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情意、思想内容)和象(景象、

题目
单选题
“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情意、思想内容)和象(景象、画面)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诗词的意境是()
A

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人脑的机能

B

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C

诗人通过直接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

D

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物质载体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书法的()是指笔划的组合之美以及字、行、篇的章法美。

A.意境美

B.形式美;

C.造型美;

D.线条美;


参考答案:C

第2题:

振奋:鼓舞:演讲

A.杀菌:消毒:药水
B.意境:寓意:诗词
C.触动:震撼:音乐
D.纪律:规矩:法规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内涵关系。
演讲能起到鼓舞和振奋的目的,为目的的对应关系。
A项:药水有杀菌和消毒的目的,当选;
B项:诗词有意境和寓意,为属性关系,排除;
C项:音乐能给人带来触动的目的,但震撼不是目的,排除;
D项:纪律、规矩和法规为近义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第3题:

②古典诗词中意境纷繁,气象万千。请任意默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风”字的两个连贯

的句子 , .


正确答案:

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只要其中一句有字即可)

 

第4题:

园林美的艺术之美表现在()方面。

  • A、山水地形之美
  • B、托物言志之美
  • C、借景抒情之美
  • D、园林意境之美

正确答案:D

第5题:

以下不属于意境的三个方面的是()

  • A、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 B、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
  • C、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 D、意境是一种不虚不实的叙述美

正确答案:D

第6题:

结合中国诗词或绘画分析意境的含义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
(1)意境是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艺术作晶中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2)艺术意境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结合中国诗词或绘画的实例对意境加以分析,要求举例准确,分析透彻。

第7题:

符合图中画面及诗词意境的占曲是( )



A.《梅花三弄》
B.《竹枝词》
C.《阳关三叠》
D.《哀郢》


答案:C
解析:
《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产生于唐代,是根据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第8题:

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文学风格及其成因,并比较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在题材、意境、语言、美感和形态上的区别。


参考答案: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创作个性是作家个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禀赋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它制约着风格的形成;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话语情境结合的产物,只能通过具体的话语情境表现出来;创作个性与话语情境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地域之中,是特定文化精神的修辞表达。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在题材上,一为重大事件,一为日常生活;在意境上,一为雄浑壮阔,一为优雅妩媚;在语言上,一为劲健有力,一为婉转曲折;在美感上,一为崇高振奋,一为从容自在;在形态上,一为动态粗犷,一为静态细腻。

第9题:

园林美的社会之美表现在()等方面。

  • A、园林意境之美
  • B、托物言志之美
  • C、诗词书画之美
  • D、园林情境之美

正确答案:B

第10题:

《醉花阴》解读: 1、李清照的诗词有什么特点? 2、“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的意境解析?


正确答案: 一:
在宋代词坛上,李清照是独树一帜的人物,其文学创作是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被奉为“婉约词宗”,“易安体”提出“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如果把李清照诗与词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其诗其词在艺术风格上有同有异,其诗颇具男子的阳刚之气,其词则较多地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柔性之美,词善用白描方法,溶炼通俗语言倾诉真情实感。前期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一活的向往和与丈夫别离相思的痛苦。后期间,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伤时念旧,情乡悼亡,孤独生活中的浓重衰愁。
二: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