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白老师在上《草垛》一课时,请学生欣赏油画《草垛》并与向日葵实景照片及同类题材古典油画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它们的异同。接着教师用三棱镜分析了光谱的原理,进而揭示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的特点。最后,教师在补充、归纳之后,让学生体验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魅力。问题:这位教师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优点是什么?

题目

案例:白老师在上《草垛》一课时,请学生欣赏油画《草垛》并与向日葵实景照片及同类题材古典油画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它们的异同。接着教师用三棱镜分析了光谱的原理,进而揭示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的特点。最后,教师在补充、归纳之后,让学生体验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魅力。问题:这位教师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优点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下是某教师上《独特的韵味——中国画》一课的教学片段:
(1)教师利用PPT播放一系列中国画作品请学生欣赏,并且在学生欣赏结束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2)教师讲述中国国画的发展历史。
(3)学生欣赏名家的国画作品,并且针对几幅重点作品进行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谈谈体会。
(4)展示油画作品与中国画作品,进行对比鉴赏,并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谈谈不同画种各自的特点以及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问题:结合案例分析本节课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答案:
解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先后采用了讲授法,直观感知法、讨论法、对比法。(1)教师首先采用PPT进行播放中国画作品,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国画的魅力。
(2)教师采用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画的历史。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采用了讨论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小组交流过程中产生互动.提高学生积极性。
(4)教师将中外油画进行对比鉴赏,让学生谈谈各自特点和所带的不同感受.运用了对比法,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到中外艺术绘画的不同特色。

第2题:

秦老师在执教《民间美术的色彩》时,针对教学目标,精心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实物与图片。他先以“民间工艺品模型”活动导入课题,通过“民间美术色彩给人怎样的感觉””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民间美术的色彩效果是如何创造出来的”等一系列设问,让学生感知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特征。接着,教师以民间玩具布老虎为例,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民间美术的造型思维特点。
问题:从优点、问题、建议三方面对该课的教学进行分析与评价。


答案:
解析:
优点:秦老师运用实物和图片的形式进行导人,体现了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由此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秦老师进而提出一系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问题,营造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 问题:老师在分析布老虎的环节,引导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并未体现民问美术的色彩特点,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重点不突出。
建议: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民间美术色彩,所以最后在布老虎欣赏环节.应该让学生从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3题:

案例:
以下是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块,本课选自《家乡的春天》的教学片段。在初中色彩知识课程中属于基础阶段。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1)授课对象:初一年级学生。
(2)教学目标:学习、掌握色彩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了解色彩的情感功能。
(3)教学活动片段一:在春游活动中,教师借助自然资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色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生在和教师积极交流、互动中获取色彩基础知识。
高原春天的原野上,一片生机盎然,各色花朵竞相开放。教师利用春游的机会结合《家乡的春天》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花卉间形成的色彩关系。提出“为什么紫色和黄色放在一起会特别鲜艳”,引出了有关色彩本质特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讨。启发学生利用现有资源——各色花朵树叶,有针对性地选择色彩进行摆放、组合,形成不同的色彩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只作点拨、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获取知识。
教学活动片段二:在色彩课堂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色彩的情感功能,教师以音乐为媒介,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感悟色彩的情感功能。
情感是无形的抽象概念,色彩则是可视的具体形象。在教学中要把二者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情。为此,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低沉的大提琴曲《天鹅》和欢快的《丰收锣鼓》的音乐片段。同时在大屏幕上按音乐的旋律节奏轮番展示与之相应的色彩图片,如和《天鹅》相应的是冷色,和《丰收锣鼓》相应的是暖色。音乐结束后,教师借助大屏幕上的色彩图像,引导学生认识、强化音乐的旋律、节奏与人的情绪、情感的关系,并会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
问题:
(1)案例中的教学活动方式与新课程中“课程资源”的关系是什么?
(2)结合新课程理念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
(3)在案例中引进了音乐元素,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答案:
解析:
【知识点】课程资源、教学方式。 【参考答案】
(1)二者关系十分密切。美术教材已不再是学科与学生对话的唯一工具,也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课程“活资源”,师生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教师通过了解学情,采用活动方式创设各种适宜新资源生成的条件与环境,从而催生生成性资源。
(2)案例一和案例二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悟生活,在音乐欣赏中酝酿情感,发现色彩美就在身边。教师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对课本资源的有益补充。这种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也有利于新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3)在美术教学中引入音乐元素是必要的。因为音乐媒介是现代化的课程资源之一,音美以感耳。色美以感目,意美则感心。美术之美和音乐之美正是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作用引发心灵感动的。教师将音乐引入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从而使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第4题:

欣赏课:《昂蒂布的夜渔》。
(1)上课开始,教师先找三个学生到黑板前,用几秒钟的时间画两三颗星星,教师点评并指出毕加索《昂蒂布的夜渔》里三颗造型奇特的星星,使学生一上课,就对毕加索的创新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教师介绍毕加索的生平,让学生了解毕加索从事美术创作的不同时期,使学生认识到立体主义的发展,是画家不断探索的结果,并让学生懂得怎样从色彩、造型等方面欣赏和认识立体主义画派。(3)欣赏《昂蒂布的夜渔》时,教师为七个小组各准备一个信封,里面放置不同的作品和问题,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解决问题。各个小组根据教师提供作品,分别扮演画中的角色,体会抽象艺术作品留给人的想象空间。(4)每一组派一个代表,以即兴表演的方式展示学生对毕加索绘画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抽象绘画作品,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走进画中,成为画中的一员,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进行表演。(5)表演结束后,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欣赏《昂蒂布的夜渔》的体会。教师鼓励大家把自己的体会写成一句话,教师也与学生进行交流自己欣赏该画的心得。
问题:从导入、教学组织、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请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过程有哪些优点?


答案:
解析:
该教师让学生首先进行星星的绘画.然后对比毕加索作品中的星星,这种富有创意的新课导入方法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将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给出了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重点在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运用了角色扮演方法,让学生体会抽象艺术留给人的想象空间。整体遵循教学实施方法中的循序渐进法,使学生们一步步学会欣赏抽象绘画。在教学评价方面.该教师注重表现性评价,以书写的方式收集学生的表现信息。

第5题:

案例:
根据《时代风采——中国油画》一课的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1)导入:利用视频仪放大当代优秀的油画作品。
请学生欣赏。发表个人观点。
设问:油画是由欧洲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油画如此精彩,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
(2)教师讲述中国油画发展史。
(3)学生欣赏名家油画作品,谈体会。学生重点欣赏常书鸿《G夫人像》、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罗工柳的《地道战》、王式廊的《血衣》等。
(4)和学生坐一起讨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问题:本堂课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其优点有哪些


答案:
解析:
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法、讨论法。美术是视觉艺术,因此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教学的环节中应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及时地沟通,能更好地把握学生掌握情况的同时,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讨论的方法是生生之间进行沟通,能够通过不同学生意见的发表,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第6题:

在上“凹凸起伏的浮雕”这节课时,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之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区,接着教师对完成得较好的作品提出表扬,对于没有完成或是做的不好的作品提出改正意见。
问题:你认为这位老师的评价方式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案:
解析:
我认为这位教师的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采用多种方式评价美术作业,鼓励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并且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案例中的教师只是单单采用教师评,缺少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评价主体单一。

第7题:

案例:
教学活动片段一:在春游活动中,教师借助自然环境资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色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学生在和教师的积极交流、互动中获取色彩基础知识。
高原春天的原野上,一片生机盎然,各色花朵竞相开放。教师利用春游的机会结合“家乡的春天”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颜色花卉间形成的色彩关系。提出“为什么紫色和黄色放在一起特别鲜艳”,引出了有关色彩本质特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讨。启发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各色花朵树叶,有针对性地选择色彩进行摆放、组合,形成不同的色彩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只作点拨、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获取知识。
教学活动片段二:在色彩课堂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色彩的情感功能.教师以音乐为媒介,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感悟色彩的情感功能。
情感是无形的抽象概念,色彩则是可视的具体现象。在教学中要把二者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此,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低沉的大提琴曲《天鹅》和高亢的《丰收锣鼓》的音乐片段,同时在大屏幕上按音乐的旋律节奏轮转展示与之相应的色彩图片,如:与《天鹅》相对应的是冷色,与《丰收锣鼓》相对应的是暖色。音乐结束后,教师借助大屏幕展示的色彩图像,引导学生认识音乐的旋律、节奏与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与色彩的冷暖关系的联系,分析讲解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功能,使学生较客观、轻松地理解情感和色彩的关系,并会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
(1)案例中的教学活动方式与新课标中“课程资源”的关系是什么
(2)结合新课程理念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


答案:
解析: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城市、社区村庄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尤其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片段一中的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的方法。《家乡的春天》这一课题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家乡春天之美,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并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又指出: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片段二中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难点。
(2)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所以在教学中,过去的以老师单纯教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以上的教学案例中,教师成功得成为了教学的引导者,上课时先通过深入生活或用多种方式直观感知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知和思考,同时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而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最后,教师通过点拨、讲解、归纳等,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认知。课堂练习时。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个别指导,充分保护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故该案例体现了的教学模式是问题一发现模式。

第8题:

在欣赏课上,张老师引导学生欣赏了修拉的《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后,鼓励学生体验色彩画法。对此,合适的评价是( )。


A.欣赏与体验相结合,增强了对作品的理解
B.欣赏与创作相结合,提升了绘画创作的技能
C.欣赏课主要是思维活动,不需要动手
D.欣赏课不应当进行创作,混淆了课程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学评价的合理运用。张老师再欣赏课上不仅安排学生对美术作品《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进行欣赏,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运用色彩体验作品的绘画方法。这种欣赏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了学生深入了解绘画作品,增强了对作品的理解。A项正确。

B项:欣赏与创作相结合,提升了绘画创作的技能,没有注重学生欣赏理解。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欣赏课主要是思维活动,不需要动手,没有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欣赏课不应当进行创作,混淆了课程,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9题:

案例:
某教室在上“草垛”一课时,请学生欣赏油画《草垛》并与向日葵实景照片及同类题材古典油画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它们的异同。接着教师用三棱镜分析了光谱的原理,进而揭示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的特点。最后,教师在补充、归纳之后,让学生体验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魅力。
问题:这位教师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优点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这位教师展示油画《草垛》和用三棱镜分析光谱原理,运用了演示法的教学方法。增强了直观性,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关于后印象派油画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后印象派色彩特点,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更积极地思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这位教师展示向日葵实景图片与同类油画作品进行比较,运用了比较法的教学方法。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更容易的掌握后印象派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
(3)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异同,运用了讨论法的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生参与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问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引导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懂得分享。
(4)这位教师在讲解结束后,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运用了练习和实践指导法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5)这位教师在整节课之中运用了讲授法的教学方法,教师更好地控制了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地关于后印象派色彩的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大幅度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与效率。

第10题:

何老师在上学画中国画一课时,先是引导学生自己评价作品,之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本次课程表现进行评价,这一评价方式是(  )。

A.多主体评价
B.自我评价
C.他人评价
D.总结评价

答案:A
解析:
何老师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等多主体评价方式对本次课程进行评价。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