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执笔有“龙眼”“凤眼”之说,是怎样执法?

题目
问答题
古人执笔有“龙眼”“凤眼”之说,是怎样执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魏碑是怎样执笔写成的?


正确答案: 北碑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碑刻莫过是魏碑。魏碑书法的风格雄强矫健,与南方飘逸俊秀的书风迥异。它那种方棱分明、锋铩铦利的笔画十分特殊,用目前通行的五字执笔法来写魏碑是很难表现的。魏碑书法到底是怎样写成的?在人们的心目中简直是个谜。曾有不少学者专门研究过它,众说纷纭。大抵认为,这种方整有棱角的笔画不是用毛笔写出来的,而是由于刀刻失真的结果。这是书学界较普遍的看法。近年来书学研究有长足的进步,对于笔法发展的认识,也有较大的突破。其中沙孟海先生的《古代书法执笔初探》和王玉池先生的《从高昌砖志谈魏碑》这二篇书论堪称杰作。若去对照分析研究,魏碑写法之谜会豁然开朗。沙孟海先生《古代书法执笔初探》一文中认为:写字执笔方式古今不相同,主要是随着坐具不同而移变。他根据晋代习俗是“席地而坐”,又以多幅古画中的人物执笔姿式为据,得出了唐代以前书法执笔是斜执笔的结论。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把这个科学的结论用以分析魏碑的笔法,而在《碑与帖》一文中说:“北碑戈戟森然,实由刻手拙劣,信手切凿,决不是毛笔书丹便如此。”使这个见解没超过一般学者的范围。
沙孟海先生虽然得出了唐以前是斜执笔的科学结论,但是他没有用这个结论去认识魏碑的写法,遗憾地被刀刻的因素所迷惑;王玉池先生虽然认识到魏碑方饬的笔画,可能是用“偃管侧锋”的笔法写出,而刀刻不是主要因素,但是,他把这种认识也遗憾地停留在推想阶段。事实上,两位先生对魏碑写法的认识,都到了接近真实的边缘,只要把二人研究的成果一综合,魏碑写法之谜就冰消瓦解了,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魏碑是用斜执笔的笔法写出来的。

第2题:

古人是怎样评价蕉叶白端石?


正确答案: 蕉叶白又称蕉白。它的特征是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其一片纯洁,微有青花。”
又云:“如秋云绵密,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于水中乃见。”古人曾在一块有蕉叶白和青花的端溪老坑砚(因砚形体小,称袖珍砚)背镌上诗云:“蕉白如剪,青花满身;不逾三寸,恰称袖珍。”
清黄莘田甚爱端石中的蕉叶白,他干脆把自己珍藏的有蕉白的端砚称为蕉白研,铭之曰:“羚羊峡里秋月高,彩云一片沉红皋;欲散不散能坚牢,风纹水纹相周遭。穷渊蕴结而甄陶,石工下缒斤斧操;深求窟宅驱鲸,羊肝鲜割微腥臊。附不溜手濡其膏,白叶芭蕉青蒲萄。”此外还有:“蕉白清,碧盖倾;求净友,逢石卿;心泉涌,滋华英;风雨骤,打叶声。”又有:“蕉白隐现朱螺纹,大璞不雕含其芬”等等。

第3题:

古人有“闻过则喜”之说,而今天有些人则不然,总是( ),对比之下,实在不应该。

A.瑕不掩瑜

B.讳疾忌医

C.刚愎自用

D.好大喜功


正确答案:B
“讳疾忌医”指自己有过失,却不喜欢接受别人的规劝;“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刚愎自用”指固执己见,对阻止、劝告或建议不耐烦;“好大喜功”指急于求成,只想着成功;“讳疾忌医”和“闻过则喜”相对,故选B项。

第4题:

练拳中有运行和运劲之说,怎样区别?


正确答案:没有攻击意识为运行,有攻防意识为运劲。

第5题:

怎样执笔?有哪些基本要领和方法?


正确答案: 自古以来,由于每个人在艺术实践中的认识和运用的不同,历代书法家对执笔的方
法有着种种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诸如“拨镫法”,“单钩法”、“双钩法”、“回腕法”、“鹅头法”、“凤眼法”等等。其中的一种,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它是对的,那就是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至唐陆希声而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诀,亦即“拨镫法”。
擫——即是用姆指的上节端紧贴笔杆的左、后方,要斜而仰一点。
押——押字有约束的意思。用食指第一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笔杆外方,和姆指内外相当,配合起来,把笔杆约束住。
钩——用中指的第一节弯曲如钩的钩着笔杆外面。
格——格取挡住的意思。就是用无名指爪肉相接的地方用力抵住笔杆的后、右方。
抵——抵取垫着、托着的意思。就是小指紧紧地抵住无名指,借以增强无名指的力量。
如此执笔法,五个手指的指关节均向外突出,虎口开张,掌心空虚,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紧密靠拢,姆指横拒,使五个手指都朝着笔杆用力,力量集中。
大提斗及大抓笔等,要用五个手指握抓着写,这类笔都是用在写大字或特大的字上。
关于执笔的高、低、浅、深、松、紧,一般来说,写大字执笔宜高些;写小字执笔不妨稍低些;用指尖端部位执笔,谓之浅执,灵活便利,周星莲《临池管见》说:“执笔须浅,浅则易于转动”;执得深些、紧些,适于写沉着有力的笔画;执得松些,轻便灵活,写出的字含蓄而洒落。苏东坡曾说过:“作书不在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可谓一语中的。
总之,执笔既有高低松紧之别,又不要机械地运用,妙在恰合心性。写书法,执笔是手段,不是目的,作品所达到的效果才是目的。因此,正确的执笔方法是在基本合理的情况下,主要是取舒适、灵便、自然、如意,这才符合人的生理条件。一般来说,其原则不外乎“指实”、“掌虚”,指实,即可达到五指齐力,运全力于毫端;掌虚,才能做到高度灵活的运笔。

第6题:

陈式太极拳有“寸劲”之说,怎样解释?


正确答案: 就是在一尺之间的距离,脱扣而发的劲为寸劲。

第7题:

《授笔要说》是唐代论述执笔法的名篇之一,不知文中是怎样论述的?


正确答案: 《授法要说》一篇,从其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叙笔法传授,后言执笔五法。作者韩方明为唐德宗贞元(785——805)年间书法理论家。关于他的生平,已不可考,字迹也不传于世。他在《授笔要说》中曾自述说:“昔岁学书,专求笔法。贞元十五年受法于东海徐公璹,十七年受法于清河崔公邈,由来远矣。”又据唐卢携《临池诀》说:“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方明。”那末,韩方明自述受笔法于徐、崔两氏是确实可信的。
在《授笔要说》中,韩方明对执笔作了这样的论述:“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指实掌虚,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关于执笔之法,历来众说纷纭,且秘不肯传,韩方明在这里提出“双指苞管”、“五指共执”、“指实掌虚,钩、擫、讦、送”的要点,实为澄清杂说,批判“单指苞之”,奠定双钩的五指执笔法,立下了不朽功绩。文中所说的“钩”,就是指食、中两指执笔时由外向内钩着。“擫”,就是用大拇指向外按捺,方向对准在食、中两指之间。“讦(jié)”,是说用无名指爪肉之间向外格揭,“送”是将小指贴在无名指下面,以帮送无名指的力量。所要注意的是,小指的“送”,只是起与其他四指一样的执笔作用,并不是说小指要帮着无名指运送笔杆,因为手指的作用是“执”,而不是“运”。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此处所说的平腕、虚掌、实指,和欧阳询的虚拳直腕,指实掌空,李世民的腕竖、指实、掌虚,完全一样。不过平腕的提法,更可以使人容易体会到腕一平肘自然而然地就不费气力的抬起来。这很合乎手臂生理的作用。所以我们经常向学书人提示,就采用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的说法,觉得比较妥当些。”可见,对于“平腕”,亦是《授笔要说》对于执笔法的重要贡献之一。

第8题:

古人有“闻过则喜”之说,而今天有些人则不然,总是( ),对比之下,实在是不应该。

A. 瑕不掩瑜
B. 讳疾忌医
C. 刚愎自用
D. 好大喜功

答案:B
解析:
答案为B。

第9题:

怎样执笔才能指实掌虚?


正确答案: 食指(第二指)中指(第三指)并拢,在笔管前面用指尖勾住;拇指在笔管左面用指尖向右擫;无名指(第四指)的指甲中部紧靠中指在笔管里面往外抵,小指紧贴在无名指一起。这样,五个指头攒在笔管四围,拇指的指骨突出,掌心就空了,空得差不多可以放进一个鸡蛋,这就是“指实掌虚”。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拇指和食指、中指必须攒在一起,无名指、小指必须要紧靠中指,拇指的指节必须突出。

第10题:

古人有“闻过则喜”之说,而今天有些人则不然,总是()对比之下,实在不应该。

  • A、瑕不掩瑜
  • B、讳疾忌医
  • C、刚愎自用
  • D、好大喜功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