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犯罪状况。

题目

简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犯罪状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出现的三次犯罪高峰不包括哪个高峰?()

  • A、建国初期,峰顶1950年
  • B、三年困难时期,峰顶1961年
  • C、文化大革命时期,峰顶1973年
  • D、奥运期间,峰顶2008年

正确答案:D

第2题:

第三个犯罪高峰的时代背景是()。

  • A、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 B、文化大革命时期
  • C、毛泽东同志逝世
  • D、邓小平落台

正确答案:B

第3题:

简述发展中国家的犯罪现象的状况。


参考答案:

⑴发展中国家的犯罪率一般低于发达国家,但犯罪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
⑵在犯罪类型上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呈现财产犯罪持续上升,暴力犯罪居高不下。
⑶发展中国家女性犯罪率相对较低,青少年犯罪显著上升,但仅年来妇女犯罪率同样处于上升状态。
⑷职业性犯罪集团相对稀少或不存在。


第4题: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学校体育被扭曲的状况。


正确答案: 一是浮夸、蛮干;
二是以点代面,甚至以军训和劳动取代体育课。
1、以军训代替体育
2、劳动代替体育(1、没有场地;2、怕“修正主义体育”;3、没有军的条件)
3、无政府状态对学校体育的影响——放关羊式教学

第5题:

简述改革开放初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犯罪状况。


正确答案:这一时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变化,刑事犯罪持续上升,出现了新的犯罪高峰。1983年的“严打”工作。

第6题:

我国劳动与工资立法受到了严重破坏,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是在()时期。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B、“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时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二五”计划时期

正确答案:B

第7题:

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犯罪状况。


正确答案: 50-55年人民政权初建和巩固阶段。犯罪特点:初期犯罪率高,治安形势严峻,反革命政治犯罪突出,普通刑事犯罪常常同反革命犯罪交织在一起,经治理渐渐趋缓,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在治理中渐渐扫除。

第8题:

简述辽、金、元时期的服装状况。


参考答案:

契丹服中南庄以长袍为主,左衽,圆领。窄袍,袍上有疙瘩式纽襻,有的系于胸,两端垂至膝。纹饰俭朴,色彩灰暗。袍内衬以衫袄,露领于外。下穿套裤,革靴。女装样式不多,上穿襦衫,下穿褶裙且在衫内系扎。服式为直领或左衽,前垂于地,后长于前曳地尺余,系红黄色带,着皮靴。女真族虽入中原,但衣装仍旧保留冬日多以皮毛为主,春夏则多服丝,棉之类。男子窄小,着尖头靴,各种皮帽,衣为左衽,仍保留本民族着装习俗。女装也是左衽,单极宽大,群式异于汉人,左右各阙二尺许,用布帛裹铁条为圈,使裙摆扩大,然后外罩单裙。蒙古族的质孙服也是其民族特色之一,质孙为译音,汉译一色衣,形制为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下裳较短,腰部有多壁积,肩背之间贯以大珠。质孙服原为戎衣,后转为宫中礼服,每逢内廷大宴,天子百官皆着质孙服


第9题:

简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犯罪状况。


正确答案:6-65年.1在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虽有起落,但总体上还是较为协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犯罪率很低,群众安全感很高,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但也曾由于各种灾害的影响出现过犯罪高峰。

第10题:

简述“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群众体育活动暂时“兴盛”的原因。


正确答案:1、初期职工体育消失
2、后期主要为球类运动项目和军事体育。
文革初期农村体育的发展曾一度受阻,但确是较早复苏的领域,这与知青上山下乡有很大关系。知青上山下乡在客观上对农村体育起到了普及和促进作用,知青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吸引和带动了大量农村青年的参加,提高了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