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肺癌病人坚持拒绝输液治疗,但出现口干时可给予()

题目

临终肺癌病人坚持拒绝输液治疗,但出现口干时可给予()

  • A、坚持“维持性”静脉输液治疗,即使可能出现水潴留
  • B、口服液体及口腔护理为主,让病人更舒适
  • C、坚持“维持性”静脉输液治疗,临终病人输液治疗可有效延长生存时间
  • D、坚持“维持性”静脉输液治疗,临终病人不会发生水潴留
  • E、坚持“维持性”静脉输液治疗,这更符合对临终病人的医学伦理道德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医务人员对待临终病人的提法中,错误的是( )

A.以最真挚、亲切、慈爱的态度对待临终病人

B.宽容大度,满足临终病人的所有要求

C.尊重和维护临终病人的利益和权利

D.关心和体贴临终病人的家属

E.要像对待其他可治愈的病人一样,平等对侍临终病人


正确答案:B
医务人员对待临终病人应该做到:1.认识和理解临终病人。2.尊重临终病人的权利。3.满足临终病人的意愿。4.重视临终病人的生命品质。5.维护临终病人的生命尊严。6.同情和关心临终病人的家属。答案B错误,故答案选B

第2题:

关于临终关怀,正确的是( )

A.仍以延长病人生命的积极治疗为主

B.临终关怀是24 h的全程服务

C.临终关怀注重的是对临终病人的照护

D.临终病人死亡,临终关怀即可结束

E.临终病人已脱离社会,因此他们没有社会需求


正确答案:B
临终关怀是24h的全程服务,以照料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临终生活质量,共同面对死亡。正确答案选B,其他选项错误。

第3题:

患者王某,男,77岁,农民。因肺癌入院治疗。入院后进一步检查返现已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于是医生只有采取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提供减轻疼痛的措施。医生告诉病人和家属借此可以延长几个月的生命。但病人拒绝继续治疗,因为这样会花掉老两口所有的继续。患者想让妻子用这笔钱作为养老费。而妻子则恳请医生坚持为老伴治疗。在该案例中,医生的何种选择在道德上是最佳的?

A.尊重病人拒绝治疗的权利,不再治疗但应建议进行支持疗法

B.尊重病人家属的决定权,实施放疗和化疗

C.为减轻病人的痛苦,医院应进行支持疗法

D.为病人建立家庭病床,实施减轻痛苦的必要治疗

E.病人符合临终关怀特征,医院将其转交临终关怀医院


正确答案:D

第4题:

男童,6岁。因发热、咽喉肿痛伴喷嚏、流涕、轻度头晕半天到村卫生室就诊。查体:T 38.7℃,乡村医生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病毒口服液、布洛芬口服,并嘱物理降温,但家属执意要求静脉输液。此时,该医生符合伦理要求的做法是()

A.满足家属要求,改为静脉输液

B.拒绝家属要求,让其找别的医生诊治

C.在患儿口服药物的同时给予静脉输液

D.坚持原治疗方案并向家属耐心解释不建议其静脉输液的理由

E.开具静脉输液药物并请其家属自行寻找其他医生进行静脉输液


参考答案:D

第5题:

输液时病人出现发热反应,体温40℃,正确处理方法是( )。

A.继续输液,给予物理降温

B.继续输液,给予药物降温

C.减慢滴速,给予物理降温

D.减慢滴速,给予药物降温

E.停止输液,给予药物降温


正确答案:C
解析: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

第6题:

有关临终关怀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以延长病人生命为主的积极治疗

B、是对临终病人24小时全程照护与服务

C、仅对临终病人最基本的生活照护

D、临终病人死亡,临终关怀即可结束

E、临终病人已经脱离社会,因此,他们无社会需求


参考答案:B

第7题:

低渗性脱水症病人可给予等渗盐水纠正,重症病人可给予高渗盐水治疗。()


本题答案:对

第8题:

临终病人四肢冰冷,给予热水袋加温,但水温不宜超过

A.40℃

B.50℃

C.60℃

D.70℃

E.80℃


正确答案:B
病人四肢冰冷不适时,应加强保暖,必要时给予热水袋,但水温不宜超过50℃。

第9题:

对临终关怀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延长病人生命的治疗为主

B、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

C、满足心理需要

D、给予全面关心与照护

E、尊重病人选择死亡的权利


参考答案:BCDE

第10题:

下列关于临终关怀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为临终病人,特别是晚期肿瘤等身心遭受折磨的病人

B.临终关怀不以治疗疾病为主,而是以支持疗法、控制症状、姑息治疗与全面照护为主

C.临终关怀的根本目的是延长病人的生命时间

D.临终关怀既为病人提供服务,又为家属提供服务

E.应加强对临终病人的心理治疗与护理,使其心理获得平衡,从而正视现实、面对死亡


正确答案:C
临终关怀注重病人的尊严与价值,它不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为目的,而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用各种切实有效的办法使病人正视现实,摆脱恐惧,认识生命和价值及其弥留之际生存的社会意义,使临终病人保持人的尊严。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