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耳部》:“闻,知声也。”段注:“往曰听,来曰闻。”这里是为《说文》“闻”字条作注,原文没出现“听”,段玉裁注“往曰听”,属于旧注弊病中的“逞博烦琐”。

题目

《说文.耳部》:“闻,知声也。”段注:“往曰听,来曰闻。”这里是为《说文》“闻”字条作注,原文没出现“听”,段玉裁注“往曰听”,属于旧注弊病中的“逞博烦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这种审讯方法形成于()

A.商朝

B.西周

C.汉朝

D.南北朝


参考答案:B

第2题:

段玉裁的著作是()。

A、《说文解字注》

B、《说文解字义证》

C、《说文通训定声》

D、《说文解字》


参考答案:A

第3题:

下列句子中的“聪”,表示“听力好”的是()。

A.聪,察也

B.听曰聪

C.闻审谓之聪

D.耳彻为聪


正确答案:ABCD

第4题: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说文》中说:“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古代先民早期使用的松土工具是耒耜
  • B、牛耕在春秋时期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 C、早期“耕”的动力是人
  • D、耜耕不能代表奴隶社会最高的生产水平

正确答案:B

第5题:

下列训释属于或包括语法讲解的是()

A.《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不此王国。”毛传:“思,辞也。”孔疏:“思,语辞,不为义。”
B.《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赵注:“焉耳者,恳至之辞。”
C.《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D.《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
E.《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答案:A,B,C,D
解析:

第6题: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朋,同志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谓之
D.曰

答案:D
解析:

第8题: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清代()。

A、王筠

B、朱骏声

C、桂馥

D、段玉裁


参考答案:D

第9题:

下列训释属于同义词辨析的是()

A.《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集解:“包曰:同门曰朋。”
B.《仪礼·士冠礼》:“孝友时格。”郑注:“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C.《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金咸虎为殉。”杜注:“以人从葬为殉。”
D.《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E.《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答案:B,D
解析:

第10题: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这种审讯方法形成于()

  • A、商朝
  • B、西周
  • C、汉朝
  • D、南北朝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