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耳部》:“闻,知声也。”段注:“往曰听,来曰闻。”这里是为《说文》“闻”字条作注,原文没出现“听”,段玉裁注“往曰听”,属于旧注弊病中的“逞博烦琐”。
第1题: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这种审讯方法形成于()
A.商朝
B.西周
C.汉朝
D.南北朝
第2题:
A、《说文解字注》
B、《说文解字义证》
C、《说文通训定声》
D、《说文解字》
第3题:
A.聪,察也
B.听曰聪
C.闻审谓之聪
D.耳彻为聪
第4题: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说文》中说:“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第5题:
第6题: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第7题:
第8题:
A、王筠
B、朱骏声
C、桂馥
D、段玉裁
第9题:
第10题: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这种审讯方法形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