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减租

题目

二五减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减租思想。


参考答案: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因此,限制地租也就意味着对土地所有权的限制,没收地租就意味着对土地私有权的否定。1840年以前,中国尚未有过没收地租的思想;但限租或减租的思想,却一再有人提出。唐代的陆贽认为均田制废坏后租调为地主所吞,国家及农民两方均受损害,提出了从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率两个方面进行限制的主张:“凡所占田,约为条限;裁减租价,以利贫人”(《陆宣公翰苑集·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清初的顾炎武,根据当时苏南农村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特别强调了减轻地租对均贫富的意义。这一思想在近代被国民党发展为“二五减租”,并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共根据地普遍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
清初著名的颜(元)、李(塨)学派揭露了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的严重情况,主张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逐渐由地主所有转变为耕者所有。凡地主出租的土地,准其收租三十年;三十年后,则产权转为耕种土地的农民所有。
他们认为:实现这种产权改革,耕者能有自己土地,会大大提高生产积极性。这可以说是后来洪秀全、孙中山“耕者有其田”思想的先声。


第2题:

简述国民党的“二五减租”。


参考答案:

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本来就缺乏实施的措施。在他之后,国民党虽然抽象地继承了孙中山平均地权的纲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抛开了其给农民以土地的内容,而仅把它化为减租的主张。在一些地区实施“二五减租”。
二五减租即减轻佃农田租25%,并规定正租之外不得有额外索求、农民正产品以外的副产品概不纳租以及地主不得随意撒佃等。对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积极作用的。它导致了自耕农的逐年增加,农村小学儿童激进,工商业以农民购买力增加而繁盛。这实际上是使中国的农业走上普鲁士的道路。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坚持推行这种改革的国家政权;农村中的封建势力对这种改革的阻力不是过分强大;有较发达的工商业能吸收农村改革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先决条件,在近代中国又都不具备。大地主本身就是国民党政权主要社会基础的一部分,他们的态度,对国民政府政策的制订和推行,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农村中封建统治势力根深蒂固,对减租以及限制封建特权的改革具有强大的、难以克服的阻力。此外,中国农村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对过少,工商业又不发达,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农村过剩劳动力的竞争,就会迫使农民宁愿接受较高的地租,从而使政府关于减租的规定成为具文。


第3题:

下列关于"二五减租”说法正确的是()。

A.地租提按原租额减去25%

B.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C.争取到地主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D.实行没收地主土地政策


参考答案:A, B, C

第4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三五”时期钢产量于“二五”时期相比,增幅不超过20%。
B 钢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是在“二五”时期。
C 钢产量比上一时期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二五”时期。
D 六个五年计划共完成钢产量70000万吨。


答案:D
解析:

第5题: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減租,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0%。下表系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曰根据地调查的数据。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当地土地流向及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解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农村直接的剥削者,地主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率明显降低; 直接的被剥削者,广大贫雇农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量有所增加;中农的户数和土地占有量明显增加。上述土地流向及各阶级、各阶层户数的增减,表明封建势力在削弱,农民的经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

第6题:

简述陶煦的减租思想。


参考答案:

明清两代,江苏东南苏州、松江等八府,田赋特重,地租也特别高。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冯桂芬代表这一地区的士绅,通过李鸿章向清廷请求减赋,获得允准。但田赋减而地租未减,这使太平天国失败后处境极端恶劣的农民更难忍受,也引起了当地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于是有陶煦等人出面呼吁减租。
陶煦在《租核》一书中把农业称作发展经济、改变中国落后状况的“本”,而把减租看作“培本”的措施。他指出,若不减租,这部分余财入于地主之手,多半被用作窖藏或用以放高利贷、兼并土地,未必用于购买更多商品;即使变成购买力,也是购买各种奢侈品或用于鸦片、嫖、赌,而不见得能扩大一般工商业的市场。若减租,则农有余财,则日用服物之所资,人人趋于市集,而市集之于工贾利也;市集有余财,则输转于都会,而都会之工贾利也。他这里所说的工贾,已不是或不止是旧式的工商业。他还评论了当时人们关于开矿、修铁路、通火车等主张,并均加以肯定。
这充分表明:陶煦已从扩大国内市场的角度,把减租同发展问题联系了起来。


第7题: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減租,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0%。下表系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曰根据地调查的数据。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简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


答案:
解析: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进行抗日民族战争;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进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第8题:

1926年,国民党在广州通过了《本党最近纲政决议案》,进行"二五减租”,即减少农民田租()%。

A.28

B.30

C.40

D.25


参考答案:D

第9题: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減租,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0%。下表系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曰根据地调查的数据。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结合此表说明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


答案:
解析:
上表说明,封建势力虽然有所削弱,但封建的剥削关系仍然存在,少数地主仍然占有较多的土地;广大农民,特别是贫雇农,占有的土地仍然较少,他们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减租减息政策是一项适用于抗日战争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政策。要消灭 封建剥削制度,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 【命题依据】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在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只占农村人口8%的地主富农,却占有全部土地的70%?80%。要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进行土 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到1931年前后,形成了党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H民族矛盾的激化,党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战线,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这是正确处理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根据届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1946年5月4 日发出指示,及时地将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较彻底比较完善的土地纲领。 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完整的概括,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在这条总路线的推动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
【解题思路】
(1)本题考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中关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的理解和应用。
(2)通过两个减租减息的材料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3)回答本题采用说理分析法,首先第一问根据所给表格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土地流向及各阶级、各阶层户数的增减,表明封建势力在削弱,农民的经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阶级 关系趋向缓和。其次,根据所学理论回答减租减息政策的重要意义,最后说明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

第10题:

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中,规定“二五减租”原则的土地立法文件是(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
D.《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C
解析:
【精解】抗日民主政权土地立法的重点是减租减息、保障佃权和低利借贷。其中,减租减息的具体措施就是实行“二五减租”,这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的规定实行的减租措施,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