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下煤的质量热容是多少?它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影响?

题目
问答题
室温下煤的质量热容是多少?它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影响?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室温下的煤的质量热容是1.00~1.26,受rank、水分、灰分、温度的影响。
室温下的煤的质量热容随煤化度增大而减小;水分增加,热容增大;灰分增加,则热容下降;温度对热容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当温度在0~350℃范围,热容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从350℃~1000℃,热容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最后接近石墨的质量热容0.71kj/(kg/K)。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煤磨断煤受哪些因素影响?因如何操作?


正确答案: 根据出磨风温的高低,风温上升的速度来判断,操作上要求适当开大冷风门,关小热风挡板,增大选粉机转速,增加回粉量。

第2题:

何谓煤的自燃?有那些影响因素能引起这种现象发生?


正确答案:当煤在空气中长期堆放发生氧化时,由于氧化过程放出的热量不能很好地散失掉,煤堆温度就会愈来愈高,当达到该煤的着火点时,煤堆就发生燃烧,这种现象称为煤的自燃。影响煤的自燃因素有:煤质本身、温度、空气中的臭氧含量、粒度和煤中的水分。

第3题:

请分析吸气温度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


正确答案:(1)吸入管周围气温的影响。(2)制冷系统供液方式的影响。(3)直接膨胀供液对管道过热要求的影响。

第4题:

何为水环境容量,它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水环境容量的作用如何。


正确答案: 水环境容量则是特指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下,水体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因此又称做水体负荷量或纳污能力。它与水环境的空间特性,运动特性,功能,本底值,自净能力,及污染物特性,排放数量,排放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3个方面:
1制定地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2在环境规划中有作用,
3在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中有作用。

第5题:

影响高炉喷煤置换比的因素有那些?如何提高喷煤置换比?


正确答案: 因素:
①煤粉的种类与质量。
②煤粉在风口前气化程度。
③鼓风参数如风温、风量、富氧、煤量等参数。
④炉况状况与操作与操作制度的影响。
改善方法:
①改善喷煤质量,降低灰分、提高碳量,改用燃烧性好的煤种。
②提高风温与富氧率, 合理煤粉粒度,均匀喷吹,保证合理理论燃烧温度与足够的过氧系数。
③加强精料,保证高炉有好的透气性与透液性。
④合理调整操作制度,保证合理煤气流分布与日常操作到位。

第6题:

内燃机实际循环受工质的影响。其中,工质的()影响最大。

  • A、成分
  • B、质量
  • C、比热容
  • D、温度

正确答案:C

第7题:

影响喷煤置换比的因素是哪些?如何提高喷煤置换比?


正确答案: 喷吹煤粉能置换焦炭是由于煤粉中的碳代替了焦炭中的碳和煤粉中的氢代替了焦炭中的碳。这样影响置换比的因素就有:
(1)煤粉的种类和质量。
(2)煤粉在风口前气化的程度。
(3)鼓风参数,通过高风温、高压、富氧和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和影响有相向之处。例如提高风温和富氧可以提高t理,降低t顶,使rd升高;而喷煤则降
低t理,提高t顶,rd降低等。因此,风温的高低、是否富氧等都影响置换比。
(4)操作是否精心,煤气利用是否改善,喷吹煤粉提高煤气的还原能力,能否在操作上使煤气流分布适应喷煤的变化规律,充分发挥煤气的还原能力,使ηCO和ηH2同时提高而提高置换比。
提高置换比的途径是:
(1)提高煤粉的质量,主要是煤的灰分和硫含量应与焦炭灰分和硫含量相当或最好低焦炭的灰分和硫含量。一般煤粉灰分降低1%,置换比提高1.5%左右。
(2)尽可能提高煤粉在风口前的燃烧率,减少未燃煤粉的数量,这就要求维持煤粉合理的细度,有足够的氧过剩系数,保持一定的t理和均匀喷吹。
(3)精心操作,应用好上下部调节,采用中心加焦、矿石中加小焦等方法调节煤气流。
(4)搞好精料工作,重点是降低渣量到300kg/t以下,筛除粉末、整粒,降低烧结矿的低温还原粉化率,以保持料柱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液性等。

第8题:

影响轧制力大小的因素有那些?如何影响的?


正确答案:原料的影响,原料的合金成分不同,变形抗力不同;轧制温度的影响,轧制温度越高,屈服强度越低,轧制力越小;变形程度的影响,形程度影响变形抗力,变形程度越大,变形抗力越大;摩擦系数的影响,摩擦系数越大,轧制力越大;张力的影响,张力改变变形区的应力状态,张力越大,轧制力越低。轧件宽度越大(板带材),轧制力越大。

第9题:

影响粘度的因素有那些?是如何影响的?


正确答案: 剪切速率的影响: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下降;
温度的影响:随温度升高,粘度降低;
压力的影响:压力增加,粘度增加;
分子参数和结构的影响:相对分子质量大,粘度高;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粘度低;支化程度高,粘度高;
添加剂的影响:加入增塑剂会降低成型过程中熔体的粘度;加入润滑剂,熔体的粘度降低;加入填料,粘度升高。

第10题:

突触传递有那些方式?突触传递如何?受哪些因素影响?有何实际意义?


正确答案:突触传递的基本方式有化学性突触传递、缝隙连接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化学性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内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基本过程是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EPSP或IPSP→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缝隙连接又称电突触,其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是两个神经元的细胞膜紧密接触的部位。两层膜之间仅有2~3nm间隙,胞浆之间有孔道直接联系。特点:以电扩布,双向性,传导速度快。意义:使许多神经元产生同步化的活动。
(3)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结构基础是传递信息的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分支上有大量曲张体,曲张体内有大量含递质的小泡。特点:①不存在突触的特殊结构;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③距离大;④时间长;⑤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膜上有无相应的受体;⑥单胺类神经纤维都能进行此类传递,例如交感神经节后肾上腺素能纤维。
还有一种(4)局部神经元回路:中枢神经系统中有大量短轴突和无轴突的神经元,称为局部回路神经元。 由它们构成局部神经元回路。大脑皮层星状神经元,小脑皮层篮状细胞和星状细胞、视网膜内的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等都属于局部回路神经元。
影响因素:
(1)影响突触前递质释放:细胞外Ca2+或Mg2+浓度,动作电位的频率或幅度;突触前受体;突触囊泡着位的蛋白被灭活
(2)影响递质的消除:突触前末梢或突触囊泡对递质的重摄取受抑制;递质的酶解代谢受抑制。
(3)影响突触后受体:受体的上调或下调;受体被激动或被拮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