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把什么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下列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

题目
单选题
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把什么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下列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标准的是()
A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B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C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把什么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下列话语中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的是( )。

A.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B.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正确答案:B

第2题:

“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把什么作为判断事物的价值的标准。下列话语中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是:

A.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B.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答案:B
解析:
“义利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道义和功利相互关系的争论。ACD都是以义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站得住脚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达:行得通。 胡锦涛就中印关系和中国发展道路发表重要演讲指出,中印友好,利在双方,惠及亚洲和世界。引用孔子的话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自己要发展,也希望同其他国家和谐相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司马迁《史记》引用了管仲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

第3题:

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作为区分君子于小人的重要标准的是墨子。()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是()

  • A、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B、伦理本位的价值取向
  • C、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 D、理论本位的价值取向

正确答案:C

第5题:

玄学的伦理“清谈”的主题是()

  • A、才性之辩
  • B、明教与自然之争
  • C、理欲之辩
  • D、义利之辩

正确答案:B

第6题:

“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把什么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下列话语中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的是( )。

A.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B.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正确答案:B

第7题: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4种作用。()是指以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判断人们行为的利害、美丑、善恶,决定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影响人们的态度。

  • A、动力作用
  • B、标准作用
  • C、调节作用
  • D、定向作用

正确答案:B

第8题:

主张以行动者的行为所产生的可能或实际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或评价标准的是伦理学基本理论中的()

A、义务论

B、效果论

C、美德论

D、规范论

E、阶级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效果论又称目的论,主张以行动者的行为所产生的可能或实际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的或评价标准。

第9题:

()指的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它是我国新闻界争论不休的一个概念。

  • A、本质真实
  • B、整体真实
  • C、个体真实

正确答案:A

第10题:

价值工程中“价值”是对象的( ),是作为评价事物有效程度的一种尺度。

  • A、使用价值
  • B、交换价值
  • C、时间价值
  • D、比较价值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