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坚持斗争的情况和意义。

题目

简述《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坚持斗争的情况和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班超通西域的经过和意义。


参考答案:

经过:
班超出使西域,前后经历明、章、和三朝,共30年。
明帝时:班超率36人出使西域,取道南道,行至鄯善,杀死匈奴使者百余人,令鄯善畏服,邻国于阗、疏勒等国亦先后归附,汉室便重置西域都护府。
章帝时:匈奴联合附从国家,杀死西域都护,汉室召班超回国,但班超在南道于阗、疏勒等国的苦苦哀求西阿,决定留在西域,最后合力击败匈奴附从莎车、龟兹等,平定了南道,而班超亦成为西域都护。
和帝时:汉朝将大破匈奴,班超城市出兵,打败大月氏、焉耆等国,评定北道,令西域五十余国尽服。班超出使30年,除了打通西域南北二道,在政治上大有贡献外,还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虽然甘英因受阻而不能到达,但亦打通了中国至波斯湾的陆路交通,对交通史贡献极大。
意义:
班超以30年经营西域,除了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外,又对交通发展及促进中西方文化、物质生活交流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巩固政治。班超降服西域各国,重建西域都护,这不但恢复了中西外交,又使汉室声威大震,匈奴入侵的威胁得以消除。
第二,对外交通。班超除了重开丝绸之路外,又派甘英出使大秦,虽未抵达,但打通了中国通往西亚以及波斯湾的陆路交通。
第三,文化交流。中西交流重开后,西方的杂技、雕刻、美术、音乐传入中国,中国的灌溉术传入西方。佛教僧路往来增多,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凡此种种,皆丰富了中西方人民的精神文明。
第四,促进经济。班超出使西域后,中外贸易频繁,丝绸、铜铁器物的贸易更是西方重视的商品,而西域商人也将良马、香料、琉璃、宝石、毛皮等输入中国,丰富了中西方人民的物质生活。


第2题:

简述《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坚持斗争的情况和意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在汉口创刊。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党性原则,是《新华日报》的主要特色,也是它的基本特色:
(1)有坚强的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是《新华日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新华日报》一贯注重把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3)编好、印好报纸是《新华日报》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3题:

简述《向导》的创办情况。


正确答案:

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机关报,1922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是一本16开的政治时事评论周刊。

2)《向导》是在陈独秀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长期担任主编,瞿秋白、彭述之先后继任主编。

3)《向导》集中全力宣传阐释中共二大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统一战线政策,批驳与此对立的敌对宣传和改良主义主张。它用大量典型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分析,揭露各国帝国主义竞相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操纵军阀内战,压榨中国人民的真相;揭露各派军阀依附帝国主义,以武力统一联省自治为旗号,争权夺利,祸国殃民的黑暗统治。

第4题:

创办《新华日报》有何重大意义?《新华日报》有哪些重要经验?


正确答案: I、重大意义:《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的斗争:
①同国民党反动新闻检查进行斗争。针对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的内容进行严格检查,随意删改和扣押新闻稿件的行为,《新》采取了“开天窗”、刊登“更正”或者“启示”的办法,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检查制度。
②同国民党的封锁新闻来源进行斗争。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新闻,限制《新》的采访活动。《新》则采取通过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发展可靠通讯员或根据其他报刊内容改写等方式获得新闻
③同国民党破坏行为进行斗争,国民党想方设法破坏《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新》则招收培养了一批报童,把报纸直接送到读者手中。
II、经验总结:《新》还根据延安政风运动的精神进行了改革,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在长期的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办报经验:
①坚定了正确的办报方向
②建立了一直团结战斗的队伍
③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④开展广泛深入的统战工作
⑤坚持真实报道
⑥坚持精益求精的编印技术

第5题:

简述“党人”和太学生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经过和意义。


正确答案: 斗争形式:
一是上书苦谏。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吏向皇帝上书,指斥宦官擅权的弊端。然而官僚的上书苦谏不仅无效,而且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是清议。儒生利用“风谣”大造舆论。清议的产生,就是乡党士大夫树立自己的正当价值标准,对人物进行重新评判。
三是集会运动。太学生对宦官专权愤愤不平,先后掀起学潮。
四是弹劾镇压。一些在朝的正直官吏利用合法的权力,直接打击镇压宦官及其党羽。
禁锢与屠杀:官僚、儒生集团的斗争,给宦官以很大的威胁。因此,宦官集团寻机进行报复。桓帝延熹九年(166),宦官集团对党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迫害活动。其导火线是“张成事件”。宦官推波助澜,大造冤狱,朝野上下一片恐怖。他们动用酷刑逼供牵引同党,企图一网打尽。桓帝迫于舆论压力,释放了党人,但把李膺等人遣送还乡,“禁锢终身”。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宦官集团的残酷迫害活动,并没有吓倒正直的官僚和儒生。太学生把当时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知名人物,冠以“三君”、“八俊”等称号,这无疑是对宦官集团的不满和蔑视。三年以后,宦官又掀起了规模更大、株连更广、时间更长的对官僚、儒生的迫害活动,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把对党人的迫害活动推向了高潮。经过这场浩劫,天下儒生几乎被一网打尽。
意义: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的反宦官斗争,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政治思潮和政治运动,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博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同情。由于这场斗争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东汉王朝的正常统治秩序,因此只能是一次地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具有浓重的政治改良色彩。正因为如此,它仍然体现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这场规模空前的反宦官斗争的失败,说明东汉统治的颓势已经不可逆转。

第6题:

简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答案:
解析: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平民反对责族斗争是本章的重点,考生要注意从多方面掌握。答案仅为要点。

第7题:

《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和斗争情况如何?有何意义?
抗战开始后,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取消《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和《新闻检查条例》,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并善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新华日报》自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直到1947年2月28日在重庆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年1个月又18天。在这9年中,国民党一方面让《新华日报》公开发行,一方面又加以种种迫害。《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在重庆期间,《新华日报》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国民党当局利用所谓“战时新闻管制”,普遍实行新闻检查,规定报纸杂志原稿送审,他们以此任意删改、扣压稿件。《新华日报》则采用多种方法畅行无阻斗争。大开“天窗”、小开“天窗”…《新华日报》还经常采取给国民党“算账”的方式,过些时候就写一些社论、短评、消息和杂感,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用国民党压制言论自由的事实揭露国民党表里不一的做法。《新华日报》善于利用矛盾。有利利用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内部的派系斗争,有时把要发的稿件混在激烈的言论稿件中同时送审,让国民党的新闻检查机关自己造成“违检”事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新华日报》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甚至不惜以“违检”的办法,冒着被查封的危险去夺取胜利。1941年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华日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评论全被禁止发表。1月18日国民党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当天,《新华日报》排印两种版面,一个送检用以蒙混过关,另一个用来真正发行则刊出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和周恩来的两个题词。到了抗战快要胜利的时候,《新华日报》更不理会,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将一些稿件径直刊出,并拒绝了他们提出的“监印”报纸的无理要求,新闻检查当局束手无策。当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了新闻来源,国民党当局不准《新华日报》的记者到重庆以外的地方去采访,即使在重庆,采访活动也受到了蛮横的阻挠,对《新华日报》的投稿人也进行迫害,妄图从新闻来源上卡死《新华日报》。为了家在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新华日报》首先依靠中共驻重庆代表团,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以及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材料。其次,依靠地下党组织在读者中特色可靠的通讯员以及知名人士为报纸写稿。第三,利用国民党、敌占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报刊材料重新编写新闻稿件。第四,做好新闻界统一战线工作,努力从其他同情和支持自己的报社那里获得一些新闻线索和材料。《新华日报》为了开拓销路,除派自己的工作人员上街发行外,还专门组织了自己的发行队伍,报社招收培养了一批穷苦劳动人民出身的报童、报丁,在党的教育下,他们懂得了《新华日报》的性质和作用,懂得了国民党为什么迫害《新华日报》,因此他们克服艰难困苦,冒着挨打被捕的危险,始终坚守发行岗位。在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版不久,周恩来领导了《新华日报》的改进工作,诚恳欢迎党外人士批评,欢迎他们揭露报社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为此,报上还增设了《团结》专页。
《新华副刊》更是整风改革的硕果,曾单独预订发行。《新华日报》的许多做法和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
(二)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三)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
(四)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第8题:

简述国立音乐院的创办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927年,北洋政府—厂令停办北京各高等学校所设音乐系科,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及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均先后宣告解散。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并未因此动摇其为中国教育家业创建的信心,他南下上海,在蔡元培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29年七月。国立音乐院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音专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它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既吸收了欧美音乐学院的优长,又结合中国实际,设有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专业,是后来者继承、创新的基础。它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家队伍,他们所从事的音乐创作和校内外演出活动,不仅显示出学校教学的巨大成果,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当他们陆续毕业走向社会后,大都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建设发展中的主要梁柱。


第9题:

简述《火星报》创办的背景、经过及历史功绩?


正确答案: 《火星报》创办的背景和经过: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俄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由于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没有把党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澄清思想,建立一个能领导革命运动的党就成了当务之急。为了建立这样的政党,列宁认为首先要从办报入手。
1900年秋天,列宁到国外和“劳动解放社”的普列汉诺夫等人商讨了办报的有关事宜,亲自拟订了出版计划,1900年12月24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发刊,不久迁往慕尼黑、伦敦等地出版。列宁是《火星报》实际上的主编和领导者。
《火星报》的历史功绩:《火星报》在列宁主持的3年间,为俄国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通过对经济派的斗争,使多数地方工人组织摆脱了机会主义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建党准备了思想基础。其次,通过代办员网的广泛努力,把分散的地方组织联结起来,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三,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宣传,为建党准备了正确的纲领。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完成了初步统一党内思想、联合各地分散的组织、筹备召开党代会的艰巨任务。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火星报》提出的党纲,大会还将该报定为中央机关报。

第10题:

简述《新青年》创办经过,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的作用。


正确答案: I、《新青年》创办经过:袁世凯复辟帝制,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中国社会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现实的教训引起了当年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考,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先进人物在思想上倒退了,竭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还有人宣扬迷信,祖在民众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局面激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的强烈愤恨,使他们深深感到虽然有了宪法、国会,但是必须重新寻求一条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和方案。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广泛的“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他们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于是,这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不再热衷于政党政治活动,转向展开唤起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功勋卓著的《新青年》杂志,就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新》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1922年终刊,由陈独秀创办并且担任主编,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开始,该名为《新青年》。《新》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为反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中心,从提倡民主、提倡科学、主张文学革命三个方面促进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舆论基础。第二个阶段,社址搬到北京,它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为其后期作为中共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做好了准备。第三个阶段,《新》复归上海,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和党成立之后的理论刊物,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共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II、陈独秀:陈独秀为《新》的创办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制定了《新》的宗旨和不同点办报方针,提出进行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组织编者和作者队伍,还是《新》的主要编撰人员。
III、胡适:胡适是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的主力之一。他首先在《新青年》尝试用白话文写诗。他的《尝试集》被称为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因此它也有白话圣人之称。
IV、李大钊: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猛将,他反对颂古非今何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反对尊孔复辟,同时注意揭露北洋军阀政府的封建行径,但是他注意把孔子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同历代封建王朝利用孔子为偶像来巩固其统治这两者加以区别。李大钊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V、鲁迅:鲁迅在五四时期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和《新青年》相关的。他的小说,杂文和论文都是反封建主义的利器,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里程碑。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新》。他的文章鞭笞封建主义,痛斥尊孔复辟势力,鼓舞青年投身反封建斗争之中。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等白话文学作品,树立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使文学创作与反封建主义斗争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