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1945年”、“毛泽东”、“双十协定”这三个关键信息有关的历

题目

与“1945年”、“毛泽东”、“双十协定”这三个关键信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 B、西安事变
  • C、七七事变
  • D、重庆谈判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中国的和平建设事业,毛泽东和蒋介石举行了著名的( ),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A、重庆谈判
B、南京谈判
C、上海谈判
D、北京谈判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
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虽然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在1946年6月底全面撕毁“双十协定”,但其历史意义和启示仍是非常重大的。

第2题:

1945年秋,毛泽东在重庆将这首《沁园春·雪》赠与柳亚子。毛泽东此次重庆之行()

  • A、签署了《双十协定》
  • B、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
  • C、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 D、通过了《共同纲领》

正确答案:A

第3题: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签署的协定是()

A.《双十协定》

B.《停战协定》

C.《共同纲领》

D.《国内和平协定》


参考答案:A

第4题:

1945年8月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签订的协议是()。

  • A、《双十协定》
  • B、《停战协定》
  • C、《共同纲领》
  • D、《国内和平协定》

正确答案:A

第5题:

什么是《双十协定》?


正确答案: 1945年I0月10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举行重庆判时签订的会谈纪要,即《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应蒋介万邀请从延安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l0月10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共12条,记载了双方在各项问题上的原则性意见。在这个纪要中,国民党表面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和避免内战,合作建国的主张;承认了各党派平等合法地位和人民的某些民主权利;并承诺迅速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在此前提下,中国共产党表示承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但是,在解放区的政权和军队等根本问题上,国民党拒绝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应承认解放区各级民选政府的合法地位”和“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的原则,企图在“统一军令”、“统一政令”的借口下,根本取消冲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以致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双十协定》公布后不久,蒋介石便公开撕毁协定,向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进攻。

第6题: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赴()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 A、南京
  • B、西安
  • C、重庆
  • D、北平

正确答案:C

第7题:

1945年国共两党经过43天的谈判,签订了()。

  • A、国共合作宣言
  • B、《停战协定》
  • C、《双十协定》
  • D、和平建国纲领

正确答案:C

第8题:

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警示昭告后人的历史文献包括()

①《权利法案》

②《南京条约》

③《九国公约》

④《慕尼黑协定》

⑤《双十协定》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参考答案:B

第9题: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当同国民党的重庆谈判签订的协议是()。

  • A、双十协定
  • B、国内和平协定
  • C、国共两党谈判协定

正确答案:A

第10题:

简述重庆谈判两党争论焦点及双十协定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重庆谈判双方争论的焦点是解放区军队和政权问题。国民党代表企图以“政令军令统一”为借口,取消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中共坚决要求在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原则下适当作出让步,但由于国民党独裁统治和一党专政的阴谋,该问题未达成协议。
在中共努力推动下,于10月10日国共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它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政治协定,发动内战,就会失去人心;同时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可主动地位,在人民面前表现了和平的诚意,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而且双十协定是以国共两党协商方式产生的一个正式文件,它的发表,表明了国民党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平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