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面资料 案例一 以下是班主任姜老师记录的一个教育故事: 班级日志上写着晨晨在数学课上被周老师批评了,考虑到周老师平

题目
问答题
根据下面资料 案例一 以下是班主任姜老师记录的一个教育故事: 班级日志上写着晨晨在数学课上被周老师批评了,考虑到周老师平常比较严厉。我决定先找晨晨了解情况。下午放学,我找到晨晨,他不服气地说:“周老师故意找茬儿,我上课根本没睡觉,她冤枉我了……”我耐心地等他把话说完后问他:“你是不是还生周老师的气呢?”他拗着头说:“有一点儿。” 何止“有一点儿”,我看得出,他的抵触情绪还很强烈。如果不及时将他的情绪加以疏导或排解,肯定会影响他和周老师的关系,影响学习数学的热情。 怎样能让他正确地认识和反思这件事呢?我想了想,对他说:“其实你也很在乎周老师对你的评价,不想和老师对抗,是吗?”他点了点头,表示接受我的看法。我接着说:“那你就要试着和老师沟通,说出你的想法。”他脸上露出犹豫的表情,我不动声色地说:“这样吧,你能不能写一张字条和周老师沟通一下?”他同意了,在我办公桌前坐下,拿起笔写了这样一张字条: 周老师: 上数学课时,我只是闭了一下眼,您却误认为我上课睡觉,还批评了我。我希望您以后能先仔细观察,再作结论。 学生:晨晨 嗨,他的气还没消呢!再往下聊也不见得有什么效果,我决定让他回家和家长沟通一下,冷静下来再说。我把字条还给他,说:“你先把字条拿回去,给你爸爸妈妈看看,看他们怎么说,你自己也好好想想,明天再把字条交给我,好吗?” 第二天一早,晨晨来找我,微笑着递给我修改过的字条,上面写道: 周老师: 昨天我错了,我前天晚上睡得有点晚,上课精神不好,勉强撑着才没趴下睡着。您的批评是对我的提醒,以后在您的课上,我一定集中精力听讲!昨天课堂上还有些问题没弄懂,希望您能多帮助我,谢谢! 学生:晨晨 显然在冷静下来以后,通过家长的帮助,晨晨已经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件事了,我感到很欣慰。我把这张字条拿给周老师.向他讲述了晨晨前后态度的变化。 课间,周老师把晨晨叫去,坦诚地向他道歉,说不该草率地批评他,晨晨感到很意外,此后,晨晨和周老师关系更融洽了。 案例二 以下是班主任王老师记录的一个教育故事: 我班里有一位叫乐乐的同学,高高瘦瘦,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没想到脾气还挺火爆的。 第一次和他正式“交锋”是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那天上课,他总是和同桌说话,影响了老师上课,老师点名批评了他,没想到他突然站起来说:“我和同学讨论问题,没有乱讲话,凭什么批评我?”还在教室里大声喊叫,让老师无法上课。我在隔壁办公室听见后,到班里让他来我办公室一下,他不但没有收敛,还愤愤地说:“来就来,我怕你呀?”我非常生气,但还是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跟他说:“你先平静一下,一会儿咱们再聊。”等他情绪平静以后,我问他:“为什么和老师顶嘴?”乐乐说:“我是和同桌讨论问题。”我耐心地说:“即使老师批评错了,也是为你好,不至于发那么大的火。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还影响了上课。”……经过一番沟通,他似乎认识到自己也有问题,表示以后不这样了。 没过几天,他又在地理课上和前桌同学说说笑笑,我批评他,他还不服,大声和我顶嘴,这次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课后,我向班里他最要好的朋友了解他们相处的情况,才知道他在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很容易冲动。我觉得必须和乐乐的家长沟通一下,让家长一起教育这个孩子。第二天乐乐妈妈来到学校,沟通时,他妈妈说:“这个年龄的孩子顶嘴是正常的,在家里他也经常和我们顶嘴,老师多担待点。我们文化素质不高,平时也忙,教育不了孩子,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希望老师多多教育……”听到家长这么说,我失望至极,看来指望家长教育乐乐是不太可能了。 与乐乐家长谈话之后,我陷入了迷茫。我决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同时也上网查询资料,想尽量处理好这件事。 请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请分析案例二中王老师让家长参与孩子教育未取得成功的原因。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平时纪律涣散的学生,在数学课上被老师批评,很不服气,为示反抗,在课间休息时,将一把小扫帚悄悄地卡在教室的前门顶上借以“报复”。恰好这位老师临时与班主任调课,当班主任推开门走进教室的一瞬间,扫帚不偏不斜砸在了她的肩上。学生中顿时有人哄笑起来。 问题:这个案例反映了班级管理中的什么现象?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该如何管理班级。


正确答案: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参考答案】这个案例是班级中的突发事件:恶作剧。
我认为班主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管理班级:
(1)严肃纪律,从严治班。制定班规是实施班级管理的第一步,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当然,小学生的纪律意识不强,这就需要班主任多加强调,让小学生意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引导小学生一起制定本班的班规,达成共识。
(2)正确引导班级舆论,营造良好氛围。在班级中形成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所有舆论都建立在压倒多数学生的正确的认识和言论基础上,以此感染和约束全班同学。
(3)培养优秀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他们能将学生的心声传达给班主任,也能将老师的意愿传达给学生。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对良好班风的形成、纪律的养成具有很大作用。
(4)开好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班主任应利用好班会时间,针对学生一段时间内内在学习上、生活上、纪律上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在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端正学生的思想。
(5)班主任应以身作则,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自然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2题:

案例一
以下是班主任姜老师记录的一个教育故事:
班级日志上写着晨晨在数学课上被周老师批评了,考虑到周老师平常严厉,我决定先找晨晨了解情况。下午放学,我找到晨晨,他不服气地说:“老师故意找茬儿,我上课根本没睡觉,她冤枉我了……”我耐心地等他把话说完后,问他:“你是不是还生周老师的气呢?”他拗着头说:“有一点儿。”
何止“有一点儿”,我看得出,他的抵触情绪很强烈,如果不及时将他的情绪加以疏导或排解,肯定会影响他和周老师的关系,影响他学习数学的情绪。
怎样能让他正确地认识和反思这件事呢?我想了想,对他说:“其实你也很在乎周老师对你的评价,不想和老师抵触,是吗?”他点了点头,表示接受我的看法。我接着说:“那你就要试着和老师沟通,说出你的想法。”他脸上露出犹豫的表情,我不动声色地说:“这样吧,你能不能写一张字条和周老师沟通一下?”他同意了,在我办公桌前坐下,拿起笔写了这样一张字条:
周老师:
上数学课时,我只是闭了一下眼,您却误认为我上课睡觉,还批评了我。我希望您以后能先仔细观察,再下结论。
学生:晨晨
嗬,他的气还没消呢!再往下聊也不见得有什么效果,我决定让他回家和家长沟通一下,都冷静下来再说,我把字条递给他说:“你先把事情的原由说给爸爸妈妈听,看他们怎么说。你自己也好好想想,改天再把字条交给我,好吗?”
第二天一早,晨晨来找我,把字条递给我。
周老师:
昨天是我错了,我前天晚上睡得有些迟,上课精神不好,勉强撑着,才没有趴下睡着,多亏您及时对我的提醒,以后在您的课上,我一定集中精力听讲,课堂上还有些问题没弄懂,希望您能多帮助我,谢谢!
学生:晨晨
显然在冷静下来以后,通过家长的帮助,晨晨已经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件事了。我感到很欣慰。
我把这张字条拿给周老师,向她讲述了晨晨前后态度的变化。
课间,周老师把晨晨叫去,坦诚地向他道了歉,说不该单单地批评他,晨晨感到很意外,但也很高兴。此后,晨晨和周老师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
案例二
以下是班主任王老师记录的一个教育故事:
我班里有一位叫乐乐的同学,高高瘦瘦,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没想到他脾气还挺火爆。
第一次和他正式“交锋”是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那天上课,他总是和同桌说话,影响了老师上课,老师点名批评了他,没想到他突然站起来说:“我和同学在讨论问题,没有乱讲话,凭什么批评我?”还在教室里大声叫喊,让老师无法上课,我在隔壁办公室听见后,到班里让他来我办公室一下,他不但没有收敛,还愤愤地说:“来就来,我怕你呀?”我非常生气,但还是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跟他说:“你先平静一下,一会儿咱们再聊。”等他情绪平静以后,我问他:“为什么和老师顶嘴?”乐乐说:“我是和同学讨论问题。”我回道:“我耐心地批评你,也是为你好。”他表示以后不这样了。
没过几天,他又在地理课上和老师顶嘴,这次我还是耐心和他沟通,他表示以后再也不会那么冲动,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了,我想,经过这两次沟通,他也该吸取教训了吧。
没想到,过了几周,他在我的课堂上和前桌同学说说笑笑,我批评他,他竟然大声和我顶嘴,这次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课后我向班里他最要好的朋友了解他们相处的情况,才知道他在和同学们相处时也很容易冲动。我觉得必须和乐乐的家长沟通一下,让家长和老师一起教育这个孩子。第二天乐乐妈妈来到学校,他妈妈说:“这个年龄的孩子顶嘴是正常的,在家里他也经常和我们顶嘴,老师多担待点。我们文化素质不高,平时也忙,教育不了,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希望老师多多教育.......”听到家长这么说,我失望之极,看来指望乐乐家长共同教育乐乐是不太可能了。
与乐乐家长谈话之后,我陷入了迷茫,我决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同时,也上网查询资料,想尽量处理好这件事。
请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案例一中的姜老师看到班级日志上记录的一件小事就去解决,实在是“小题大做”,请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谈谈你的看法。(25分)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2.请分析案例二中王老师让家长参与孩子教育未取得成功的原因。(10分)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200字。
3.请根据上述案例对你的启示,谈谈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5分)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答案:
解析:
1.[参考答案] 姜老师的做法,并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正确地履行了作为班主任的职责,进行班级管理工作。(1)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人员,是班级的核心,对班级的发展和建设发挥着主导作用。姜老师作为班主任,应正确引导学生处理课堂问题和师生关系。(2)姜老师采取了疏导原则,他首先采取正面疏导,让学生在观念上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再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同时姜老师让学生回家和父母商量讨论,这既体现了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性的原则,又体现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3)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4)教育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差异性,班主任工作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2.[参考答案] 王老师让家长参与孩子教育未取得成功的原因:(1)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家长自身认为孩子的顶嘴、冲动不是大问题,且认为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2)王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不当。首先,王老师未强调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其次,王老师没有全面了解学生,在与家长沟通时没能对孩子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和建议。最后,在家长认识不足时,灰心丧气,没有坚持与家长沟通。(3)在对学生教育的问题上,家长和老师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只有两方面协调一致,同心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孩子的职责。
3.[参考答案] (1)利用数字化产品的搜集信息功能,记录动态的、可视的学生成长档案;借助多媒体的信息加工功能,创设教育情境,达到育人目的;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扩展家长与老师的交流平台。
(2)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学籍管理、成绩分析、主题班会、家校共育、交流讨论、心理辅导、学生信息、学生评价等班级教育管理方面,有助于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网上教育博客、教育论坛等栏目,也为班主任提供了专业的网络交流学习平台。班主任可以利用QQ、E—mail、NetMeeting等网络通讯工具积极参加班主任社区论坛,通过写博文交流班级工作经验,与优秀同行交流分享,将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与教育专家进行交流,集众家之所长,提高自身教育素养。

第3题: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班级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假如你是邹老师,该如何带领该班级?


正确答案: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班级的表现并不让人如意,可是作为一名新班主任,要转变这种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通过调查和研究找出班级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所在,然后对症下药;(2)抓典型,以树立教师威信;立典型,以建立学生的榜样。恩威并济,“软硬兼施”,必能见效;(3)唯真情能感人,唯爱能教育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言传身教,还要以自己对学生深切的期望和真诚的爱去接触、感化学生。

第4题:

有三个班级,每个班级选出一个学生,他们的名字是:李丽丽(女)、张芳芳(女)、王超(男)。学生的班主任是王老师、张老师和陈老师;班长是杜威、宋文和梁亮。对于这个三班级,已知:
(1)王老师班和宋文班的同学(非班长)都参加了少年女子游泳队。
(2)张老师班上的女生(非班长)不是张芳芳。
(3)陈老师和梁亮不是一个班的。
依据以上的条件,下面哪项判断一定是正确的?(  )

A.王老师、杜威和李丽丽是一个班的
B.张老师、宋文和张芳芳是一个班的
C.陈老师、杜威和王超是一个班的
D.王老师、梁亮和李丽丽是一个班的

答案:C
解析:
从题干可知,三个学生中,两个是女生,一个是男生。从条件(1)可知王老师班和宋文所在班级的学生都是女生,即王老师和宋文班上的女生是李丽丽或张芳芳。从条件(2)可知,张老师班的学生是李丽丽,即王老师班上的女生是张芳芳。排除A、B项。从条件(3)可知,陈老师只能与杜威或宋文是一个班的,由(1)知宋文和李丽丽或张芳芳是一个班的,即宋文只能是王老师或张老师班的,故杜威是陈老师班的,他们班上的学生是王超。D项不正确。本题答案为C项。

第5题:

郭老师在活动区设立了“美美理发室”。有一天理发师晨晨在为一位顾客理发,由于只有一个客人,理发师妮妮显得非常的无聊,坐在椅子上发呆。郭老师看了一会儿就走了,突然晨晨跑过来对郭老师说:“我没有电吹风为客人吹头发。”郭老师回答:“没有电吹风你们可以做其他的事情。”一段时间过后,因为理发店里只有剪头发和吹头发,顾客直线下降,最后沦落到没有顾客,郭老师见状将“美美理发室”撤掉。
(1)请从幼儿游戏的支持与指导角度分析教师的教育行为。
(2)针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出建议。


答案:
解析:
(1)教师教育行为的分析: ①幼儿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应以观察为依据,通过观察,能了解儿童对当前活动的兴趣、已有的经验或问题,方能准确地做出是否介入以及如何指导的判断。但材料中的郭老师在观察之后没有对幼儿进行及时指导,而是一走了之,没有起到指导者的良好作用。
②当幼儿发现活动材料缺少时,材料中的郭教师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材料补充和活动引导,最终直接导致活动无法开展。
(2)建议:
①做好场地、设备、玩具等的准备,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材料。
②关注幼儿游戏的发展进程,加强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第6题:

周老师在美术课后,经常撰写教学案例、日志、反思记录等用以研究教学。这些研究的呈现方式属于( )。


A.调查报告
B.学术论文
C.教案设计
D.教育叙事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研究教学的方法的掌握。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D项正确。

A项: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案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7题:

下列选项中老师的做法最恰当的是:

A.班上某同学新买的手机丢了,王老师为了调查此事,让同桌互相检查对方的书包
B.某同学上课偷偷玩手机,李老师发现后将手机没收,并且交给班主任马老师,马老师把手机扣留了一个学期
C.某同学翻看了同桌的日记,发现同桌与一名社会青年早恋了,及时告诉了班主任高老师,高老师教育某同学这样做是不对的
D.在一节自习课上,全班同学大吵大闹,班主任周老师突然出现在教室前面,让全班同学逐一做检讨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管理知识。
第二步,教师在了解到孩子的早恋情况以后,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做到沉着审慎,不急躁训斥;能够正视早恋,以冷静的心态分析学生早恋的原因;要以平等、真诚、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多尊重、关心、理解学生,同时告诉学生该做法是不正确的。
因此,选择C选项。

第8题:

班会课上,班主任刘老师在表扬了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之后,又严厉批评了抄袭和请人代写的学生。刘老师有效地运用了( )

A.课外辅导法

B.自我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读书指导法


正确答案:C

第9题:

张老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级班主任工作以后。没有按照以往经验制定一些班级行为规范,而是利用很长一段时间,向上一任班主任、科任老师了解班级学生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张老师的做法()。


A.不可行,张老师应立即规范班级学生行为

B.不可行,张老师可以按照以往经验来管理新班级

C.可行,了解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

D.可行,体现了张老师尊重同事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张老师利用很长一段时间,向上一任班主任、科任老师了解班级学生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这体现出了解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起点,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

第10题:

张老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级的班主任工作以后,没有按照以往经验制定班级行为规范,而是利用很长一段时间,向上一任班主任、科任老师了解班级学生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张老师的做法(  )。

A.不可行,张老师应立即规范班级学生行为
B.不可行,张老师可以按照以往经验来管理新班级
C.可行,了解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
D.可行,体现了张老师尊重同事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张老师向上一任班主任、科任老师了解班级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这体现了解学生是教师关爱学生的起点,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