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分析社会学阐释环境问题的几种理论模式。

题目

试比较分析社会学阐释环境问题的几种理论模式。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结构功能主义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均衡。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大致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第二,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贪婪的本性,导致任何自然二元对立。
第三,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自然结果。
第四,社会系统是在对于环境的不断适应中进化的。
第五,转变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冲突论模式
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内部的紧张与对立,它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掌握权力的社会精英掌握社会事件。
第二,环境问题产生有利于精英利益的社会安排。
第三,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环境问题。
第四,全球环境危机正是全球财富与权力分化的直接后果。
第五,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比较分析经济学、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三者理论体系的异同和关系。


正确答案: 经济学与社会学在行为分析、交换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分析上具有相似性;而在行为理论的性质、经济性交换与社会性交换和系统与均衡三个方面分析上具有区别性。
从相似性上说,其一,两者均以行为理论是理论的基础,从逻辑上推导从学科的中心概念。其二,社会学和经济学一样,都研究通过相互行为实现的欲望满足问题。其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整体概念.是以作为社会事实的价格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根据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论,经济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学和社会学在系统理论上是一致的。
经济学与社会学的明显差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学和社会学在行为理论作为理论的性质上,是基本上不同的。其次,经济学和社会学对交换的理解范围,即通过交换而满足的欲望性质和对被交换的商品的性质的理解根本不同。最后,在建立系统时,经济学是机械论的,社会学是有机论的、功能主义的。
在方法论上,经济社会学作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两者的研究方法,采用了折中的方式,取两家所长,构成了自己特殊的研究方法: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坚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坚持调查研究与科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2题:

比较西方社会学家有关城市问题成因的几种理论。


正确答案: 一般而言,工业化、城市化所引起的集聚的社会变迁是导致城市问题恶化的基本原因。不过,不同社会学家的观点又有所差异。
城市决定论
这一派以齐美尔及其学生芝加哥学派的著名学者沃思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人口的高度集中及高人口异质性等城市特性会造成一种城市解组现象,社会控制力因此减弱,个人对社会的疏离感增加,因而引起人格分裂等人际关系问题和犯罪问题。
人口构成论
刘易斯和甘斯认为城市问题与组成城市的某些人口群体自身所具有的性质有关。
亚文化论
具有异常行为的人们在人际关系上具有非常强的依赖性,一群人拥有自己的亚文化之后,才能在互动中相互给予感情上,心理上的帮助,同情与支持。

第3题:

互惠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学习理论

B、交流分析理论

C、系统理论

D、场域理论


参考答案:CD

第4题:

试运用外部效应理论分析环境保护问题。


正确答案: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地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对个人或社会是不利的。环境污染者给他人和环境造成损失,导致外部不经济现象,理应受到惩罚。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可用私人解决方法和政府解决的方法。私人解决的方法包括企业间合并或用产权的方法解决。政府的解决方法包括:税收和补贴、管制、可交易污染许可证等方法。

第5题:

试列举和比较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几种主要的“范式”,并分析“多重范式”的成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研究范式:
1、社会事实范式:以杜尔克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代表,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
2、社会定义范式:以韦伯的思想和符号互动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宏观的社会现象都是主观定义的,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如何建立社会并在社会中行动的。
3、社会行为范式:以行为科学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的分析,主张以经验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事实范式过于抽象,限于宏观层次,而定义范式过于主观限于微观层次,强调对人外部行为的经验观察来认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像自然科学那样解释社会现象。以上几种研究范式都只是强调社会现实的某一侧面,但它们对于全面地认识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这几种范式使用的基本假设、概念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不过在现实研究中,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的。例如社会学研究主要关心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问题,它的研究主题常常是以社会事实的概念表述的(比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但这种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因此在研究中就需要运用社会行为范式的概念将其具体化,而在研究行为时又必然涉及人的主观层次,这就会与社会定义范式的概念相联系。社会研究没有统一的范式或模式,各种观察角度,研究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第6题:

试分析比较推动式管理模式与拉动式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正确答案: 推动式管理模式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生产计划的完成,需要强化计划进度管理与控制,它适用于不同的生产类型。其缺点是容易造成大量的在制品库存,造成过量与短缺并存的尴尬局面。此管理模式相当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而拉动式管理模式相当于市场经济管理模式,是有市场的需求信息牵动产品的装配开始,从而引发对上游生产过程的牵引,典型的如JIT模式。其优点是针对推动式管理模式的缺点,但其缺点是只适用于重复性生产,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类型不再适用。

第7题:

试比较几种主要保障模式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世界上社会上社会保障模式主要有:福利国家模式;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强制性储蓄保障模式和国家保险型模式等四种类型。福利国家型模式强调普遍性与全民性,是在经济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全面保障形式,目标在于对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诸如疾病、灾害、年老、生育、死亡以及鳏、孤、独、残都给予安全保障。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通过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责任,充分体现保险互助互济原则的一种保障形式。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强调自我积累、自我保障为基本原则。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国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

第8题:

试分析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的课程理论的异同。


答案:
解析:
在教育理论界,赫尔巴特与杜威被视为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对于课程也分别有自己的观点。(1)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见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论述3)(2)杜威的课程理论。(见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外国教育史论述)(3)不同点:①课程目标不同: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分为两种,即所谓“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个目的是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即道德,这个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内心的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的形成。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无目的论。②课程内容不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兴趣占有重要的地位j他根据“多方面兴趣”的理论,建立了一个广泛学科的课程体系。赫尔巴特把多种多样的兴趣分为两大类: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其中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三种关趣。各种经验、兴趣对应应设的课程,如对应经验的兴趣,应该开设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课程。杜威的课程内容以经验和环境为主,他倡导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任何书本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直接经验。他还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儿童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将来的社会密切相关。③课程实施不同:赫尔巴特认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连续的阶段:明了、系统、联想、方法:杜威提倡在教育中用“从做中学”把“知”和“行”统一起来。“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要求学生亲自接触具体事物,用感官去感受事物,再通过所获取的感性认识去思维,最后达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目的。(4)相同点:都强调课程的组织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经验。

第9题:

您认为当前我国哪些社会问题比较严峻,试运用社会学的知识从现状、原因和对策三个方面分析其中的一个社会问题。


正确答案: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30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老龄问题又称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10题:

试对国际收支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正确答案:(1)弹性分析理论否定了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贸易收支作用与效果的片面看法,而正确指除了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与效果;弹性分析法是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的它对于变量的有关因素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因而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从实践上看,利用汇率变动来改善国际收支也确定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弹性论由于建立在局部均衡法的基础上的,它仅局限于分析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市场的影响,而忽视了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外贸乘数说。该理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和国民收入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国的出口具有和国内投资同样的效应,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总量,而一国的进口具有和国内投资同样的效应,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总量。
(3)吸收分析法。该理论认为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民收支为平衡。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非就是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结论认为:吸收法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或总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就货币贬值的效应来将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影响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而弹性论则从价格与需求的相对关系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吸收论的主要缺点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它具有不够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方。
(4)政策配合理论。政策配合是指一国政策将各种经济政策适当配合运用,以便同时实现国内均衡对外均横双重目标。国内均衡即内部平衡(internalbalancE.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对外均衡即外部平衡(ExternalBalancE.,所追求的目标是国际收支均衡。蒙代尔主张内外经济发生不均衡时,两种政策如何搭配,要看具体的经济情况而定,即:
序号对内和对外经济情况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1经济膨胀和经常账户顺差紧缩性的膨胀性的
2经济膨胀和经常账户逆差紧缩性的紧缩性的
3经济衰退和经常账户顺差膨胀性的膨胀性
4经济衰退和经常账户逆差膨胀性的紧缩性的
(5)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理论根据是国际收支的整体均衡,因此它不注重经常账户中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单方转移或资本账户中某个具体项目的局部均衡,所强调的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结算账户"中的调节性项目,即所谓"线下项目"。线下项目可以显示出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对于国内货币的基数(基础货币),由此可决定货币的供给。该理论还认为,一国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的国内信用和外汇储备两个部分构成的,而货币需求则是价格,收入和利率等有限变量的稳定函数。观点:国际收支不均衡的调节是一个自动恢复均衡的过程的;强调国际收支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国际收支差额意味着"官方储备"的增减,等于本国货币需求减本国所创造的货币。所以,国际收支是与货币供求相联系的一种货币现象,是一国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机制,而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总额,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官方储备净增减"的变动中。局限性:货币分析法颠倒了国际经济关系,认为调节性交易会影响自主性交易;货币分析法假设商品价格对国际收支不起作用,这不符合实际;货币分析法认为市场上存在着全面的"商品套购",使每件商品在各地的价格变化不大;在管理浮动汇率制下谈国际收支的自我调节机制没,只是一种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