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中的因子设计

题目

试验中的因子设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若需要从多个可能的影响因子中筛选少数关键因子,可选的工具有:()

A.相关分析

B.回归分析

C.控制图

D.部分因子试验设计


参考答案:BD

第2题:

试验设计中,要考虑A、B、C、D、E共5个因子,及二阶交互作用AB及BC。试验次数最少的设计是()

  • A、全因子试验(32次)
  • B、25-1次试验
  • C、25-2次试验
  • D、25-3次试验

正确答案:B

第3题:

部分因子试验设计中,效应的混杂是不可避免的,要提高试验设计的分辨度,通常需要增加试验次数。以下哪些方法虽然增加了试验次数,但也不能提高分辨度?()

A.角点仿行

B.增加中心点试验

C.因子折叠设计

D.四分之一部分因子试验改为二分之一部分因子试验


答案:ABC

第4题:

某六西格玛项目团队面临一个试验设计问题:影响因素初步估计在10个以上,需要筛选关键的影响因素,可采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有()

  • A、部分因子试验设计
  • B、全因子试验设计
  • C、响应曲面模型X影响Y的程度,自变量较少
  • D、Plackett-Bruman设计

正确答案:A,D

第5题:

下列试验设计实施步骤中正确的是()

  • A、部分因子试验->全因子试验->响应曲面试验
  • B、响应曲面试验->部分因子试验->全因子试验
  • C、全因子试验->部分因子试验->响应曲面试验
  • D、部分因子试验->响应曲面试验->全因子试验

正确答案:A

第6题:

部分因子试验设计可以大大减少试验次数,适用于因子个数较多,只需要分析因子的主效应和二阶交互效应的试验设计。为使部分因子试验设计的混杂情况比较理想,我们可以采用默认生成元或制定生成元。关于二者的区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默认生成元采取的是删节试验法,从全因子试验中选择部分试验,达到最好的混杂效果

B.默认生成元采取的是增补因子法,先安排基本因子,然后再把剩余的因子增补进去

C.指定生成元采取的是删节试验法,从全因子试验中选择部分试验,达到最好的混杂效果

D.指定生成元采取的是增补因子法,先安排基本因子,然后再把剩余的因子增补进去


参考答案:AD

第7题:

为了获取关于提高特种钢的弹性值的有关信息,安排了一个3因子的全因子试验设计,进行了23+4共12次试验。在分析问题时发现,模型拟合并不好,主要是各因子的弯曲效应显著。经领导批准后,可以安排响应曲面设计。由于经费很紧张,希望尽量利用这12次试验结果数据,但有两个因子在因子试验时已处于试验范围的边界上。问:这时候应采取下列哪种设计?()

  • A、CCC设计(中心复合序贯设计)
  • B、CCI设计(中心复合有界设计)
  • C、CCF设计(中心复合表面设计)
  • D、BB设计(Box-Behnken设计)

正确答案:C

第8题:

某六西格玛项目团队面临一个试验设计问题:影响因素初步估计在10个以上,需要筛选关键的影响因素,可采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有:()

A.部分因子试验设计

B.全因子试验设计

C.响应曲面模型

D.Plackett-Bruman设计


参考答案:AD

第9题:

3因子的全因子试验设计共进行11次试验,是这样安排的:因子A为温度,低水平是80度,高水平是90度,因子B为压力,低水平是700公斤,高水平是800公斤;因子C为时间,低水平是20分钟,高水平是26分钟。获得试验数据后,在分析中发现ANOVA表中模型的总效应是显著的,但是明显地有弯曲(Curvature)。为此准备进行响应曲面设计。但压力不可能超过800公斤,可是原来的试验结果还希望继续使用。这时应采用下列哪种响应曲面设计?()

  • A、CCC设计(中心复合序贯设计)
  • B、CCI设计(中心复合有界设计)
  • C、CCF设计(中心复合表面设计)
  • D、BB设计(Box-Behnken设计)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关于响应曲面设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响应曲面设计是在部分因子试验设计或全因子试验设计分析中发现有弯曲现象后再增补一些试验点分析的设计
  • B、序贯试验是指先后使用两个阶段完成试验全部试验的策略
  • C、中心复合设计CCD必须是序贯试验
  • D、响应曲面设计的拟合模型中包含二次项

正确答案:A,B,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