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无哀乐论》集中体现了魏末文人()的音乐思想。

题目
单选题
《声无哀乐论》集中体现了魏末文人()的音乐思想。
A

张炎

B

嵇康

C

沈括

D

郭沔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思想包括(  )。

A.音乐是客观的存在,人的哀乐是主观的存在,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B.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是形式、内容与表现手段的内在统一
C.音乐具有审美作用,但其美与不美,与人的感情好无关系
D.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答案:A,B,C,D
解析:
ABCD选项都属于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思想。

第2题: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集中体现了()、()和()的创作思想。


正确答案:民族性;艺术性;大众化

第3题:

我国历史上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之大成的著作是( )。

A.《乐记》
B.《声无哀乐论》
C.《乐论》
D.《非乐》

答案:A
解析:
《乐记》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因此,答案选A。
B选项,嵇康著,理论天地产万物,音乐史万物之一。也是自然之道,由天地的元气所产生,因而它独立于天地之间,有自己的自然道理。嵇康代表作品《广陵散》。
C选项,《乐论》阮籍,主张通过“正乐、正礼”摒弃“淫声、悲乐”是音乐即善且美,称为雅颂之乐。
D选项,《非乐》是墨子推崇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种狭隘功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
故正确答案选A。

第4题:

《声无哀乐论》和儒家思想有哪些相对立的观点?


正确答案: 《声无哀乐论》作者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曾作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等。《声无哀乐论》主要观点: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它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与儒家的“礼乐并举”的音乐思想相对立.

第5题:

魏晋时期的嵇康曾提出“()”的哲学人生观,并有“内和外见”的音乐见解,其中包涵了丰富而杰出的教育思想。嵇康还著有中国历史上一篇重要的音乐美学论文,即著名的《声无哀乐论》。在这篇论著中,他首先提出“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被触动以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6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乐论》。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简介《声无哀乐论》。


正确答案: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所著的一本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他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从而否定了音乐能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他说,音乐是可以感动人的,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哀乐之情,但并非音乐本身表现了什么哀乐。他认为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和声”,它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哀乐,只是由于哀乐“先遘于心,因和声后而显发”的。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大多数的音乐美学文献都认为音乐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定的内容,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独树一帜。

第8题:

《声无哀乐论》是音乐家( )的作品。
A.阮籍
B.阮咸
C.嵇康
D.荀勖


答案:C
解析: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所著的一本音乐美学著作。

第9题:

《声无哀乐论》的论证方法?


正确答案:把儒家作为秦客,把自己作为东野主人,经过八次辩论,来阐述他的美学思想。

第10题:

简述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正确答案: 嵇康是魏末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在政治上富有正义感和反抗性,他反对晋代统治者司马氏的封建礼教,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由于他与当权者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惨遭杀害。
《声无哀乐论》是他所著的一本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从而否定了音乐能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他说,音乐是可以感动人的,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哀乐之情,但并非音乐本身表现了什么哀乐。他认为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和声”,它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哀乐,只是由于哀乐“先遘于心,因和声后而显发”的。嵇康承认不同乐器会发出音色不同、大小不同的各种声音,其亦有猛静之别。但不论猛或静,其终结都必须归之“和”,即“美”。他认为正是这种“美”能使人感动,能激发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
嵇康有时也用善、恶两字来说音乐的好坏,但他却把“善”“恶”与情感割裂开来,他说:“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为主),则无关于声音”。从而完全否定了音乐所能表达人们的哀乐情感。
由于社会及历史原因,嵇康的音乐思想很多地方又是十分矛盾的,例如他在另外场合(如在《琴赋》中)又肯定音乐创作是有感而发的。“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同时肯定“郑声”(民间音乐的泛称)之至妙,并且肯定听“郑声”对他的感情感染。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大多数的音乐美学文献都认为音乐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定的内容,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