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句或乐段结尾处的D-T进行叫做()终止,S-T的进行称为()终止。

题目

在乐句或乐段结尾处的D-T进行叫做()终止,S-T的进行称为()终止。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正格;变格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平行复乐段的结构特点和声方面表现在()。

A、第一乐段通常结束于原调的半终止上

B、第一乐段通常结束于原调的完全终止上

C、第二乐段通常结束于原调的半终止

D、第二乐段通常结束于原调的完全终止上


参考答案:AD

第2题:

为 3-4 岁的幼儿所选择的音乐,最好包括一些比较鲜明的、有规律的对比因素,即乐句与乐句或乐段与乐段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3题:

二段式与四个乐句的乐段的区别是根据以下几个条件划分的。()

A、主题材料

B、调性和声

C、节奏变化

D、和声终止


参考答案:ABD

第4题:

依据下面的谱例,创作完整的乐段。要求:

(1)根据第一乐句的旋律风格及和声织体,续写第二乐句。(4分)

(2)创作的第二乐句要与第一乐句同头换尾。(3分)

(3)乐段结束时的终止式里要用到终止四六和弦。(3分)


答案:
解析:
本题针对创编乐段提出三个要求:(1)续写第二乐句。(2)运用同头换尾手法,即两个乐句开头相同,结尾不同。(3)运用终止四六和弦,即使用

和弦进行终止式的写作。

第5题:

旋律写作。

要求:

(1)以下面谱例中乐句作为第一乐句,运用同头换尾的手法创作第二乐句,构成第一乐段。(3分)

(2)写作由两个乐句构成的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构成再现单二部曲式。(7分)


答案:
解析:
本题目共两问。(1)第一问是运用同头换尾的手法创作第二乐句,构成第一乐段,同头换尾可以理解为两个乐句开头相同,结尾不同。我们可以选择前两小节照抄,后两小节进行变化,但要求第二乐句是一个乐段的结束句,因此,最后要结束在主音上。(2)第二问要求写作由两个乐句构成的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构成再现单二部曲式。也就是说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应当是全新的旋律素材,而第二乐句应当再现第一乐段的材料最终收束乐段,结束在主音上。

第6题:

最常见的乐段通常由()个乐句组成。

A、2个乐句

B、3个乐句

C、4个乐句

D、1个乐句


参考答案:AC

第7题:

旋律写作。
要求:
(1)以下面谱列中乐句作为第一乐句,运用同头换尾的手法创作第2乐句,构成第1乐段。
(2)写作由两个乐句构成的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构成再现单二部曲式。


答案:
解析:

第8题:

起承转合结构常用于()

A、二乐句乐段

B、四乐句乐段

C、二段曲式

D、三乐句乐段


参考答案:BC

第9题:

要求:
(1)用下列谱例中a、b两个乐句和自己创编的两个乐句构成四个乐句乐段。
(2)乐段的结构为起承转合。


答案:
解析:

第10题:

在乐句或乐段结尾处的D-T进行叫做( )终止。

A.正格终止
B.变格终止
C.补充终止
D.阻碍终止

答案:A
解析:
A选项:所谓正格终止,或叫做完全终止。这种终止必然包括最容易掌握的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解决;高音的旋律从二级音或七级音落到主音上,低声部从五级音跳进到主音上。前一个分句一般停在一个半终止上,属和弦最常见。
B选项:IV——I的和声进行所构成的结束终止,叫做变格终止
V——IV——I的和声进行所构成的结束终止,叫做复式变格终止
凡是由开放性的变格进行、复式变格进行所构成的中间终止,都叫做变格半终止
C选项:补充终止的和声功能逻辑补充终止的声功能序进比较简单,整体上按照主—下属—主的功能进行连接。
D选项:六级和弦放在属或者属七后面代替主和弦,这就是阻碍进行。如果这种进行出现在终止处,就叫阻碍终止。
故正确答案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