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为()

题目
单选题
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为()
A

问答法

B

讲授法

C

发现法

D

雄辩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其教学法被称做“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夸美纽斯


正确答案:B
苏格拉底曾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却能用辩论的方法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如他的母亲是助产士,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帮助别人生产一样。由于这个原因,“苏格拉底教学法”又被称做“产婆术”(或“助产术”)。

第2题:

苏格拉底传播自己思想所采用的“产婆术”相当于哪种基本教学法()

A.口述教学法

B.行动学习法

C.谈话法

D.微型教学法

E.讨论法


参考答案:C

第3题:

微视频的教学过程建议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即案例教学法。(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是

第4题:

苏格拉底的(  )类似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A.讥讽
B.下定义
C.归纳
D.产婆术

答案:D
解析:
都是启发式教学法。

第5题: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精神助产术

B.共同讨论

C.教学对话

D.注入式教学法


参考答案:A

第6题:

在小组教学法中下列哪项不应是教师指导方式()

A、促进者

B、苏格拉底式

C、启发者

D、协商式


标准答案:B

第7题:

苏格拉底法也称为( )。

A、相互教学法

B、发现法

C、产婆法

D、雄辩术


参考答案:C

第8题:

苏格拉底的教学法包括( )。

A.定义

B.思索

C.苏格拉底讽刺

D.助产术

E.启发


正确答案:ACD
苏格拉底提倡争辩的教学法,教学过程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第9题:

苏格拉底教学法包括( )。
A.思索 B.苏格拉底讽刺
C.启发 D.定义
E.助产术


答案:B,D,E
解析:
苏格拉底提倡争辩教学法,他将教学分为三步:即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第10题:

分析论述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1)孔子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体现在 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解释 为:“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 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 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郑玄的 阐释告诉人们:首先,孔子通过“不愤不启,不悱 不发”,直接强调了教师必须适时启发,即“必 待”学生出现“愤悱”后,教师才能去实施启发: 其次,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 教师必须适度启发。同时还可看出,孔子提出适 时适度的启发主张,强调的是教师不要包办学生 的思考与学习,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促进其智慧、能力的发展。 (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母亲是 一个接生婆,谙于产婆术。这对于苏格拉底把产 婆术用于教育,将教育比喻为思想的接生有着重 大的影响。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教育应是 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 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不是注人、训 练、铸造的过程。苏格拉底把“产婆术”贯穿于全 部的教育活动之中。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主要 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 谈话,讨论人们感兴趣的人生问题。在与别人谈 话时,装作自己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请别人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 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 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以求问题的 答案要点。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是, 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 基础上,引导他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从而逐步 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 (3)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有八个字:“不愤 不启,不悱不发”。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 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 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 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 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 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 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 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 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 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 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 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 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 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 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 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苏格 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 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使他了 解他所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所认为 是对的,原来是错的。他以此来强调学生要主动 地去求得知识,发现知识,时刻注意引导人形成 正确的思想,得到有关道德的完善无误的概念。 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是两 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 通过教师连续不断地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 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人,使问 题最终得到解决。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 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 “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 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 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人“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 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 暗花明,豁然开朗。 (4)总之,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 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 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 进作用。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 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启发式 虽然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 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的理解,即涉及高 级认知能力的场合,恐怕对问题难以理解得很深 人。两者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两种启发式在教 学中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但是显然 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髙的理论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