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小说从《梦珂》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题目
问答题
丁玲小说从《梦珂》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主要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
第一次变化是在1930年前后。1930年以前,她的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一系列作品,主要表现现代女性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各阶层女性悲苦的不幸生活;而在1930年.她连续发表了《韦护》和两篇《1930年春在上海》,转向了革命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着重描写革命与恋爱的冲突,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典型特征。
第二次变化在1931年前后。1931年以后,她连续创作了《水》等一系列表现工农生活和斗争的作品,由原来的知识分子题材转向了工农题材的创作。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出自丁玲小说的人物形象是()。

  • A、莎菲、梦珂、丽嘉
  • B、露沙、梦珂、瑞贞
  • C、莎菲、梦珂、瑞贞
  • D、莎菲、尚洁、丽嘉

正确答案:A

第2题:

丁玲的代表作有()

  • A、《青春之歌》
  • B、《莎菲女士的日记》
  • C、《梦珂》
  • D、《女作家丁玲》
  • E、《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正确答案:B,C,E

第3题:

丁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A、《母亲》

B、《韦护》

C、《水》

D、《梦珂》


正确答案:B

第4题:

丁玲小说从《梦珂》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主要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
第一次变化是在1930年前后。1930年以前,她的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一系列作品,主要表现现代女性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各阶层女性悲苦的不幸生活;而在1930年.她连续发表了《韦护》和两篇《1930年春在上海》,转向了革命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着重描写革命与恋爱的冲突,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典型特征。
第二次变化在1931年前后。1931年以后,她连续创作了《水》等一系列表现工农生活和斗争的作品,由原来的知识分子题材转向了工农题材的创作。

第5题:

丁玲的处女作是《梦珂》,成名作是()。


正确答案:《莎菲女士的日记》

第6题:

丁玲作品有()

  • A、《莎菲女士的日记》
  • B、《梦珂》
  • C、《母亲》
  •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正确答案:A,B,C,D

第7题:

从《一九八六年》到《活着》,余华小说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你认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90年代后,余华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小说主题也经历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从暴力叙事下的历史批判逐渐转向苦难与命运的叙述,逐渐呈现出"乐生主义"的色彩。从《在细雨中呼喊》的"苦难中的温情,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温情地受难",他开始"展示高尚",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暴力和死亡,不仅真实记录了诸多小人物的平凡人生,而且在创作方法上也愈加趋向于现实主义。但总体而言,余华创作的主题话语,自始至终都写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时,余华刻意回避了以往的心理描写,转而以客观冷静的叙事姿态,忠实记录了福贵和许三观等小人物的言行举止。在《活着》中,每当福贵快要被丧失亲人的痛苦击垮时,他的内心并没有滔滔不绝。相反,余华借助叙述节奏的变化,让福贵在对"我"讲述亲人死亡故事的同时,悄然缓解了内心的痛苦。更加重要的是,由于余华领悟了写作和生活的一致性,所以,他放弃了早年用写作对抗生活的叙述方式,转而通过福贵坦然面对残酷人生的态度,表达了对于生活的回归。在这里,余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作家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他通过这部作品证明,写作永远不可能高于生活,它和生活一样,都是对命运的完成。当余华否定了自己过去把写作置于生活之上的偏见时,我们也理解了为什么余华说"写作就是回家":写作"不仅超越了作品与作者之间的时空,而且超越了仇恨、贫穷和欺骗,解放了写作者越来越阴暗的内心"。在这个过程中,余华的叙述维护了笔下那些不幸的人们。

第8题:

下列哪部作品是丁玲的处女作?()

  • A、《阿毛姑娘》
  • B、《梦珂》
  • C、《莎菲女士的日记》
  • D、《自杀日记》

正确答案:B

第9题:

1930年,丁玲以瞿秋白和王剑虹(丁玲的好友)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小说()。

  • A、《母亲》
  • B、《韦护》
  • C、《梦珂》
  • D、《莎菲女士的日记》

正确答案:B

第10题:

简要说明丁玲小说从《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到《水》的变化过程。


正确答案: 《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更多受五四文学影响,前者表现女性在冲出没落的封建家庭,进入社会后与周围现实的格格不入和幻灭感,后者更以“郁达夫式”的大胆和坦率,表现了一个时代新女性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但又比郁达夫更深入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女性在追求“灵与肉”相统一的爱情过程中的复杂心理。
《韦护》与《水》受革命文学影响,前者以革命知识分子为题材,落入了“革命加恋爱”的俗套,后者以当年发生在全国16省的大水灾为背景,表现了农民的觉醒和反抗,标志着丁玲创作从革命知识分子题材向工农题材的转变,但仍然残留着“革命的浪漫谛克”的痕迹。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