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中华民族再次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我们看到了灾区救援有序有效,灾后

题目
单选题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中华民族再次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我们看到了灾区救援有序有效,灾后重建稳步推进。这表明()。 ①中华民族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 ②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③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④抗震救灾是当前政府的中心工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第一代应急管理体系向第二代应急管理体系转变的导火线是()的爆发。

A、SARS

B、禽流感

C、汶川地震

D、芦山地震


答案:A

第2题:

根据本讲,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A、应对体制

B、应急响应机制

C、政社合作格局

D、信息化应灾

E、社会化应灾


答案:ABCDE

第3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震级为8.0级的特大地震,涉及10个省区市,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B.震级是衡量地震时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C.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被称为震中

D.地震发生时离震中越近,震级越高,破坏力也越大


正确答案:A

106.【答案】A。解析∶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因此A项正确。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尺子”叫震级。地震发生时,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简称烈度。因此B项错误。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因此C项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一般讲,离震中越近的地方破坏就越大.烈度也越高,因此D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4题:

围绕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我国召开主席会议进行专题协商,就(  )开展研究讨论。
A.《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部署》
B.《国家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C.《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D.《国家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答案:C
解析:
围绕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我国召开主席会议进行专题协商,就《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开展研究讨论,组织委员深入灾区调研视察,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第5题:

地震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虽然汶川大地震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也带来了新的自然奇观——从映秀到萝卜寨沿线的山崖上,由于地震山体滑坡,形成了大量的地震壁画奇观。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是( )。

A.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B.汶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C.地震壁画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山体滑坡

D.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地震壁画奇观


正确答案:D
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转折词“但”后面的内容是作者最想强调的部分。
[名师点评]典型的一道主旨题,转折后是重点。

第6题: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都发生在()。

A、龙门山脉

B、天山山脉

C、太行山脉

D、昆仑山脉


答案:A

第7题:

灾备技术中所涉及到的自然灾难包括以下哪几种?()

A、火灾

B、洪水

C、地震

D、台风


参考答案:ABCD

第8题: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引起信息化应灾之变的重要原因是()的作用。

A、纸媒

B、自媒体

C、多媒体

D、广告媒体


答案:B

第9题: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两次灾难磨砺中国,赋予这个国家前进的精神和力量,也彰显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是__________。

A.爱国主义
B.爱好和平
C.改革创新
D.人道主义

答案:A
解析:

第10题: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百万群众受灾,无数房屋损毁。震后,社会工作界多方力量均作出迅速反应,展开社工介入灾后救援计划。
问题:
请设计一个救助计划,帮助灾区人民走出困境。


答案:
解析:
灾害救助分为不同的阶段,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的计划也应结合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进行设计。 1.灾害救助的第一阶段是灾后紧急救援到一个月内的临时安置阶段。在灾后72小时以内的工作重点是生命安全的维护,一切围绕抢救生命展开;灾后第3天到第10天是危机处理期,预防进一步的伤害;灾后两个星期至一个月内是临时生活庇护以及生活需求评估期。因此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计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协助安置受灾人员。
(2)及时开展危机干预。
2.灾害救助的第二阶段是灾后一个月至半年内。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建设临时住所,社会工作者要协助灾民迁入新居,并且要让灾民了解政府救助的内容以及如何寻求救助等,使之逐步适应过渡时期的生活。
因此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计划主要体现在修复社会支持系统上。对于因灾害造成的家庭破碎、邻里失踪、社区被毁、村庄消失、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社会交往被打乱、社会生活陷入无序混乱状态等情况,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要积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通过团体工作以及社区发展的方式为受灾人员重建和修复社会关系,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3.灾害救助的第三阶段是灾后六个月至三年的中长期恢复重建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三项:一是家庭重建;二是社区重建;三是社会重建。
因此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计划主要体现在重建与发展方面,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要和社区成员一起,多方整合资源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组织和参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社区活动,重建邻里关系,恢复社会生活秩序,复苏社区的经济秩序。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