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偏误的来源。

题目
问答题
试分析偏误的来源。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这里就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主要方面做一简略分析。
(1)语际负迁移(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受母语的影响,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母语负迁移又特别体现在目的语语音的学习中,用学习者第一语言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中介语语音的一大特色。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也有叫语内负迁移)。
(3)文化因素负迁移。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国文化的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的主体,不论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或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都以积极的主动参与态度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分别表现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很多,这里重点提一下回避和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举例分析偏误分析价值和历史局限。


正确答案:价值:
①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它并非探讨学习者的母语语言系统或目的语系统本身的规律,而是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来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因此偏误分析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
②偏误分析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③偏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偏误分析的局限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两个方面。在研究方法上的问题是,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的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①偏误分析只考察了学习者的偏误,而忽视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
②从目前的偏误分析研究来看,纵向研究少,多是横向研究和静态分析,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
③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于觉得困难的语言项目会采取回避的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偏误,因此无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④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

第2题: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中介语理论是由偏误分析发端的,早期的中介语研究又采取对比的方法。因此,中介语理论是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偏误有哪些来源?


正确答案: 从来源和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偏误产生的原因:
可能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
也可能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
也可能是认知方面或者语篇方面的。
但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偏误分析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Richards(1971)将偏误的来源分为三类:干扰偏误,由母语干扰形成;语内偏误,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发展偏误,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Schachter and Celce-Murcia(1977)将其分为两类:“迁移偏误”;“语内偏误”。

第4题:

偏误分析包括选择语料、确定语料中的偏误、将偏误分类、()和评价偏误五个步骤。


正确答案:解释偏误

第5题: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


正确答案:中介语理论

第6题:

以实例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概念,它主要是指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与母语和目标语都不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或者说是没有学到家的目标语,它不断地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游移,处于一种动态性状态。对偏误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偏误的类型包括词、句子和语篇等方面偏误。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特别是错误产生具有系统性。偏误产生的机制在于母语在向目标迁移过程中所出现的系统性语言错误。例如日本学生造出的句子:星期四我们有汉语试验。出现偏误的原因是因为日语的“试验”兼有汉语“试验”和“考试”两个意思。

第7题: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系统分析的理论是()。

  • A、对比分析
  • B、偏误分析
  • C、中介语理论
  • D、迁移理论

正确答案:B

第8题:

偏误分析有哪些贡献和不足?


正确答案: 偏误分析的意义:
第一,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真正起点。
第二,偏误分析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即母语负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
第三,偏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偏误分析部分地揭示了二语习得的一般性规律从而丰富和充实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偏误分析可以揭示二语习得过程和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和程序。
第五,偏误分析具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
(1)有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
(2)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
局限:其局限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两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是:偏误资料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1.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略了其正确的部分。
2.纵向研究少,不能了解习得过程的全貌。
3.无法采集到被学习者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4.五个步骤都存在问题。

第9题:

试分析偏误的来源。


正确答案: 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这里就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主要方面做一简略分析。
(1)语际负迁移(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受母语的影响,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母语负迁移又特别体现在目的语语音的学习中,用学习者第一语言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中介语语音的一大特色。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也有叫语内负迁移)。
(3)文化因素负迁移。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国文化的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的主体,不论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或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都以积极的主动参与态度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分别表现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很多,这里重点提一下回避和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第10题:

请简述偏误分析的步骤。


正确答案: (1)收集语料(自然语料、非自然语料)
(2)偏误识辨:区分偏误、失误、标准:出现频率,可否自行纠正>前者是一时疏忽,无规律。后者缺乏语言能力,有规律性、系统性;区分显性异常、隐性异常<在形式上违反句法规则、在一个句子内部看没问题但不符合上下文
(3)确定偏误
(4)偏误分类:传统语法范畴(词类、句式、句子成分)标准数学范畴(误加:遗漏、杂糅、误代、错位)
(5)分析原因:主要为心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