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歌《采花》,设计八年级演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

题目
问答题
根据民歌《采花》,设计八年级演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注意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方法适合初中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参与体验。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采花》,能够准确感受和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特点,并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四川音乐的民族风格,逐步喜爱四川的民族音乐。【过程与方法】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了解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民歌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采花》并且能够带入感情演唱。【难点】学会歌曲《采花》中典型切分节奏,以及五声调式的分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组视频,关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民歌串烧节目,引入民歌话题。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地传至今天。民歌即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每一地域,每个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类让人们自娱、宣泄,或用于流传的歌曲。这些歌曲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歌谣是其重要之一环,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不同种类花朵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师:本节课的内容是一首四川地区的民歌《采花》。(二)新课教授1.发声练习。2.播放歌曲《采花》,学生回答歌曲的情绪特点。3.简介歌曲《采花》,流行于四川南坪的传统小调(四川民歌),歌曲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4.依节奏旋律朗读《采花》歌词,并回答:歌词表达了什么内容?歌词用朴素的语言把每一年中每个月开什么花都做了叙述,也使人们从中得到了不少生产和生活的知识。5.随多媒体视频《采花》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期间教师为学生范唱。(1)切分节奏找出乐谱中的切分节奏并进行练习。(2)通过本曲学习五声调式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尽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中都可见到五声调式,它还是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6.加歌词慢速演唱歌曲,注意节奏准确、吐字清晰。7.根据歌曲的速度、节奏、咬字、情绪等进行演唱方面的处理,并弹琴演唱。(三)巩固提高分小组对《采花》进行民歌接龙游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歌。(四)以小见大,课后作业讨论总结:1.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四川的山地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的自娱性,也很富于激情。2.民歌体裁有哪些?号子:伴随劳动的民歌。小调:旋律曲折。山歌:声调高亢、嘹亮。
四、小结与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采花》一课,了解了四川地区民歌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了典型的切分节奏和五声调式的分辨。同学们表现得很好。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各省的代表性民歌,下节课分享。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根据歌曲《祝酒歌》的分析,设计高中歌唱课模块教学目标与简单教学环节。
要求:
(1)教学目标:从音乐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要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过程: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粉碎“四人帮”、亿万人民欢庆十月胜利激动、喜悦的情绪,认识到音乐思维的解禁对繁荣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活动中,提高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审美、鉴赏能力,以及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音乐元素在歌曲中的运用,掌握歌曲的情绪和风格特征。分析歌曲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掌握复二部曲式。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弹唱歌曲《祝酒歌》,提问:歌曲中讲到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课题:歌曲《祝酒歌》。
(二)新课教学
1.简介作曲家
师: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施光南的相关资料,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施光南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 “时代歌手”,是“人民音乐家”。代表作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周总理,您在哪里》《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小提琴协奏曲《瑞丽江边》、舞蹈音乐《鸿雁高飞》、歌剧《伤逝》《屈原》、芭蕾舞音乐《白蛇传》等。
2.整体欣赏歌曲
(1)初次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师: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歌曲表现了举国上下亿万群众欢庆十月胜利,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情景。)
(2)再次欣赏乐曲,给乐曲划分段落
3.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第一乐段
①欣赏引子

大家对这个节奏熟悉吗(这种节奏是我国北方民间吹打乐中常用的锣鼓点节奏型.主要用于前奏、尾声等,锣鼓点节奏欢快而跳跃,表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举国欢腾的场面。)
个别学生敲击锣鼓点节奏型(教师引导学生做渐强处理)。
②欣赏第一乐句
借鉴中国戏曲音乐的甩腔。

教师引导学生唱一唱第一句中 “啊”的旋律.提问:旋律中采用了什么音乐元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音 乐开始的“啊”字的轻微感叹,借鉴了戏曲音乐的甩腔,不仅美化了旋律线条,而且表达十年“文革”磨难,人们内心难以言表的辛酸)
教师出示新疆典型的打击乐器手鼓,示范新疆典型的节奏型:
(用于音乐A段及由之变化的C段,这是一种舞曲的节奏,表现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的喜悦心情。)
(用于歌曲的过门,做长音的节奏填充,增加旋律的活力。)
个别学生敲击新疆典型的节奏型。
③欣赏第二乐句,感受江南民歌韵昧

教师讲解: “洒”字的装饰音深情演唱以及“幸福泪”处的几个附点音符的跌宕,更是深入地表现了人们的真情实感。其中也蕴含着江南民歌亲切、委婉的音调。这是从那场大灾难中走过来的人们的共同呼声。
(2)欣赏第二乐段

师:相比之前的音乐这段的音乐情绪有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之前的音乐情绪,比较优美、舒展,这段的音乐情绪变得欢快活泼。)
学生视唱歌词,体会欢快活泼的情绪。
(3)欣赏第三乐段

师:这一段旋律有哪一句的影子情绪有什么变化(这一曲凋是从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演变而来,经过作曲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抒发了各族人民喜庆胜利的欢乐情绪。)
②衬词
师:这两个乐句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提高八度再现了衬腔的旋律,接着又用扩展的手法将节奏拉宽,以
级进上行的旋律,推出全曲的高潮,歌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三)巩同提高
1.了解复二部曲式
教师展示歌曲的曲式结构:
复二部分曲式

师:复二部曲式是相对于单二部曲式更加复杂的一种曲式,它是建立在单二部曲式的基础上,由两个二部曲式构成的乐曲称“复二部曲式”。
2.完整地欣赏李光曦演唱的歌曲.体会歌曲的风格。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欣赏感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2题:

根据上题对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的分析,运用新课程理念,对七年级唱歌课进行教学设计。
? 要求:
?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 (2)设计唱歌教学的基本环节。


答案:
解析:
(l)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剪羊毛》,了解澳大利亚牧民的劳动生活,懂得只有努
力劳动才能换取幸福的生活。
⑦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编创动作、编创节奏等活动,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这一基本节奏型,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唱歌教学环节
①学习歌曲旋律。
②学唱第一段歌词。
③带问题自学第二段歌词。
④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⑤教师纠错。
⑥设置互动环节练习歌曲。
⑦教师小结。

第3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学内容:标题音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人环节和学唱主题旋律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主题、唱主题、模拟音响,体验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能背唱乐曲主题,并对乐曲曲式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幅油画,它的名字叫《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出示油画)。可能同学们会觉得它不论时间与空间上都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它离欣赏者很近,甚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提示学生可以从人的视觉与听觉人手)
那我们就来给它配乐,在配乐之前我们必须对油画的内容有些了解(出示文字),根据文字提示我们想想它可能出现哪些音乐或声音,
【设计意图】从画面进入让学生认识到标题音乐的标题来源有暗示作用,为课程的顺利展开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曲家是如何做的,欣赏以下片段音乐做出连线并说出共有几个主题。
(初听)
A.俄国卫队音乐1(主题)独奏
B.商队渐渐远去音乐2(对比复调)
C.安然无恙的当地商队音乐3(主题2)(教师简单介绍英国管)
D.二者关系融洽音乐4(主题1齐奏)
E.飘过来的俄国曲调音乐5(主题l渐漫)(教师简单介绍单簧管)
问:共有几个主题
1.为何A、B、E同为一主题而表现的音乐内涵却各不相同(A与E是力度上的变化,而A与B是节奏与力度的变化)
2.你是从哪方面感受出C的安然无恙(旋律与音色上,可以从英国管是在特定情景下才用的乐器入手进行引导)
3.你是从哪听出来二者关系融洽的呢(从旋律的层次上,它们用的是对比复调,进行得非常和谐、【设计意图】变学生被动欣赏变为主动,并感受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
(三)学唱旋律、模拟音响
1.学唱主题
当它是“飘过来的俄国曲调”时它的力度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用一个音来演唱,请问用哪个音更合适呢接下来我们用“a”来演唱.注意飘的感觉。
当它描述俄国卫队时,我们用什么音会好一些呢从学生回答中选一个音来演唱,注意它的气势。
当它描述的是渐渐远去的商队时,注意它的速度与力度,接下来我们用“lu”来演唱。
2.学唱旋律主题我们用哪个音来唱注意旋律的悠闲感。
3.复调的模唱,注意两声部的和谐性。分别用“lu"与“la"演唱。
请学生自寻音源模仿马蹄声(用双响筒与舌花模仿),把以上旋律联起来。
【设计意图】使学生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亲身体验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并轻松掌握音乐曲式结构。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欣赏并切身感受了这首著名的标题音乐.对音乐的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课下多了解下其他的标题音乐,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合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合唱课的基本教学环节。(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演唱合唱作品《半个月亮爬上来》,体会合唱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在合唱实践中逐步掌握歌唱中的艺术处理,正确运用呼吸,完成此合唱作品。提高合唱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学习歌曲高低声部旋律并带词演唱歌曲。
(2)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教师播放《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独唱和合唱音响资料,让学生对比独唱和合唱不同的表现方式。
(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此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听辨与独唱的不同之处,感受人声塑造出的和声的丰富色彩。会唱的可以小声跟唱)
(二)歌唱前的准备工作
1.开喉练习:采用歌曲主旋律练习
(1)打哈欠、气息练习
教师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气息。开E1打哈欠的同时吸入气息,体会与平时说话时的不同感觉,并互相交流感受。
(2)发“u”“a”母音,体会喉咙打开的发声感觉。
(学生进一步体会喉头打开,运用气息发声)
2.音准、和声练习
(1)半音练习,选取合唱作品中的前八小节进行训练
(解决女高、女低、男高声部的半音音准问题)
(2)和声练习
主和弦一下属和弦一属和弦一主和弦的和声训练,并做出强弱的处理。
(练习并感受四部合唱.培养学生的和声感觉)
(三)作品排练
1.让学生根据歌词意境,探讨出分析、处理歌曲的意见;分段演唱计划;认识并处理好速度和力度;掌握好旋律线和换气点。
(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合唱此作品,注意提示学生要将练声的状态带入到排练的过程中。
(1)1-8小节女高、女低两声部。(注意倾听相互问的音准)
(2)加入男高、男低,注意有变化音的部分。
(3)四声部合唱前八小节.注意歌唱时互相倾听声音的均衡。
(4)9-14小节合唱训练
(5)15-22小节合唱训练。
(6)合唱整首乐曲,注意每段的速度及力度。
学生尝试自己处理作品,发挥他们自己的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四)学生进行合唱表演
1.引导学生确立最佳艺术处理方案。
2.教师指挥班级合唱、
3.录音,并从录音中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五)作业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合唱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对比了独唱和合唱的区别,了解了不同声部的特点。这首歌虽然带有情歌的色彩,但更多的是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作业。

第5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重难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环节和过程。


答案:
解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熟悉民间故事,发挥想象,感受音乐中不同的音乐情感;能够体验音乐情感的变化,并能简单地描述或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辨别,找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音乐素材与越剧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
 3.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单表述乐曲中不同段落的音乐要素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音乐中不同的音乐情感。
 2.教学难点:表述乐曲中不同段落的音乐要素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舞蹈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一首有关什么故事的舞蹈故事的内容大家了解吗除了舞蹈之外你
们知道还有哪些艺术形式来表现它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我国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它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在严酷的封建势力的逼迫下双双殉情,最后化作蝴蝶翩翩飞去的动人的故事。除了舞蹈可以演绎这个故事之外,电影、戏曲、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曾经展示过。
(二)新课学习
 1.作曲家介绍
(1)何占豪,浙江人,曾在浙江越剧团乐队工作,后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并同几位同学组成民族乐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2)陈钢,上海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习音乐,10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习钢琴,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部队文工团,15岁开始进行音乐创作,曾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曲。
1955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又创作了《苗岭的早晨》。
 2.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
(2)欣赏三种不同的地方戏曲。
(3)演奏主题旋律。
老师设置问题: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旋律来自于哪个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主题旋律采用了越剧的优美旋律作为其音乐素材,从乐曲细腻委婉的旋律风格及走向,不难感受到二者的相似性。
(4)再次演奏“楼台会”和越剧音乐素材,近距离地感受委婉、动人的旋律。
(5)学唱主题旋律。
①老师演奏主题旋律,学生小声模唱。
②学生跟着小提琴一句一句地学唱。
③学生完整地演唱主旋律。
老师评价:宽松的节奏与舒缓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动人的意境,所以演唱时要注意音乐的情绪(忧伤),还要注意正确的节奏和音准。
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演唱。
 3.介绍奏鸣曲式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采取的是呈示、展开和再现的一种结构来讲述故事的,这种结构在乐曲当中被称作奏鸣曲式。
老师设置问题:音乐中草堂结拜、三载同窗、共读共玩、十八相送、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化蝶这些情节来作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如何划分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草堂结拜、三载同窗、共读共玩、十八相送这是呈示部分的内容,是一个相爱的主题;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这是展开部的内容,是抗婚的主题;最后化蝶是它的再现部分。
 4.欣赏音乐片段
(1)展示三载同窗、哭灵投坟和十八相送的画面,并播放相应的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三段不同的音乐主题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一段是三载同窗,力度中强,速度稍快,节奏紧凑,表现的音乐情绪活泼欢快,乐曲跳跃、欢快,充分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同窗共读那段情投意合、相依体贴的幸福快乐时光;第二段是十八相送,力度中弱,速度较慢,节奏宽松,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深情、恋恋不舍,独奏小提琴委婉缠绵的旋律极为细腻地描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力度较强,速度快慢结合,节奏急促不安,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悲痛,变化运用了京剧摇板及越剧中紧拉慢唱的手法,加上急促不安的鼓声,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祝英台肝肠寸断、悲痛欲绝的情绪,她呼天唤地,发誓绝不屈从万恶的封建礼教,发誓死也要同梁山伯在一起。
(三)巩固提高
 1.演奏哭灵投坟
由一位学生演奏哭灵投坟,其他学生为旋律配伴奏。
(1)分发打击乐器,并讲解活动规则。(拉小提琴的同学在拉长音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节奏要加进去,拿到木鱼的同学跟着乐曲从头到尾敲击同一个节奏)
(2)学生练习节奏。
(3)学生演奏。
老师总结:演奏这段旋律时,情绪要饱满,节奏紧凑点,力度加强些。
(4)学生再次演奏。
 2.哼唱化蝶,深化主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赏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部分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题材是中
国文化所独有的,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语汇又是全世界所通用的交响乐语汇,祝愿我国的交响乐蓬勃发展,把更多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6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5分)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第7题:

请根据上题对《梦幻曲》的分析,运用新课程理念,设计高中一年级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
? 教学环节。
? 要求: ?
?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 (2)设计鉴赏课的基本教学环节。(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乐曲《梦幻曲》,同学们能喜爱这首乐曲,对了解曲作者
舒曼创作乐曲的意图产生兴趣,有进一步了解曲作者舒曼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欲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看、说等音乐活动,感受、体验、享受和表现音乐那如诗如梦的浪漫意境,初步了解乐曲的音乐特点(主题重复而又带有细微变化的反复出现)。
③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初步掌握结构与旋律特点。
(2)教学环节
①新课导人
初听完整感受:老师问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同学们答(各抒己见),PPT-梦幻曲。
②教授新课
再次聆听,找到乐段的分界点(同学们划分,老师总结)并分别对划分出的A段、B段以及
A’段进行各自的分析。
③拓展综合
A.尝试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画出A段的旋律线。
B.体会B段情绪与色彩上的改变(灰暗、低沉、纠结、明亮)。
C.找出A’段与B段,A’段与A段的异同点(此三环节可以采用角色定位等方式)。
D.作品创作背景简析。
④课堂小结

第8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青春舞曲》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重难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环节和过程。


答案:
解析:
《青春舞曲》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通过学习歌曲,懂得青春易逝,知道珍惜光阴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体会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通过训练和实践活动,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歌曲中找出音乐的基本要素,学习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
 2.教学难点: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三、教学用具
电子琴、多媒体、三角铁、碰铃、铃鼓、沙锤、手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青春舞曲》,由老师跳新疆的舞蹈。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哪里的舞蹈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这是新疆少数民族的舞蹈,让我们插上翅膀一起飞入美丽的新疆。
老师播放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视频,学生感受新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了解部分新疆少数民族的歌曲。
(二)新课教授
 1.欣赏《青春舞曲》
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节奏特点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首作品的节奏感非常强,音与音之间的距离非常近,歌曲出现了连续十六分音符,节奏密集而紧凑,带给我们欢快、热情的情绪。
老师设置问题: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我们听到的这个版本的《青春舞曲》是单声部的演唱形式,
我们把这种形式叫作齐唱。
 2.练习新疆音乐典型的基本节奏型
(1)教师指出歌曲的节奏型。
(2)学生模仿、练习节奏型。
老师强调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时值记法,并做正确示范。学生依据教
师的提示分别拍击节奏。
(3)学生演奏典型的节奏型。
(4)学生根据《青春舞曲》的音乐,敲击典型的节奏型。
 3.学唱歌曲
(1)老师弹唱歌曲,学生击掌伴奏。
(2)学生朗读歌词,注意“字正”“腔圆”。
(3)练习旋律中的音准和节奏。
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哪些地方比较难唱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找出的难学的旋律重点学唱。
①通过旋律模进的练习方法解决音准问题。
②附点音符的练习。
③了解反复记号。
老师弹奏,学生演唱。
(4)学习歌唱方法。
老师示范正确和错误的两种声音,由学生判断正确的演唱方法。
老师引导:注意演唱的姿态,坐直,口腔打开,保证我们气息的通畅,我们要用气息来控制声音,让我们的声音竖起来,这样能够更有立体感,注意速度要匀速。
老师弹奏钢琴,学生演唱。
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青春如小鸟一般去而不返的道理,告诫人们要珍惜宝贵的青春,应用欢快、饱满的情绪演唱。
(5)学生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
(三)巩固提高
 1.为歌曲创编乐器伴奏
(1)老师分发打击乐器,展示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型。
简单的介绍手鼓:手鼓是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
老师做示范,用手鼓敲击节奏型。
(2)学生根据打击乐器的音色练习敲击节奏。(没拿到乐器的同学可以拍身体的某个部位)
(3)学生分组表演:一组演唱,一组乐器伴奏。
 2.为歌曲创编舞蹈
(1)学生想出老师之前展示的舞蹈动作或其他的两三个新疆典型的舞蹈动作。
(2)由老师示范,学生学习舞蹈动作。(动脖子、绕手腕、垫步)
(3)学生根据歌曲的典型节奏型跳舞。
 3.将歌曲、乐器和舞蹈融合
(1)老师将学生分为三组:演唱组、舞蹈组、器乐组。
三组同学根据音乐分别排练,老师在一旁指导,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风格。
(2)学生表演。
老师评价:大家表演得很不错,演唱组的同学演唱得不错,打击乐器组的同学创编能力很强,舞蹈组的同学动作也很美,但是要注意表情要丰富,充满热情、欢快的气氛。
(3)学生完整、热情地表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青春和活力,我也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能喜爱新疆的民歌,热爱我们的民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青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拥有一个美好与精彩的人生!

第9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多彩的民歌》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鉴赏课的基本教学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民歌的乐趣,树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我国各地民歌所折射和贯穿的中华民族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南北民歌各自的特点,能够对南北民歌感兴趣。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民歌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比兴的修辞手法和地方方言。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播放视频,猜歌曲名字。
老师设置问题:阿宝演唱的是哪几首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多。民歌对于我们当代的学生来说似乎很久远,但是那又似乎离我们很近,在我们身边不经意就会流淌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民歌作为我们中华优秀的遗产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它的历史,关注民歌的发展。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民歌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楚辞-汉朝乐府-唐宋时期的唐曲-明清时期的明清小曲-直到现在中国民歌大集。
2.了解民歌的概念
老师设置问题:什么是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民歌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期间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并在流传过程中集体加工而成,_般口耳相传,它的特点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的体裁包括山歌、小调、号子。
3.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
(1)师:如何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从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两个层面.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主要从音乐中突出的音乐要素来表现,而分析音乐要素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分析)
(2)欣赏音乐,感性和理性分析
师:这首作品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作品里边都有哪些音乐要素?(这首歌曲给我们最突出的表现是节奏,连续的后十六音符感觉像在草原上驰骋骑马一样,情绪非常欢快活泼.好像带给我们一种身在蒙古草原上的感觉)
4.对比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1)欣赏沂蒙山小调,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很舒展,感情非常的奔放,而且音调是高亢嘹亮的,这首歌曲是一首小调但是它带有山歌的风格;理性分析,它的旋律非常的大气磅礴,它的结构很规整,四个乐句非常的整齐,音色嘹亮,民族徵调式,还有就是鱼咬尾的创作方式。
(2)欣赏弥渡山歌,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非常的含蓄、内敛,给人一种朦胧美;理性分析,它的节奏平缓,旋律舒缓,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前六句全部都是兴、比,暗示着爱情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两句却表现了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调式是五声羽调式。
(3)学生自主探讨两首歌曲,从音乐要素分析两首乐曲的各自特点
北方民歌节奏规整,速度较轻快,旋律起伏变化大,音色高亢嘹亮,线条粗犷,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直白.情感色彩比较豪放,属于民族调式中的徵调式,声音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小,音色细腻委婉,艺术表现手法很内敛,情感色彩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的手法,属于民族调式羽调式,声音假声多于真声。
(4)听歌曲,判断民歌。
5.学唱山西民歌《洗衣裳》
(1)欣赏歌曲
师:男女间这种美好的爱情,是为了追求这种美好的幸福生活,“亲疙蛋”“双屹丁”是什么意思?(“亲疙蛋”就是。亲爱的人”的意思,“双屹丁”是“双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学唱
老师评价:这首歌曲里面最有特点的就是那个小字,它运用了装饰音,演唱时要唱到位,假声多一些;第三句注意里面的儿化音;歌唱的时候要用山西的地方方言。
(3)学生完整地演唱
(4)男女生分组演唱
(三)巩固提高
1.播放音频,了解民歌的传承方式
师:民歌是自古以来都非常有特色的音乐,准能说一下民歌保留下来的形式有哪些吗?(流传至今的民歌有这三种,第一种就是原生态,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山西民歌就是原生态歌曲,第二种是在保留民歌主题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来丰富民歌的要素,第三种以民歌为基本素材,但是他完全创作出来的是一种新音乐,你比如说《青藏高原》,它是以藏族民歌作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一种新音乐的藏族民歌)
2、播放歌曲《天路》,学生跟随音乐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中国的南北民歌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土地上,犹如时代和生活的一面镜子,记载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的变迁。它是一幅油画,描绘了中国的苍凉、平静和灿烂、它更是一部宣言,彰显出中国人不屈不挠和大步向前的民族精神。同学们,民歌作为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理所应当把它传承下去,因为它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记忆、永远的魂魄、永远的根。

第10题:

根据上题对《踏雪寻梅》的分析,设计八年级演唱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 要求:
? (1)目标:从课标的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15分)
? (2)环节:注意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方法适合初中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参与
? 体验。


答案:
解析:
《踏雪寻梅》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诗词朗诵《梅花》,聆听、学唱《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
乐美,热爱大自然,体会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梅花精神,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各种方式探索音响效果为歌曲配伴奏,以及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
(如肢体语言)和其他手段,来表现歌曲内容、意境。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唱歌曲;能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
演唱二声部歌曲。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课件中的歌曲《铃儿响叮当》,铃声结束停止。
师:同学们,这首歌想必大家都听过,有谁能告诉我它叫什么名字呢?
生:《铃儿响叮当》。
师:那么,你能说一下这首歌给你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画吗?
生:….
师:不错,大家说得很好,这是一首描绘冬天意境的歌曲,大家喜欢冬天吗?(自由发言)
有的人喜欢冬天,有的不喜欢,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冬天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性格吧!
观看图片,感悟冬韵(播放幻灯片),冬天的美不像春天那么华丽,也不像秋天那么有色泽,
它的美没有装饰,也没有点缀,是真真实实的纯洁之美。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一首描写冬天意境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感受冬天的气息,体验
“冬之韵”的意境。
关于梅花:(播放幻灯片)大家知道,梅花在最严寒的冬天开放,千百年来,有很多文人称赞
梅花的这种不畏冬雪,敢于和困难、严酷的环境做斗争的精神,我们还记得那句谚语:“宝剑
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的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朗诵一遍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梅花》,充分感受一下冬天里梅花在漫天雪
地间争奇斗艳的情景。(朗诵)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好的,就让我们一起踏着漫天白雪去寻找白色世界中的那一抹清香吧。
(二)审美体验
1.初听歌曲《踏雪寻梅》,提出问题
(1)说说音乐给你的感受。
(2)想象一下,音乐把你带人了怎样的画面。
听赏音乐(讨论,自由发言)。
生:……
师:解释歌词“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其中“雪霁”的“霁”是
指雪后放晴;“灞桥”是指古长安东郊的灞桥。
好的,我们来看看踏雪寻梅图,看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图片:踏雪寻梅)
(播放视频)我们再来通过一段动画,形象地感受踏雪寻梅的生动情景。
2.了解词曲作者(播放幻灯片)
词作者:刘雪庵,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中国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代表作品
有《红豆浏》《长城谣》《飘零的落花》《踏雪寻梅》等。
曲作者:黄自,是我国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他
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
歌》《九·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
《踏雪寻梅》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那么这两个声部在歌曲中到底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起
了什么作用呢?我们来听一听。
3.复听歌曲,并开始学唱(讨论)
(】)先学第二声部(幻灯片只有第二声部的旋律和歌词)
跟琴用母音La哼唱两遍,再唱歌词2—3遍。
学生在熟练唱好第二声部以后,老师把第一声部加入进来。(无伴奏)
两声部的感受和配合,让学生感觉合唱并不是很难。
(2)再学第一声部(幻灯片只有第一声部的旋律和歌词)
跟钢琴学唱2—3遍。
提示力度的不同与变化。“骑”轻巧地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再次提示“好花”,如前
所唱。轻唱第一声部,注虑力度记号,老师可示范一、二句。(打开整首曲谱)
(3)两个声部合唱
分声部进行配合:一半高声部,一半低声部,老师视情况可帮较弱的声部;反之进行练习。也
可让几位学生唱高声部,大多数学生唱低声部的形式,或者男女生分别唱两个声部。
(三)自主实践
要求:通过探究音响,用各种方式表现歌曲内容、意境,结合老师的提示,有目的性地选择。
1.人声——演唱歌曲。
2.铃声——用人声或用打击乐表现。
3.马蹄声——用人声或用打击乐表现。

4.雪花飘落声——用书本摩擦的声音或用人声来表现。
5.舞蹈方式表现歌曲——简单的肢体语言。
6.故事情节表现歌曲内容——可用舞蹈的方式或用哑剧的方式表演踏雪寻梅的情景。
分六个小组讨论,讨论的内容组内各自分配,看哪个组的表现最富有创意。
展示图片:唱歌、跳舞、铃铛、飘雪、毛驴。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去主动探索,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声音的探究”这一环节较能体现愉悦性和趣味性。
各个小组依次展示,最后再由同学以及老师共同评出优秀表演奖。
(四)拓展延伸
冬天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我们可以踏雪寻梅、滑雪、打雪仗,还可以去溜冰,下面请
欣赏吕薇的《溜冰圆舞曲》。
(五)课堂小结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通过这首歌曲,你得到了哪
些启示?(讨论)
冬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通过歌曲感受到了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教育我们应该热爱
大自然,同时我们要学习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从来都是顶
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梅花精神。
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感谢冬天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
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课!学生迈着轻快步伐、听音乐《踏雪寻梅》出教室。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