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陆法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1题:
试论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的布局及其特点。
汉长安城: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郊3公里的渭河南岸,今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乡。汉长安城平面略呈方形,方向基本作正南北向,东墙平直,其他三墙都有曲折。城墙外环绕护城河。城墙每面3门,共12个城门。由东墙北端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东城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城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城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城横门、厨城门、洛城门。各城门均为3个门道,各门道宽6~8米,相当于4个车轨。城门均为木构建筑,未用砖,在阙口两侧排列石础,架设木栿、立柱,上面修筑门楼。四座城门与宫城宫门相对,其余八座城门各与城内一条大街相连。城门皆有设防。长安城内宫殿区占三分之二。主要有长乐宫,位于城东南部,称东宫;未央宫,位于长安城西南隅,平面方形;桂宫,在未央宫之北,平面长方形;北宫;明光宫以及城外的建章宫。另有武库位于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属于未央宫的附属建筑。《三辅黄图》中记载“长安城中八街九陌”,已探明的八条大街各成一直线,;另有东西九市,其中“四市”即长安城内东、西、南、北四市,其余五市多设于城外。市内及周边有分布密集的手工业作坊遗迹。由于长安城内宫殿建筑已占据三分之二,因此一般平民百姓可能大多居住城外,另在汉长安城一直东南的龙首原清理出汉墓近500座,当为当时一般居民主要的墓葬区。在长安城南郊和东郊公发掘出十多处规模庞大的礼制建筑,其中最重要的属南郊的明堂辟雍遗址、官社官稷和王莽宗庙遗址。
唐长安城:长安城的基本形制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里坊、市构成。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宫城、皇城以外三面为纵横大街划分出的里坊区,其间布列110坊、工商业区东西两市以及众多塔寺庙宇、曲江池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整体设计是以宫城、皇城正南门、朱雀大街以及郭城嫩们所在之南北线为中轴,严格按照左右对称的原则规划全城街道和坊市,结构谨严,区划整齐。7世纪以后,相继于宫城的东北、东南兴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但城的布局并没有因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随着大明宫的修建、兴庆宫的改建,均衡对称的理想空间模型逐渐被打破,代之以适应功能需求的非均衡对称形态。隋唐长安城的建制对当时和后世的中外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题:
试论公平竞赛办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公平竞赛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两个基本概念、一项审核程序、三大职能分设结构、五条基本原则。(1)两个基本概念是指效益标准和效益指标。效益标准实质上就是把现行工作中的考核办法及其内容加以规范化的处理,使之趋于严谨。比如:在进行政府采购时,它就是所要采购的种种物品,类似地,在进行工程招标时,它就是招标的内容,等等。在已然确定的效益标准上定出数量界限,称为效益指标。比如政府采购,提出要“一辆汽车+两部空调”这是效益标准,而关于汽车、空调的综合报价“50万元”,则是效益指标。效益标准定性,效益指标定量,两者合在一起定性定量
(2)一项审核程序:信任推定法。是指用来对所提效益指标加以取舍的一种推断原则。其内容的核心在于:凡不能对所提效益指标加以否定的,就予以肯定或信任。信任推定用于针对企业提出的效益指标所做出的竞标,挤干竞标中的“水分”,做到既不承认一个“牛皮”指标,也不埋没一个有创造性的指标,对效益指标加以评定,进行客观审核的一项工作程序。
(3)三大职能分设结构:一是调节职能,提出效益标准。二是执行职能,根据效益标准确定效益指标。三是监督职能,对前两者所提出的效益标准和效益指标进行监督。三者互不兼职,既能目标一致地协调工作,又能互相分立制约。
(4)五项基本原则,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二是费资料的按劳分配原则;三是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原则;四是劳动任职的能者优先原则;五是组织规模的分级调控原则。
(5)特点:第一,公平竞赛办法符合公理化的要求,是一个完备的整体,每一项内容不仅有明确的涵义,且多一条不必要,少一条不完备,相互之间无矛盾。第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包括在前提上具有“三不依赖”的长处,一不依赖参与者的大公无私,二不依赖合理的价格体系,三不依赖外部给定的数据资料。第三:逻辑简单而且便于复制,只要一个企业在试行中见效,可能很快被模仿和推广。
第3题:
第4题:
试论大陆法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5题:
第6题:
试论唐代铜镜的形制特点及其演变。
唐代铜镜在造型、纹样、品种及铭文方面都突破了汉魏六朝规格化的程式,呈现出焕然一新、生动活泼、雍容华丽的艺术风格。较为突出的是,铜镜的图纹此时与其他物品的图纹一样,都开始大量采用生活气息浓厚的花草、鸟兽题材。这种把自然界中的美丽花鸟作为主要欣赏对象的倾向,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思想意识的开放,这与汉魏六朝时期人们在对天、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基础上形成的,以现实和想象中的动物为纹饰主体的手法截然不同。唐代铜镜纹样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隋至唐初,图案多以四神、十二生肖、瑞兽、海兽、葡萄等为主。第二阶段是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鸟兽、葡萄纹样逐渐稀少,鹤衔瑞草等花鸟、花卉、盘龙、人物故事图案大为流行。如装饰精美的双鸾衔长绶、宝相花、缠枝花、狩猎、打马球等。第三阶段是唐德宗以后,铜镜制作开始衰退,流行的八卦镜、万字镜、素镜等,完全失去了盛唐铜镜的富丽堂皇、绚烂多彩的风格。从铜镜装饰发展的这一侧面,可以看出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变化。
第7题:
第8题:
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
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
一、编年体
编年体例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但当时史官缺乏时间意识。孔子编次春秋,首次严格将史事发生的时间按年月日排列开来,开创了以注意时间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为特色的编年体史书编纂体例。《春秋》《左传》《竹书纪年》
二、国别体
从“语”和“策”字来看,都是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的史书,采用以国别为纲的编辑体例编辑成书,是为其记载各国诸侯言行的著述内容所规定的。
三、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读史者先秦各诸侯国的编年史时,一时难以从多国编年史中观览始末,因此楚大夫铎椒就将分书于《春秋》中的有关史事的记载分类采录出来,使其首尾完整,得见成败,便观始末。运用抄书改编的方法,按新的利用或阅读要求对史料进行重新组合排列。
四、语录体
是一种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采用摘字名篇的标题方式而无严格的篇章结构的图书编辑体例。
五、法规性书籍
李悝《法经》内容全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
第9题:
试论太平天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第10题:
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特点及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