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题目

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在华势力迅速增长,中国开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特别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萌发了改革中国、变法图强的要求,他们从外人办报活动中认识到了报刊的社会功能,开始逐步效仿外报,自办报纸。
最早要求国人自办报纸的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其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1874年1月创办于香港的《循环日报》,创办人是我国近代著名报人王韬。该报掀起了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是我国最早的政论报纸。
其后,在变法维新运动中,改良派的办报活动达到了高潮,先后出版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改良派报刊,并引发了全国各地的维新报刊的出版高潮。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改良派人士移居海外,继续创办保皇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报在政治改革上,均主张“导中国当以渐”,宣扬改良,并带动了内地改良派报刊的出版。辛亥革命后,改良派报刊逐渐转向革命的对立面,与革命派报刊展开了激烈争论,成为革命的一大障碍。
上述办报活动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对近代报刊的认识,是其维新思想和改良实践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变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囿于其时代和阶级局限,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思想和实践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和空想性。

第2题:

简述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人物简介是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其新闻思想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和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办报思想,包含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部分。
(二)报刊思想
1.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议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
2)“去塞求通”: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3.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了健全舆论的主张:即必须具备“五本”,广博的知识、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出自公心、要导之以真理(维护新闻真实性);
5.创造了浸润和煽动两种报刊宣传的方法;
(三)整体评价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第3题:

于右任所办报纸中被称为“竖三民”的是以下哪三份报纸()

A. 《民国日报》

B. 《民立报》

C. 《民吁日报》

D. 《民呼日报》


正确答案:BCD

第4题:

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从1815年至1919年,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外国人数以百计。在他们当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影响比较大的,有马礼逊、米怜、郭士立、麦都思、裨治文、林乐知、美查、李提摩太和福开森。
马礼逊是英国传教士.是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外国人.1807年他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传教9由于当时清政府禁止传教活动,他不得不隐蹒身份,躲在广州美国商馆学习中文,从事翻译工作。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又根据《康熙字典》编纂了《英华字典》。1815年,他在助手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26年以后,他在广州主编过英文《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1934年,他被英国政府任命为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的秘书,不久病逝干广州。他在《中国丛报》上发表的《京报分析》一文,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的文章。
米怜作为马礼逊的助手,1813年偕新婚的妻子来到广州。1815年他遵照马礼逊的意图,赴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和印刷所,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提出的写作三原则:一文章要短,二要通俗易懂,三要流畅生动,为以后传教士所办报刊所奉行。
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1827年受荷兰传教会派遣到远东传教,先后在爪哇(今属印尼)、暹罗(泰国)活动。1831年来中国,曾三次乘船走遍中国南部沿海各省。1833年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4年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广州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计划出版大量书刊,用“智力的炮弹”征服中国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充当英国侵略军的向导和翻译,并出任英国占领后的舟山、宁波等地的民政长官,参与《南京条约》的谈判活动。香港割让给英国后,他担任港督的秘书。1851年死于香港。著有《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中国史略》、《道光皇帝》和《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等书。
麦都思是英国传教士,1817年航海东来,先在马六甲协助米怜从事英华书院的教学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编辑活动。1823年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34年第一次来华,曾乘船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活动。1843年第二次来华,在上海创办墨海书局。1853年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1858年回国,上岸后病逝。著有《中国的现状和展望》一书,编有中、朝、日、英字汇和闽音字汇。
裨治文是美国传教士,1830年来广州,成为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1832年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中国丛报》,向西方广泛提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并与郭士立等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鸦片战争后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译员,参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卜海,1867年任《上海新报》主笔,1868年办《中国教会新报》,以后长期担任改名后的《万国公报》主编。1891年创办《中西教会报》,被称为外国传教士最能干的编辑。除办报外,他还在上海创立中西书院,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并编辑学校教科书。他在中国活动47年,曾获清廷“钦加四品衔”。1907年死于上海,被美国政府誉为“播种中国的人”。他一生著作繁多,最著名的是记录和评论中日甲午战争的《中东战纪本末》。
美查是英国商人,与其兄一同来华做茶叶生意。1872年因生意亏本与另外3个英国商人合资创办《申报》于上海,亲自主持报务,对报纸业务作了多方面的改革。1876年创办点石斋石印局和申昌书局。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铅印《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1889年回国,1908年病逝。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华,在山东、山西、北京、天津传教。1890年由李鸿章推荐任天津《时报》主笔,每日发表论说一篇,评论时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务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改革主张,各报广为转载,后辑为《时事新论》一书出版。1890年另创《直报》于天津。1891年去上海,任广学会总千事,不断在《万国公报》上鼓吹变法,并一度代理该报主编。戊戌变法期闯受聘为光绪皇帝顾问(未就职)。以后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执政。1916年回国,3年后病死。他在华活动45年,自称是“中国之老友”“无异于华人”。他一生编著过70部书,其中著名的除《时事新论》外,还有《新政策》、《七国新学备要》、《留华四十五年纪》等。
福开森是美国传教士,1888年来华,先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后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总监、淞沪铁路局会办等职。1899年从美商丹福士手中购得《新闻报》,苦心经营30年,使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的报纸。他与中国统治集团关系甚密,曾获清廷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又曾任北洋政府顾问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1942年返美,1945年病死。他曾盗走我国大量文物,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中国艺术巡礼》等书以上这些外籍报人及其所办的报纸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都是“中国通”。不但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风土人情十分熟悉,而且精通汉语,有的还会讲粤、闽、沪方言,有的能用文言文写出漂亮的文章,有的能够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第二,他们都直接或闻接地参与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第三,他们所办的报刊都尽量迎合中国读者口味,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使报刊中国化。正因为这样,他们办的报刊才得以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5题:

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正确答案: (1)不党:无成见,无背景。不参与党派纷争。
(2)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为金钱所左右。
(3)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为公众喉舌。
(4)不盲:不随声附和,不隐瞒事实。

第6题:

简述遵守办报宗旨,严格出版纪律。


正确答案: 严禁买卖报号和未经登记非法出版报纸;报纸的全国统一刊号、出版日期应固定刊登在报头下方;报纸的专版、专刊名称或文章标题不得占据报头位置、取代报头,也不得大于报头。须标出的内容:国内统一刊号;出版日期;期号;发行方式;报社地址、电话、电报挂号和邮政编码;定价;印刷厂名称;广告经营许可证。

第7题:

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1)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外报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第8题:

简述王韬的办报思想。
思想:
1、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4、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并主编《循环日报》,这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是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于1959年停刊,是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他的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第9题:

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神州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这是于佑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而用干支和公元。办了80天,报馆被焚。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驱逐出租界,该报只办了92天。1909年10月3日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吁”字在沉痛中尤含幽默意味。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该报又发表文章赞扬安的英勇行为,说伊藤之死罪有应得。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于11月19日查封《民吁日报》。《民吁日报》被查封近一年,于右任又于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
该报的出版,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中华民国监时政府成立后,它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种消息,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故被人们称为“竖三民”。(2001竖三民)

第10题:

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经过。


正确答案: I、章太炎:名炳麟,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期间,参加强学会,先后担任过《时务报》、《经世报》等多家报刊的撰述和主笔。1900年,他剪辫以示与清朝的决裂,在《中国日报》、《国民报》上发表反满文章,反对康、梁的保皇主张。1902年,从日本回国之后任教爱国学社,为《苏报》撰稿,为《革命军》作序,在轰动海内外的“苏报案”中北部。成了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1906年刑满出狱,被同盟会派专人接至东京,任《民报》主编,在《民报》主编中主持工作时间最长,着重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是《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有很好的古典文学素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充沛的反满激情。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证今,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但他“文必古法”,好用朴拙的句式和古字、奇字、僻字,所著文章常难于通晓,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读者范围。文章内容也有不少消极的东西。
II、郑贯公: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曾收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与同学组织开智社,出版《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旋经孙中山介绍,进入《中国日报》任记者,其文常常阐发新颖思想,受到读者欢迎,名声渐起。又因与陈少白不和,于1903年脱离《中国日报》。从此到1906年去世之前,先后在香港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纸。《有所谓》在郑贯公主持下,大力宣传反美拒约,庄谐并重,雅俗共赏,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当时港粤报纸当中读者最广泛,发行数量最高的一家。他以报纸为“笔枪”,对列强和清政府大加挞伐,所写文章深刻犀利,深得爱国人士的普遍尊重,26岁突然去世,港粤各界2000多人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III、于右任于右任早年中过举人,1906年赴日考察新闻业,期间拜谒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1907年回到上海,开始其板报生涯。1907年4月,他的第一份报纸——《神州日报》诞生,该报意在激发民族意识,再造神州这就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报纸。该报只办了八十天报馆就被焚毁了,后有他人接办,又被袁世凯收买。1909-1910年间,于右任相继在上海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个均以“民”字开头的的报纸,三个报纸一脉相承,民国后被称为“竖三民”。《民呼日报》创刊于1909年5月,取意人民的呼声,为民请命,于右任自任社长。版面分为言论、记事和丛录三大部分,主要内容是宣传同盟会纲领、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并揭露腐败官僚的罪行,该报只办了92天即被查封。《民吁日报》在1909年10月办起来,该报创刊不久连续发表报道,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而进一步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这引起日本政府的不满,传统清政府和上海租界查封该报,这张报纸存货48天。1910年10月,《民立报》诞生,该报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因此资金比较充足。主要宣传内容仍然是三民主义,创刊之初言论较为温和,但随着革命形式的发展言辞日益激烈。另外,该报还更加重视国际新闻和驻外采访,漫画和图片也极有特色。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廷封锁消息,而《民立报》及时进行报道并发表评论,还刊发了孙中山给军政府的电报。袁世凯的独裁者及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该报于1913年9月自动停刊,于右任也网名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