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科举制度在选士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及对封建政治及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题目
问答题
试述科举制度在选士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及对封建政治及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北魏洛阳城的布局特征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参考答案:

北魏在洛阳建都,仍利用东汉、魏晋的城墙。东汉以来的城门,除开阳门以外,都在魏晋或北魏时改了名。11个城门都在汉代的旧址上重建,仅西阳门从汉代的雍门旧址北移约500米。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阳时,在西城墙北端靠近金镛城处新开了承明门,从而使城门增为13个。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在南墙近西端处,有一巨大的门址,便是宫城的正门──阊阖门的遗址。正殿太极殿在宫城的前部,与阊阖门对直。由于宫城的范围和个别城门位置的改变,城内的街道也有许多变更。南宫已废弃,有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向大街。新开了承明门,增添了由此门通入城内的大街。建春门和阊阖门之间有了一条横贯全城的东西向大街,将宫城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是朝会之处,北半部为寝宫所在。由于新建的西阳门正好与东阳门对直,所以东汉以来的中东门大街被延长而贯通于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它在宫城南墙外通过,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宫殿和园囿,南面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族的邸宅。由于宫城的南门──阊阖门与南城的宣阳门对直,所以自阊阖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轴线。宗庙、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有名的永宁寺遗址即在街的西侧。据记载,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阳兴建外郭城,范围极广。在整个外郭城以内,划分为三百二十个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墙,每边长三百步,即当时的一里。东汉以来的旧城成为北魏洛阳的内城。“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业区都设在内城以外,位置在宫城以南,完全改变了《周礼?考工记》所记“面朝后市”的传统。综上所述,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开创了先例。


第2题:

试述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
解析: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 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达1 300余年,经历多个 朝代的发展变化。 隋场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 产生。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 为完备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的步骤是:乡试一 省试一吏部复试。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 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 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 进人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达到规范化、制度 化。科举制在社会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对当时的 官僚政治、文化教育和士人生活都有重大影响。 清末科举制盛极而衰,走向穷途末路。1905年清 廷废止科举制度。 (2)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 响主要体现在: ① 学校与科举的关系。 唐初的统治者重视兴办学校,又重视利用科 举。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学校不断 输送人才供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政权选拔优秀人 才的重要渠道,科举在选拔人才以充实官员队伍 的同时也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开辟了政治出路。 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皆独立而并举,相辅而相 成,关系相当密切。 从统治集团的立场来看,学校与科举,两者 都是不可缺少的政治工具。学校教育要适应科 举考试的需要,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作为科举 考试的预备场所,一切受科举考试的直接支配。 科举对学校教育发挥着导向调控的作用,科举制 度存在的一切消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校 教育。 ② 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 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为了充实国家官员队 伍,所以科举考试就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员的制 度。而要为参加科举创造条件,必先入学校学习 知识。科举以功名利禄的刺激,带给民众提高社 会地位的希望,从而调动民间学习文化知识的积 极性。民众需要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学校发展的 动力。学校兴办之后,势必考虑民众的愿望,以 适应社会政治需要为方向,所以教育学生必然以 育才应举为正道,以登科做官为荣耀。特别是各 级政府所办的官学,无不以通过科举考试而人仕做官为教育目标。 ③ 科举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 学校既已成为科举的附庸,被迫适应科举考 试的需要。科举考试有什么项目有什么样的知 识要求,学校必定要安排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而科举考试不考的,也就不教不学,科技实用知 识根本不接触,造成学生知识面狭隘。 ④ 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式。 科举考试采用帖经、口试等方法,学校加以 仿造就有试读与试讲,试读要求读熟能背诵,试 讲要求理解能陈述。特别是学生完成学业要出 学参加科举考试之时,照例要举行毕业考试,"其 试法皆依考功",完全按照科举考试考明经、进士 的办法实行三场考试,明经试帖经、口义、时务策 三项,进士试帖经、杂文、时务策三项,这是资格 考试,也是模拟考试,是参与正式科举考试之前 的实际演练。

第3题: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 )。

A.汉武帝

B.董仲舒

C.郑玄

D.朱熹


正确答案:B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4题:

试述科举制度在选士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及对封建政治及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正确答案: 1、科举制的创立与实施,为加强中央王权,主权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
①选士任官大权由朝廷掌握,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②科举制向中小地主打开了入仕的门路,大大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了统治基础。
③为封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人才,提高了吏治水平,为国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④调动了全社会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
2、科举制的创立与实施,对教育产生了十分深刻而直接的影响:
①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②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第5题:

试述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和对教育的影响。


正确答案: 1、隋炀帝创设的进士科被视作科举考试制度诞生的标志。
2、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
3、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基本上沿用了唐制,但有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1)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2)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3)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4、明清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
5、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迫于形势,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决定“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停止。”科举考试制度实行了1300年,至此完全停止。
影响:1、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专制政治的要求、收集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2、科举制比较说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多少要凭才学,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公正、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比较一致。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科举考什么,学校教育也跟着注重什么,这使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第6题:

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选士制度由推荐 录用向考试录用转变。


答案:错
解析:
这一不正确。 科举与以往的逢士制度有承袭关系,但又有重大区别:最突出的区别是,以往的察举和九品 中正制都是以主管官员的推荐作为选士的关键, 所以又绞称荐举;而科举刻是以统一考试的成绩 作为选士的基本依据,所以考试是科举的核心。

第7题: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人是()。
A.汉武帝
B.董仲舒
C.郑玄
D.朱熹


答案:B
解析:
【名师点评】教育发展到汉武帝时代,他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 思想专制和选士制度。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

第8题:

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其中,陈士成的形象出自作品《()》。


参考答案:白光

第9题:

下列关于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B、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 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此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 D、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正确答案:C

第10题: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包括:()。

  • A、察举制度
  • B、九品中正制度
  • C、征辟制度
  • D、科举制度

正确答案:A,B,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