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公司生产产品所需某种原料的需求量不稳定,为保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需要设置保险储备,确定合理保险储备量的判断依据是()

题目
单选题
甲公司生产产品所需某种原料的需求量不稳定,为保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需要设置保险储备,确定合理保险储备量的判断依据是()。
A

缺货成本与保险储备成本之和最小

B

缺货成本与保险储备成本之和最大

C

边际保险储备成本大于边际缺货成本

D

边际保险储备成本小于边际缺货成本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原料储备,只有保持在高炉生产本身必要的限度内,__________应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需要的足够而又最低的储备量。


正确答案:槽存量

第2题:

研究保险储备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合理的保险储备量,使缺货或供应中断损失和储备成本之和最小。需要考虑( )。

A、单位缺货成本
B、单位储存变动成本
C、交货期
D、存货年需求量

答案:A,B,C,D
解析:
保险储备量储备成本=保险储备量×单位储存变动成本(由此可知,选项B是答案),缺货或供应中断损失=单位缺货成本×一次订货缺货量×年订货次数(由此可知,选项A是答案),年订货次数=存货年需要量/经济订货量(由此可知,选项D是答案),计算“一次订货缺货量”时需要知道交货期内的平均需要量(由此可知,选项C是答案)。
【考点“基本模型的扩展—保险储备”】

第3题:

()反映了各个产业的产品有多少作为原料的其他产业产品的生产所需要的


参考答案:中间需求率指标

第4题:

甲公司是一家机械加工企业,产品生产需要某种材料,年需求量为720吨(一年按360天计算)。该公司材料采购实行供应商招标制度,年初选定供应商并确定材料价格,供应商根据甲公司指令发货,运输费由甲公司承担。目前有两个供应商方案可供选择,相关资料如下:方案一:选择A供应商,材料价格为每吨3000元。每吨运费100元,每次订货还需支付返空、路桥等固定运费500元。材料集中到货,正常情况下从订货至到货需要10天,正常到货的概率为50%,延迟1天到货的概率为30%,延迟2天到货的概率为20%,当材料缺货时,每吨缺货成本为50元。如果设置保险储备,以一天的材料消耗量为最小单位。材料单位储存成本为200元/年。
方案二:选择当地B供应商,材料价格为每吨3300元,每吨运费20元,每次订货需要支付固定运费100元。材料在甲公司指令发出当天即可送达,但每日最大送货量为10吨。材料单位储存成本为200元/年。
要求:
(1)计算方案一的经济订货量;分别计算不同保险储备量的相关总成本,并确定最合理的保险储备量,计算方案一的总成本。
(2)计算方案二的经济订货量和总成本。
(3)从成本角度分析,甲公司应选择哪个方案?


答案:
解析:

交货期内的日平均需要量=720/360=2(吨)
①保险储备 B=0 时,即不设置保险天数,则缺货量的期望值 S=1×2×30%+2×2×20%=1.(4 吨)
TC(S, B) =12×1.4×50+0×200=840(元)
②保险储备 B=2 吨时, 即设置 1 天的保险天数, 则缺货量的期望值 S=(2-1) ×2×20%=0.4(吨)
TC(S, B) =12×0.4×50+2×200=640(元)
③保险储备 B=4 吨时, 即设置 2 天的保险天数, 则缺货量的期望值 S=0
TC(S, B) =12×0×50+4×200=800(元)
通过计算结果比较得出, 当保险储备量为 2 吨时, 与保险储备相关的总成本最低, 此时的再订货点 R=10×2+2=22(吨)。
方案一的总成本=720×(3000+100) +12000+640=2244640(元)
(2)

(3) 从成本角度分析, 由于方案一的总成本比方案二的低, 所以, 应该选择方案一。

第5题:

甲公司是一家机械加工企业,产品生产需要某种材料,年需求量为720吨(一年按360天计算)。该公司材料采购实行供应商招标制度,年初选定供应商并确定材料价格,供应商根据甲公司指令发货,运输费由甲公司承担。目前有两个供应商可供选择,相关资料如下:
方案一:选择A供应商,材料价格为每吨1500元,每吨运费100元,每次订货还需支付返空、路桥等固定运费1000元。材料集中到货,正常情况下从订货至到货需要10天,正常到货的概率为50%,延迟1天到货的概率为30%,延迟2天到货的概率为20%。当材料缺货时,每吨缺货成本为50元。如果设置保险储备,以一天的材料消耗量为最小单位。材料单位储存成本为100元/年。
方案二:选择当地B供应商,材料价格为每吨1600元,每吨运费30元,每次订货还需支付固定运费200元。材料在甲公司指令发出当天即可送达,每日送货量为10吨。材料单位储存成本为100元/年。保险储备量为5吨,保险储备相关总成本为960元。
要求:
<1>?、计算方案一的经济订货量。
<2>?、计算方案一中不同保险储备量的相关总成本,并确定最合理的保险储备量。
<3>?、计算方案一的总成本。
<4>?、计算方案二的经济订货量、送货期、平均库存量、最高库存量和总成本。
<5>?、从成本角度分析,甲公司应选择哪个方案?


答案:
解析:
<1>、经济订货量=(2×1000×720/100)1/2=120(吨)(1分)
<2>、最佳订货次数=720/120=6(次)
日需要量=720/360=2(吨)
不设置保险储备时(只要延迟到货,就会发生缺货,延迟1天到货缺货2吨,延迟2天到货,缺货4吨):
缺货成本=(2×30%+4×20%)×6×50=420(元)
保险储备成本=0
缺货成本+保险储备成本=420(元)(0.5分)
设置2吨的保险储备时(延迟2天到货时,会发生缺货):
缺货成本=(4-2)×20%×6×50=120(元)
保险储备成本=2×100=200(元)
缺货成本+保险储备成本=120+200=320(元)(0.5分)
设置4吨的保险储备时(不会发生缺货):
缺货成本=0
保险储备成本=4×100=400(元)
缺货成本+保险储备成本=400(元)(0.5分)
经比较,设置2吨保险储备时的缺货成本与保险储备成本之和最低,应设置2吨的保险储备。(0.5分)
<3>、购置成本=年需求量×(单价+单位运费)=720×(1500+100)=1152000(元)(0.5分)
与批量有关的存货总成本=(2×1000×720×100)1/2=12000(元)(0.5分)
方案一的总成本=1152000+12000+320=1164320(元)(1分)
<4>、每日耗用量=720/360=2(吨)
经济订货量=[2×200×720/100×10/(10-2)]1/2=60(吨)(0.5分)
送货期=60/10=6(天)
平均库存量=60/2×(1-2/10)+5=29(吨)
最大库存量=60×(1-2/10)+5=53(吨)(0.5分)
与批量有关的存货总成本=[2×200×720×100×(1-2/10)]1/2=4800(元)(0.5分)
方案二的总成本=720×(1600+30)+4800+960=1179360(元)(0.5分)
<5>、方案一的总成本低于方案二的总成本,应当选择方案一。(1分)

第6题:

某工厂生产某种产品需要某种原料。这种原料年需求量为14400吨,单价为3000元/吨,每单位原料年储存费用为该原料单价的11%,一次订购费用为2000元。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96~100 题

第 96 题 若该工厂采用准时制采购,可以采用的策略有( )。

A.大批量采购

B.保证采购的质量

C.合理选择销货方

D.增加供应商的数量


正确答案:B
准时制采购的策略包括:(1)减少供货商的数量;(2)小批量采购;(3)保证采购的质量;(4)合理选择供货方;(5)可靠的送货和特定的包装要求。故选B。

第7题:

(2013年)以交货期内的正常需求量为不设置保险储备量时的再订货点,考虑交货期的不确定性。
  甲公司是一家机械加工企业,产品生产需要某种材料,年需求量为720吨(一年按360天计算)。该公司材料采购实行供应商招标制度,年初选定供应商并确定材料价格,供应商根据甲公司指令发货,运输费由甲公司承担。目前有两个供应商方案可供选择,相关资料如下:
  方案一:选择A供应商,材料价格为每吨3000元,每吨运费100元,每次订货还需支付返空、路桥等固定运费500元。材料集中到货,正常情况下从订货至到货需要10天,正常到货的概率为50%,延迟1天到货的概率为30%,延迟2天到货的概率为20%。当材料缺货时,每吨缺货成本为50元。如果设置保险储备,以一天的材料消耗量为最小单位。材料单位储存成本为200元/年。
  方案二:选择当地B供应商,材料价格为每吨3300元,每吨运费20元,每次订货还需支付固定运费100元。材料在甲公司指令发出当天即可送达,但每日最大送货量为10吨。材料单位储存成本为200元/年。
  要求:
  (1)计算方案一的经济订货量;分别计算不同保险储备量的相关总成本,并确定最合理的保险储备量;计算方案一的总成本。
  (2)计算方案二的经济订货量和总成本。
  (3)从成本角度分析,甲公司应选择哪个方案?


答案:
解析:
(1)经济订货量=

=60(吨)
  最佳订货次数=720/60=12(次)
  平均日需求量=720/360=2(吨)
  交货期长度及交货期内的需求量的概率分布如下:

 保险储备量=0,再订货点=2×10=20(吨)
  一次订货缺货量=2×30%+4×20%=1.4(吨)
  缺货成本=1.4×50×12=840(元)
  保险储备成本=0
  缺货成本+保险储备成本=840(元)
  保险储备量=2(吨),再订货点=2×10+2=22(吨)
  一次订货缺货量=2×20%=0.4(吨)
  缺货成本=0.4×50×12=240(元)
  保险储备成本=2×200=400(元)
  缺货成本+保险储备成本=240+400=640(元)
  保险储备量=4(吨),再订货点=2×10+4=24(吨)
  一次订货缺货量=0
  缺货成本=0
  保险储备成本=4×200=800(元)
  缺货成本+保险储备成本=800(元)
经比较,设置2吨保险储备时的缺货成本与保险储备成本之和最低,应设置2吨的保险储备。
  购置成本=720×(3000+100)=2232000(元)
  与批量有关的存货总成本(订货变动成本与储存变动成本之和的最小值)=60×200=12000(元)
  与保险储备有关的存货总成本(缺货成本与保险储备成本之和的最小值)=240+400=640(元)
  总成本=2232000+12000+640=2244640(元)
  (2)经济订货量=

=30(吨)
  与批量有关的存货总成本(订货变动成本与储存变动成本之和的最小值)=30×200×(1-2/10)=4800(元)
  购置成本=720×(3300+20)=2390400(元)
  总成本=2390400+4800=2395200(元)
  (3)方案一的总成本低于方案二的总成本,应当选择方案一。

第8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订货间隔期内的预期存货需求量变动越大,企业需要保持的保险储备量就越大

B.订货间隔期的不确定性越大,企业需要保持的保险储备量就越大

C.订货至到货间隔期的不确定性越大,企业需要保持的保险储备量就越大

D.再订货点越大,企业需要保持的保险储备量就越大


正确答案:ABC
解析:订货间隔期内的预期存货需求量变动越大,需求大于供给的可能性即缺货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需要保持的保险储备量就越大;订货间隔期的不确定性越大,订货间隔期内的预期存货需求量变动就越大,企业需要保持的保险储备量就越大;订货至到货间隔期即交货期的不确定性越大,订货间隔期内的存货供给量变动就越大,供给大于需求的可能性即缺货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需要保持的保险储备量就越大;再订货点越大,企业需要保持的保险储备量不一定就越大,如交货期与日平均需求量的乘积很大,保险储备量可能不变甚至减少。

第9题:

(2015年)甲公司生产产品所需某种原料的需求量不稳定,为保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需要设置保险储备。确定合理保险储备量的判断依据是()。

A.缺货成本与保险储备成本之差最大
B.缺货成本与保险储备成本之和最小
C.边际保险储备成本大于边际缺货成本
D.边际保险储备成本小于边际缺货成本

答案:B
解析:
合理的保险储备量是使缺货或供应中断形成的损失与储备成本之和最小,所以选项B是答案。

第10题:

共用题干
某工厂生产某种产品需要某种原料。这种原料年需求量为14400吨,单价为3000元/吨,每单位原料年储存费用为该原料单价的11%,一次订购费用为2000元。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将原料储存后,应考虑的库存管理成本有()。
A:安全
B:周转
C:机会
D:订货

答案:C,D
解析:
准时制采购的策略包括:①减少供货商的数量;②小批量采购;③保证采购的质量;④合理选择供货方;⑤可靠的送货和特定的包装要求。
库存管理成本包括:①仓储成本,是指维持库存物料本身所需花费,包括存储成本、搬运和盘点成本、保险和税收以及库存物料由于变质、陈旧、损坏、丢失等造成损失及购置库存物料所占用资金的利息等;②订货成本,是指每次订购物料所需联系、谈判、运输、检验等费用;③机会成本,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由于库存不够带来的缺货损失,其二是物料本身占用一定资金,企业失去了将这些资金改作他用的机会,由此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最优经济订购批量只考虑保管费用和采购费用两个因素。
该厂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金属渣、块时可以用以废玻璃为代表的原厂复用物流系统加以回收处理。
选项A,采用的是原厂复用物流系统;选项B,采用的是联产供应物流系统;选项C、D使用的是收集集货物流系统。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