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同一诽谤信息被转发次数超过500次的属于()的“情节严重”情形。A、侮辱罪B、诽谤罪C、侵犯著作犯罪D、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

题目

在网络上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同一诽谤信息被转发次数超过500次的属于()的“情节严重”情形。

  • A、侮辱罪
  • B、诽谤罪
  • C、侵犯著作犯罪
  • D、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社交网络上,为捏造事实而编造的虚假信息被转发500次以上最可能构成()。

A.侮辱罪

B.诽谤罪

C.寻衅滋事罪

D.诈骗罪


参考答案:B

第2题:

关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3年)

A.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触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未触犯侮辱罪
B.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
C.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诬告陷害罪,未触犯诽谤罪
D.侮辱罪、诽谤罪属于亲告罪,未经当事人告诉,一律不得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侮辱罪、诽谤罪、诬告陷害罪。 A项,在车站这样的公共场合扒光妇女衣服的,成立强制猥亵妇女罪(注意:《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第237条进行了修订,扩大了强制猥亵的对象范围,即将“妇女”改为“他人”,同时罪名变更为强制猥亵、侮辱罪);在侵犯女子性羞耻心的同时侵犯女子名誉权,也满足侮辱罪的构成,两罪想象竞合从一重罪论处。故A项错误。 B项,对他人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无实质内涵的谩骂,并没有捏造事实的行为,侵犯他人名誉权的,只成立侮辱罪。故B项正确。 C项,捏造他人强奸事实向公安机关告发,意图侵犯他人人身自由的,成立《刑法》第243条的诬告陷害罪。但是向媒体公布此种捏造事实的,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满足诽谤罪的构成。故C项错误。 D项,《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成立侮辱罪或者诽谤罪。 第2款规定,侮辱罪、诽谤罪属于亲告罪,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故D项错误。

第3题:

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犯罪行为适用我国《刑法》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规定。()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构成“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情形。

  • A、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浏览次数达到3000次
  • B、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300次
  • C、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十分痛苦的
  • D、2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正确答案:D

第5题:

盗窃他人的QQ账号和密码可能构成()。

  • A、侮辱罪
  • B、侵犯通信自由罪
  • C、侵犯著作犯罪
  • D、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

正确答案:B

第6题:

在网络上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同一诽谤信息被转发超过500次的属于情节严重的行为。()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关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触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未触犯侮辱罪
B: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
C: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诬告陷害罪,未触犯诽谤罪
D:侮辱罪、诽谤罪属于亲告罪,未经当事人告诉,一律不得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答案:B
解析:
【考点】侮辱罪;诽谤罪【详解】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A中,在公共场所通过暴力手段扒光妇女衣服,已经贬低了妇女的人格,破坏了其名誉,已经触犯了侮辱罪。因此,A是错误的。B中在街上殴打妇女系使用暴力方法,辱骂其为“狐狸精”系公然贬低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因此构成侮辱罪,所以B是正确的。C中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因此构成诽谤罪,所以C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侮辱罪和诽谤罪都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因此,D的说法过于绝对,没有考虑例外情形,是错误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第8题:

()行为属于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情节严重”。

A.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的

B.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

C.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D.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刑事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参考答案:ABC

第9题:

通过在公共网站上发信息,凭空编造并借助互联网广泛地扩散传播与真实情况不符的虚伪事实,以达到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目的属于()。

  • A、侮辱罪
  • B、诽谤罪
  • C、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 D、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犯罪行为适用我国()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规定。

  • A、《宪法》
  • B、《刑法》
  • C、《网络安全法》
  • D、《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