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癸丑报灾”?

题目

什么是“癸丑报灾”?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记,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壬子---癸丑学制》先进性的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学成缩短了3年,从而增加了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
第二,废除了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州学堂。
第三,废止了按学校等及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规定。
第四,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除大学外,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都可设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校。
第五,取消了当时占课时最多的读经讲经课。第六,打破了清末只允许私人办中等以下学校的律令,规定除高等师范学校一种外,以律允许私人开办等。


第2题:

什么是渍灾?


正确答案: 由于地下水位持续过高或因土壤土质粘重,使土壤根系活动层含水量过大,造成作物根系活动层中的水、肥、气、热失调,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的一种灾害。

第3题:

1913年,袁世凯利用限制新闻自由的法令《报纸条例》、《出版法》,整肃全国报界,清除异己舆论力量,史称“癸丑报灾”。()


正确答案:错

第4题:

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


正确答案: 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第5题: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癸丑报灾”发生在()。

  • A、1911年
  • B、1912年
  • C、1913年
  • D、1914年

正确答案:C

第6题:

什么是“癸丑报灾”?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记,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第7题:

为什么说防御山洪灾害必须抓好躲灾和避灾?


正确答案:山洪的特点是来势猛、流速大、成灾快,它不仅毁坏农田、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和厂矿等基础设施,还堵塞江河,阻断航运,威胁城镇和村庄的安全。
山洪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一样,既具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由于山洪成灾速度快,受灾区多数为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人口分散,交通通讯不便,预报、保护和救护难度大。此外,山洪的突发性、时空的不确定性大,影响因素多,防治难度大,工程治理投入大,短期内难以见效,在现有的情况下难以完全预防。因此,目前山洪灾害的防护多采用躲灾、避灾方法,房屋、公路和铁路应尽量远离河道、山坡和易塌方的岩边修建,暴雨发生时人也应远离这些地方。从山洪产生的地点和产生的特点分析可知,防御山洪必须抓好躲灾、避灾,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方法。

第8题:

什么是系统容灾能力?采用什么机制可以提高系统的容灾能力?请用150字以内文字简要说明。


正确答案:(1)对于关键业务系统在发生水灾、火灾、地震、爆炸等自然灾害或恐怖事件时必须保证系统不会因之而瘫痪通常称为系统的容灾能力。 (2)采用异地备份的方式来提高容灾的能力。
(1)对于关键业务系统,在发生水灾、火灾、地震、爆炸等自然灾害或恐怖事件时,必须保证系统不会因之而瘫痪,通常称为系统的容灾能力。 (2)采用异地备份的方式来提高容灾的能力。 解析:该问题考查系统容灾能力的定义,以及采用哪些机制可以提高系统的容灾能力。

第9题:

什么是“癸丑报灾”?它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记,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第10题:

何谓“癸丑报灾”?袁世凯采取哪些手段来控制和摧残新闻事业?


正确答案: 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载统治,派人刺杀了当时国民党的实际领导人宋教仁,宣布解散国会。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但很快就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的扫荡和对进步报人的迫害。近代新闻史上称这次浩劫为癸丑报灾“。著名的《中国日报》、《民产报》和复刊后的《大江报》,就是在“癸丑报灾”中被查封或被迫停刊的。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只剩下130多家,比繁荣时期的500多家减少了2/3。
“癸丑报灾”之后,袁世凯为了实现他称帝的野心,采用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强了对新闻事业的控制和摧残。
第一、颁布布新闻法律。1914年4月,袁世凯政府颁布了《报纸条例》。其中规定:禁止报纸刊载“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其他官署禁止刊登的文字,禁止军人、行政司法官吏和学生办报;对报纸的发行人、编辑人、印刷人等,亦作了一些限制性的规定。同年12月,又颁布布了《出版法》,进一步规定所有报纸和出版物在发行前必须送一份给警察机关备案。此外,袁世凯政府还颁布布了《戒严法》和《治安警察法》,授予警察机关以随意查封报纸、逮捕报人的权力。
第二、,创办御用报纸来充当自己的喉舌。在北京,先后办起了《金刚报》和《亚细亚报》;在上上海接办了《神州日报》;在广州接受了《时敏报》;在长少办了《国民新报》。在这些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坏的确《亚细亚报》。该报聘请臭名昭著的帝制分子薛大可任主编,在袁世凯称帝期间改用“洪宪”年号,刊登署名文章称“臣记者:,是袁世凯手中最反动的舆论工具。
第三、收买一些报纸、报人为已所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被袁世凯政权直接和间接间收买利用的报纸在120家以上,对于一些有影响的报人,则用赠送宣传费、著书费、发干薪和宴请等手段进行拉拢,要嫠他们按照袁世凯的腔调来撰写新闻和评论。
第四、对反袁报纸和报人进行迫害。据统计,在袁世凯统治中国的4年多时间里(从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有71家报纸被封,49家被传记过,9家被捣毁,24人被杀害,60人被捕入狱,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