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美国学者波拉特在其著作《信息经济》中创造性的将信息产业划分为()。

题目
多选题
1977年美国学者波拉特在其著作《信息经济》中创造性的将信息产业划分为()。
A

第一信息产业

B

第二信息产业

C

第三信息产业

D

第四信息产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将信息产业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的是()。

A.马克卢普(F.Machlup)

B.波拉特(M.U.C.Porat)

C.斯托尼尔(T.Stonier)

D.霍肯(P.Hawken)


参考答案:B

第2题:

简述波拉特对信息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参考答案:

(1)提出经济的两大领域划分观点,一个是包含有物质和能源转移的领域;另一个是包含从一个模式向另一个模式的信息转换的领域。
(2)将信息业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作为国民经济的第四产业。
(3)将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两类部门。
(4)分别计算两类信息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建立波拉特测算体系,从而导致世界范围的信息经济测度活动的广泛进行。值得提出的是,波拉特方法是目前世界上比较通用的方法。


第3题: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拉持在1977年发表的《信息经济:定义和测量》中,第一次采用四分法把产业部门分为()。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信息业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波拉特在明确信息产业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使用“四分法”将社会产业区分为农业、工业、()和()四大产业部门。


正确答案:服务业;信息业

第5题:

标志信息经济学产生的著作是()

  • A、马尔萨克《信息经济学评论》
  • B、施蒂格勒《信息经济学》
  • C、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

正确答案:A

第6题:

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的主要研究结论把美国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大产业部门。

A.二

B.三

C.四

D.五


参考答案:C

第7题:

关于测度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波拉特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波拉特法是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法
B:波拉特法又称为劳动力结构法
C:波拉特法认为产业结构和社会形态取决于主导产业
D:波拉特法对信息化程度的测算较精准
E:波拉特法采用了人均带宽拥有量、人均电话通话次数等20项指标

答案: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信息化程度测度方法中的波拉特法。波拉特法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提出的劳动力结构方法,选项A错误;波拉特法采用劳动力结构指标来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方法相对简单,但反映内容不够全面,只能粗略地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选项D错误。人均带宽拥有量、人均电话通话次数等20项指标属于我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内容,并不属于波拉特法的指标,选项E错误。

第8题:

首次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的是美国信息经济学家()。

A.斯托尼尔(T.Stonier)

B.马克卢普(F.Machlup)

C.霍肯(P.Hawken)

D.波拉特(M.U.C.Porat)


参考答案:B

第9题:

下列属于信息经济核算法的有()。

  • A、马克卢普——波拉特方法
  • B、信息产业乘数效应分析法
  • C、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法
  • D、信息化指数法

正确答案:A,B,C

第10题:

波拉特提出的测定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方法是()

  • A、劳动力结构法
  • B、信息经济测算法
  • C、信息化指数法
  • D、信息量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