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作者及其国籍、文体)

题目

《最后一课》(作者及其国籍、文体)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初中语文《最后一课》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他们身上又会有什么样子的光辉呢?今天我们再次一起走进《最后一课》。
(二)回顾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本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三)深入研读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1)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2)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2.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明确: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3.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4.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
神态:“脸色惨白”“呆在那里”
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
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地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5.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四)拓展延伸:
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明确: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课件展示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洲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五)小结作业
你怎样表达你对我们祖国的热爱呢?请用充满自信和赞扬的笔触,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系统讲解一下刻画人物的手法。
关于刻画人物的手法是我们接触到的写人的文章里面大量都会涉及到的。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而正面描写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举个例子是《桥》这篇文章中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而侧面描写更多的是通过其他的事物或者景物来突出另一个的,比如说《秦罗敷》里面通过其他人对罗敷外貌的印象,写出了美女的美。
2.请朗读最后三段。
读出气势和无奈。

第2题:

下列作家、国籍、作品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 A、但丁—意大利—《神曲》
  • B、拜伦—英国—《唐璜》
  • C、雨果—法国—《巴黎圣母院》
  • D、都德—德国—《最后一课》

正确答案:D

第3题:

左右半脑的思维规律:左半脑——逻辑思维——理论及其科研工作者;右半脑——创造思维——文体娱乐工作者。()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对

第4题:

《最后一课》(作者及其国籍、文体)。


正确答案:阿尔封斯都德,出生于法国西路尼姆城的一个破落丝绸家庭。《最后一课》是一篇短篇小说。

第5题:

《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作者是(),国籍是();《牧神午后》的作者是(),国籍()。《培尔•金特》的作者是(),国籍()。


正确答案:巴赫;德国;德彪西;法国;格里格;挪威

第6题: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写出作者及其国籍、作品文体)
童恩正(1935~1997),湖南宁乡人,著名科幻小说作家。1961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系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1960年开始科幻小说创作。主要科幻作品有《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古峡迷雾》、《珊瑚岛上的死光》、《雪山魔笛》、《遥远的爱》、《在时间的铅幕后面》等。作品曾多次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等。

第7题:

"双国籍国民待遇"中的双国籍是指()。

  • A、出版单位的国籍
  • B、销售单位的国籍
  • C、作者的国籍
  • D、作品的国籍

正确答案:B,D

第8题:

下述的搭配正确的是( )。

A.都德-《最后一课》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泰戈尔-《新月集》

B.歌德-《最后一课》伏尔泰-《波斯人信札》惠特曼-《新月集》

C.都德-《最后一课》伏尔泰-《波斯人信札》泰戈尔-《新月集》

D.都德-《最后一课》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惠特曼-《新月集》


正确答案:A

第9题:

与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在主题上相似的小说,《别了,语文课》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何紫

第10题:

简述“新文体”最后完成的标志。


正确答案: “新文体”最后完成,以梁启超从《时务报》到《新民丛报》时期所发表的大量散文为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