育程度不同的菌丝体或假菌丝,产生芽孢子繁殖。
丝孢纲(Hyphomycetes):营养体是发达的菌丝体,分生孢子不产生在分生孢盘或分生孢子器内。
腔孢纲(Coelomycetes):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丝孢纲真菌大多数是高等植物重要寄生菌,有些是人体的寄生菌或工业上的重要真菌。丝孢纲分为4个目,已记载的有1700属,11000种。
1.无孢目(Agonomycetales)除厚垣孢子外,不产生其它分生孢子。
2.丝孢目(Hyphomycetales或Moniliales)分生孢子梗散生。
3.束梗孢目(Stilbellales)分生孢子梗聚生形成孢梗束。
4.瘤座菌目(Tuberculariales)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座上。
腔孢纲分2个目:
1.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真菌形成分生孢子盘;
2.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真菌形成分生孢子器。

第2题:

简述子囊菌亚门所属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


正确答案: 按照Ainsworth(1973)的分类系统,子囊菌亚门分为6个纲,分纲的主要依据是有性阶段的特征,即是否形成子囊果及子实层、子囊果的类型和子囊的特征等。子囊菌亚门各纲及其主要分类依据如下:
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没有子囊果,子囊裸生。
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规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解。
核菌纲(Pyrenomycetes):子囊生在有孔口的子囊壳内,或有规律地排列在无孔口的闭囊壳基部形成子实层。
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座,子囊是双囊壁的。
盘菌纲(Disc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盘。
虫囊菌纲(Laboulbeniomycetes):子壳果是子囊壳,营养体简单,大多无菌丝体,不产生无性孢子,均为节肢动物的寄生菌。

第3题:

半知菌与园林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有哪些?


正确答案: 无孢目的丝核菌属(RhizoctoniA.引起苗木立枯病;
丝孢目粉孢属(Oidium)引起花卉白粉病;
黑盘孢目的放线孢属(ActinonemA.引起蔷薇黑斑病;
球壳孢目的壳针孢属(SoptoriA.引起菊花斑枯病;
瘤座孢目的镰菌属引起苗木立枯病。

第4题:

鞭毛菌亚门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的属有哪些?


正确答案: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共同特征是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因此这类真菌通常称作鞭毛菌。鞭毛菌大多为水生真菌,少数是两栖的或接近陆生的。其中寄生高等植物并引起严重病害的是霜霉目真菌,如腐霉菌属、疫霉菌属、霜霉菌属、假霜霉菌属、白锈菌属等。

第5题:

半知菌和子囊菌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半知菌:①营养体少数单细胞,多数是有隔菌丝体;
②没有发现或很少产生有性繁殖;
③无性繁殖产生各式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
子囊菌:①营养体少数单细胞,多数是有隔菌丝体;
②无性繁殖多数是产生各式分生孢子;
③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第6题:

子囊菌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与园林植物病害有关系的重要病原有哪些?各举一病例。


正确答案: 子囊菌的分类依据是是否形成子囊果及子囊果的类型。与园林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病原有外囊菌目--樱桃袋果病;白粉菌目--丁香白粉病;小煤炱目--柑桔煤污病;球壳菌目--杨树烂皮病;座囊菌目--杨树溃疡病;星裂盘菌目--松落叶针病,阔叶树漆斑病。

第7题:

简述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的特征及发育循环。


正确答案: 外囊菌目(Taphrinales),子囊裸生,无包被。外囊菌的单核孢子萌发时,细胞核发生分裂,形成的两个核进入芽管,芽管从寄主植物的嫩枝和叶的表皮或气孔侵入。在菌丝生长过程中,细胞内的两个核双核并裂形成双核菌丝体。菌丝体在寄主叶组织内扩展,刺激叶片栅栏和海绵组织增生和增大,细胞壁变厚,细胞内的叶绿体遭到破坏,叶片表面表现皱缩、肥肿,变为黄褐色或红色等症状。在寄主角质层下的双核菌丝体的部分细胞转化为厚壁的产囊细胞,双核在产囊细胞发生核配后立即进行一次有丝分裂,随后产生一个隔膜将产囊细胞内的两个二倍体核隔开。下部的细胞为足细胞,上部的为子囊母细胞,子囊母细胞发育形成子囊与子囊孢子的过程与其它子囊菌相似。子囊形成后突破寄主角质层,呈栅栏状排列形成子实层。此时叶片表面形成灰白色粉蜡层,即病菌的子囊层。
白粉菌目(Erysiphales),白粉菌目真菌一般称作白粉菌,都是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引起植物的白粉病。白粉菌的菌丝体无色透明(少数褐色),大都生长在寄主的表面,从上面产生球状或指头状的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中。少数白粉菌的菌丝体从气孔伸入叶肉细胞内,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无性繁殖是从菌丝体上形成分生孢子梗,上面形成单个或成串的椭圆形或其它形状的分生孢子。菌丝体与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形成白粉状的病征,因此这类病害称作白粉病。有性生殖产生的子囊果是闭囊壳,成熟的闭囊壳球形或近球形,四周或顶端有各种形状的附属丝(appendage),用肉眼看呈小黑粒或小黑点状。闭囊壳中有一个或多个子囊。子囊有卵形、椭圆形或圆筒形,其中有2~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
白粉菌的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在寄主叶片表面萌发,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然后从附着胞下方形成侵入丝直接穿过角质层,在表皮细胞中形成吸器,同时形成菌丝体在叶片表面蔓延,并不断形成吸器伸入表皮细胞内,吸器内有细胞核。由于菌丝体在寄主表面蔓延并且产生散生、直立的分生孢子梗,上面着生成串、无色的分生孢子,叶面上就出现白色粉状霉层。叶片的细胞和组织被侵染后并不迅速死亡,受害部分一般只表现褪绿或变黄。侵染后期霉层颜色变为灰色或灰褐色,霉层上有黑色小点,即病菌的闭囊壳。闭囊壳往往在寄主生长后期产生,其中有9~30个圆形、卵形或长椭圆形的子囊,每个子囊中有4~8个圆形或长圆形、单细胞、无色的子囊孢子。
球壳目(Sphaeriales),球壳目是核菌纲最大的目,所有子囊果是子囊壳的核菌纲真菌都归于球壳目。球壳目真菌的形态变化很大,子囊壳有球形、半球形或瓶状的,壳壁(包被)有鲜色肉质、暗色膜质或炭质的。口孔为乳头状或长圆柱状,有缘丝。子囊壳有散生和聚生的,着生在基质的表面或者部分或整个埋在子座内。子囊有圆形、棍棒形、纺锤形或圆柱形。子囊在子囊壳基部有规律排列成子实层。子囊之间大都有侧丝,但也有很早就消解或没有侧丝的。子囊孢子单细胞或多细胞,无色或有色,大小差别很大。球壳目真菌一般都有很发达的分生孢子阶段。
多腔菌目(Myriangiales),多腔菌目真菌的特征是每个子囊腔中只有1个子囊。每个子座中可有许多子囊腔,并且分布在不同的层次中。子囊孢子为多隔或砖隔。
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格孢腔菌目真菌的性状与座囊菌目相似,所不同的是它们的假囊壳稍大,子囊之间有拟侧丝;子囊圆柱状;子囊孢子一般是多隔的或砖隔的(也有单细胞或只有一个隔膜的)。假囊壳一般是单生的,也有聚生的,有的聚生在半埋的子座内,但是很少形成多囊腔的子囊座。
星裂菌目(Phacidiales)真菌的子囊果开始形成时是一个黑色的子座,圆形、盘形或裂缝形,着生在基质的表面,也有部分或整个埋在寄生组织内。子实层上有一个由子座组织组成或子座组织与寄主组织结合组成的盾形的盖,子囊果成熟后,盖破裂而露出子实层。子囊果呈子囊盘状。
柔膜菌目真菌形成有柄或无柄的子囊盘,着生在基质的表面或半埋在基质内,有的是从菌核上产生的。子囊棍棒形或圆筒形,无囊盖,子囊间有侧丝。

第8题:

简述鞭毛菌亚门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正确答案: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共同特征是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因此这类真菌通常称作鞭毛菌。鞭毛菌大多为水生真菌,少数是两栖的或接近陆生的。其中寄生高等植物并引起严重病害的是霜霉目真菌,如腐霉菌属、疫霉菌属、霜霉菌属、假霜霉菌属、白锈菌属等。
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休眠孢子游离分散在寄主细胞内,许多休眠孢子堆积在一起呈鱼卵块状。
粉痂菌属(Spongospora)休眠孢子聚集成多孔的海绵状圆球。
多粘霉属(Polymyxa)休眠孢子堆不规则形,产生在草本植物根表皮细胞内;寄生植物上,但不引起寄主组织肿大。
节壶菌属(Physoderma)营养体为有细胞壁的膨大细胞,其间有丝状体相连;休眠孢子囊扁球形,有囊盖。
绵霉属(Achlya)孢子囊合轴分枝,新的孢子囊从老孢子囊的基部侧面长出;游动孢子第一个活动时期很短,休止孢在孢子囊顶部孔口处聚集成团。
腐霉属(Pythium)孢囊梗与菌丝无明显区别;孢子囊成熟后一般不脱落,萌发时形成孢囊,游动孢子在孢囊内形成,雄器侧生。
疫霉属(Phytophthora)孢囊梗与菌丝有一定差别;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不形成孢囊;雄器侧生或包围在藏卵器基部。
指梗霉属(Sclerospora)孢囊梗主轴粗短,顶端不规则二叉状分枝;藏卵器壁与卵孢子壁愈合。
单轴霉属(Plasmopara)孢囊梗单轴直角分枝,末端平钝。
霜疫霉属(Peronophythora)孢囊梗主干明显,上部双叉状分枝一至数次,孢囊梗多级有限生长,即某些分枝上可以长出新的孢囊梗,可如此重复多次。兼性寄生。
霜霉属(Peronospora)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锐。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孢囊梗主干单轴分枝,然后作2~3回不完全对称的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
盘梗霉属(Bremia)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膨大呈盘状。
白锈属(Albugo)孢囊梗平行排列在寄主表皮下,短棍棒形;孢子囊串生;卵孢子壁有纹饰。

第9题:

简述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正确答案: 外囊菌属(Taphrina)子囊长圆筒形;子囊孢子芽殖产生芽孢子
白粉菌属(Erysiphe)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菌丝状。
单丝壳属(Sphaerotheca)闭囊壳内生产一个子囊;附属丝菌丝状。
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闭囊壳上的附属丝不发达,呈短菌丝状,闭囊壳内含多个子囊;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呈近球形。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闭囊壳内产生1个子囊;附属丝刚直,顶端为一次或数次整齐的二叉状分枝。
球针壳属(Phyllactinia)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刚直,长针状,基部球形膨大。
钩丝壳属(Uncinula)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或螺旋状。
叉丝壳属(Microsphaera)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顶端有数回叉状分枝。
小煤炱属(Meliola)子囊束生于黑色闭囊壳基部;子囊孢子椭圆形,暗褐色,2~4个隔膜。
长喙壳属(Ceratocystis)子囊壳有长颈,子囊壁早期溶解,没有侧丝。
小丛壳属(Glomerella)子囊壳产生在菌丝层上或半埋于子座内;没有侧丝;子囊孢子单细胞,无色。
黑腐皮壳属(Valsa)子囊壳埋生子座基部,有长颈伸出子座;子囊孢子香肠形,单细胞。
赤霉属(Gibberella)子囊壳单生或群生于子座上,子囊壳壁蓝色或紫色;子囊孢子有2~3个隔膜,梭形,无色。
顶囊壳属(Gaeumannomyces)子囊壳埋于基质内,顶端有短的喙状突起;子囊孢子细线状,多细胞。
隐球丛赤壳属(Cryphonectria)子座桔黄色或桔红色;子囊壳有长颈穿过子座外露;子囊孢子双细胞,无色。
日规壳属(Gnomonia)子囊壳有长颈自基质伸出;子囊顶壁厚;子囊孢子双细胞,大小不相等。
黑痣菌属(Phyllachora)靠近寄主表皮的子座组织盾状隆起,呈黑病状;子囊壳群生子座内;子囊孢子单细胞,无色。
间座壳属(Diaporthe)子座发达;子囊壳以长颈伸出于座;子囊柄早期胶化;子囊孢子双细胞,椭圆形或纺锤形。
麦角菌属(Claviceps)为害禾本科植物小穗形成菌核,菌核萌发产生有长柄的头状子座;子囊壳着生在子坐内;子囊长筒型;子囊孢子丝状。
痂囊腔菌属(Elsinoë)圆形子囊单生于子座内的子囊腔中;子囊孢子大多长圆筒形,有3个横隔。
多腔菌属(Myrangium)子座顶端膨大呈圆形,并长出短枝;球形子囊单生,不规则地分布在子座中,子囊成熟时内壁膨胀穿过外壁而突出,外壁收缩留在子囊基部,内壁开裂放出椭圆形、砖隔状的子囊孢子。
球座菌属(Guignardia)子囊顶壁厚;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单细胞,无色。
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子囊座着生在寄主叶片表皮层下;子囊初期束生,后平行排列;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双细胞,大小相等。
亚球壳属(Sphaerulina)具有单个子囊腔的子囊座埋于寄主组织内;子囊束生,宽棍棒形或圆筒形;子囊孢子长椭圆形,有3个横隔。
黑星菌属(Venturia)假囊壳大多在病残余组织的表皮层下形成,周围有黑色、多隔的刚毛,长圆形的子囊平行排列,成熟时伸长;子囊孢子椭圆形,双细胞大小不等。
格孢腔菌属(Pleospora)子囊孢子卵圆形或长圆形,砖隔状,无色或黄褐色。
核腔菌属(Pyrenophora)子囊座顶部有刚毛;卵圆形或长圆形的子囊孢子砖隔状,褐色。
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子囊孢子多细胞,线形,无色或淡黄色,互相扭成绞丝状排列
斑痣盘菌属(Rhytisma)子座组织黑色光亮如漆斑,子座内形成多个呈弯曲或放
射形排列的长形子囊盘;子囊棍棒形,有侧丝;子囊孢子线形或针形,单细胞,无
色。
散斑壳属(Lophodermium)子囊盘埋生在长形子座中;子囊棍棒形,平行排列,有侧丝;子囊孢子单细胞,长形。
核盘菌属(Sclerotinia)具有长柄的子囊盘产生在菌核上;子囊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单细胞,无色。

第10题:

简述锈菌和黑粉菌的主要特征及重要代表属的发育循环。


正确答案: 锈菌目的特征是:冬孢子萌发产生的先菌丝内产生横隔特化为担子;担子有4个细胞,每个细胞上产生1个小梗,小梗上着生无色单胞的担孢子;担孢子释放时可以强力弹射。通常认为锈菌是专性寄生的。许多锈菌具有明显的多型现象(polymorphism),一个完整的生活史最多的可以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如禾柄锈菌。
禾柄锈菌是转主寄生的,担孢子只能侵染小檗(音bo),不能侵染麦类作物。担孢子随风传播到小檗上,侵入后产生初生菌丝,几天后在小檗叶片上表皮下形成性孢子器。性孢子器瓶状,有固定的器壁和孔口,器壁内表面长有许多性孢子梗,不断产生大量的性孢子。性孢子很小,单细胞,呈蜜滴状从性孢子器孔口挤出,同时性孢子器内壁产生受精丝从孔口伸出。性孢子器孔口上的蜜滴散发香味吸引昆虫前来吮吸,将性孢子传播到受精丝上,性孢子与受精丝通过授精作用进行质配,形成双核细胞。禾柄锈菌是异宗配合的,有“+”、“-”两种交配型的分化,同一种交配型的担孢子萌发产生的性孢子与受精丝之间不能进行质配,只能在“+”交配型的性孢子与“-”交配型的受精丝或“-”的性孢子与“+”的受精丝之间进行质配。
质配形成的双核细胞分裂形成双核菌丝体,扩展至小檗叶片背面表皮下纠集形成锈孢子器原基,分化形成锈孢子器,锈孢子器内产生呈链状排列的锈孢子。锈孢子球形,单细胞,双核,呈黄色,壁表面光滑。锈孢子不能侵染小檗,只能侵染麦类寄主。
锈孢子随风传播到小麦上,萌发侵入小麦后在寄主体内形成发达的双核菌丝体,随后不久在麦类叶片表皮下形成夏孢子堆,成熟后顶破表面外露。夏孢子椭圆形,单细胞,双核,壁表面有刺,橙黄色。夏孢子只能侵染麦类作物。夏孢子经传播继续为害麦类作物,在麦类作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这样的过程可以重复多次,使病害迅速蔓延。麦类生长后期,双核菌丝顶端形成冬孢子,冬孢子聚集成冬孢子堆。冬孢子是一种抵抗不良环境的厚壁休眠孢子,越冬后萌发,经核配、减数分裂,产生担孢子。
黑粉菌目真菌一般称作黑粉菌,特征是形成成堆黑色粉状的冬孢子(习惯称作厚垣孢子)。冬孢子萌发形成先菌丝和担孢子;担子无隔或有隔,但担子上无小梗,担孢子直接产生在担子上,担孢子不能弹射。
大麦坚黑粉菌的侵染是全株性的或系统性的。大麦坚黑粉菌的冬孢子萌发形成分隔成4个细胞的先菌丝,每个细胞着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卵形或椭圆形,可以芽殖方式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次生担孢子。“+”、“-”的担孢子或次生担孢子交配后,产生双核侵入丝侵入寄主。大麦坚黑粉菌是从未出土时的幼苗侵入的。一种方式是当种子萌芽时,附着在种子表面的冬孢子产生担孢子,交配后形成双核的侵入丝侵入;另一种形式是潜伏在种子和颖壳间的菌丝体直接从芽鞘侵入。侵入后病菌进入生长点,菌丝体随着寄主的生长发育而遍布植株各部,引起全株感染,但病麦株在抽穗前不表现症状。抽穗后菌丝体进入子房产生大量的黑粉状冬孢子,病穗的种子整个被胶集成块的黑粉状的冬孢子所代替,冬孢子堆外有白色柔韧薄膜。冬孢子不易飞散,所以称作坚黑粉病。大麦脱粒时,飞散的冬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是下一年病菌侵染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