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流程正确的是()

题目
单选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流程正确的是()
A

施工参数规定→生产配合比设计→目标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检验

B

施工参数规定→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检验

C

原材料检验→生产配合比设计→目标配合比设计→施工参数确定

D

原材料检验→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施工参数确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应包括()。

A.目标配合比设计
B.生产配合比设计
C.原材料检验
D.施工参数确定


答案:A,B,C,D
解析:
依据(JTG/TF20-2015),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应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参数确定四部分内容。

第2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混合科组成设计采用28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答案:错
解析:
P248页:半刚性基层的力学性能主要用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抗弯拉强度)来表征,用7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来进行配合比的设计与施工质量的控制;路面结构设计时采用90d或l80d龄期的抗压回弹模量与劈裂强度,水泥稳定类采用90d龄期、石灰与二灰稳定类采用180d龄期的试验结果。半刚性基层的力学性能都是在饱水24h后的力学特征,因而也是水稳定性能的反映。

第3题:

材料的抗压强度是材料组成设计的主要依据,由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抗拉强度远小于其抗压强度,材料的( )是路面结构设计的控制指标。

A.抗折强度

B.抗弯强度

C.抗压强度

D.抗拉强度


参考答案:D

第4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应提供()施工参数。


A.混合料配合比
B.无机结合料剂量
C.合理含水率
D.最大干密度

答案:B,C,D
解析:
依据(JTG/TF20-2015),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要求确定的施工参数有结合料剂量、合理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和验证混合料的强度指标。

第5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混合料组成设计采用()天凝期无侧限杭压强度作为指标。

A.7
B.10
C.14
D.28


答案:A
解析: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混合料组成设计采用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控制指标

第6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取样方法适用于( )。

A.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室内试验
B.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
C.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抽检
D.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现场压实度测定

答案:A,B,C
解析:
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P67页,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取样方法(T0841)适用于室内试验、配合比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抽检等。

第7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件制作方法的操作,错误的有( )

A.对于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材料,至少应制备6个试件
B.对于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粒材料,将其浸润时可按最佳含水率加水
C.水泥稳定类材料,拌和超过2h的混合料应废弃
D.水泥稳定黏质土时,制件后可以立即脱膜

答案:C
解析:
水泥稳定类材料,拌和超过1h的混合料应废弃

第8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流程正确的是( )。

A:施工参数规定→生产配合比设计→目标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检验
B:施工参数规定→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检验
C:原材料检验→生产配合比设计→目标配合比设计→施工参数确定
D:原材料检验→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施工参数确定

答案:D
解析: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流程:原材料检验→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施工参数确定。

第9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内容包括选择级配范围、确定结合料类型及掺配比例、验证混合料相关的设计及施工技术指标。( )


答案:对
解析:

第10题:

关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设计流程为:原材料检验→目标配合比设计→施工参数确定→生产配合比设计
B.施工参数的确定包括确定结合料剂量、合理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
C.确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最大干密度指标时宜采用重型击实法,也可用振动压实法
D.结合料剂量的标定应绘制不少于4个点的结合料剂量标定曲线

答案:B,C
解析: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包括三个阶段: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一即试验路试铺阶段。以预估沥青用量为中值,按--定间隔(对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通常为0.5%,对SMA混合料可适当缩小间隔为0.3%~0.4%),取5个或S个以上不同的油石比分别成型马歇尔试件。每一组试件的试样数按现行规程的要求确定(通常不少于4个),对粒径较大的沥青混合料宜增加试件数量。当缺少可参考的预估沥青用量时,可以考虑以5.0%的沥青用量为基准,从两侧等间距地扩展沥青用量,直至在所选的沥青用最范围中能够确定出最佳沥青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