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叙述正确的是()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与铜代谢障碍有关C、血中无铜蓝蛋白D、角膜K-F环E、肝硬化

题目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B、与铜代谢障碍有关
  • C、血中无铜蓝蛋白
  • D、角膜K-F环
  • E、肝硬化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B,D,E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依据是

A、典型症状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B、24小时尿排酮>300μg
C、角膜K-F环
D、特征性ET改变
E、肝铜>300μg/g(肝干重)

答案:A
解析:
有典型临床表现、角膜K-F环、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和24小时尿铜明显增高即可做出诊断。但由于本病多系统症状并非同时出现,若仅出现单一器官或系统受累症状时,易漏诊或误诊。

第2题:

Wilson病的3大主征为脑豆状核变性、角膜K-F环及小叶性肝硬化,为家族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铁代谢障碍型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依据是

A、角膜K-F环

B、特征性CT改变

C、肝铜>300μg/g(肝干重)

D、典型症状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E、24小时尿排铜>300μg


参考答案:D

第4题:

单选题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依据是()
A

角膜K-F环

B

特征性CT改变

C

肝铜>300μg/g(肝干重)

D

典型症状、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E

24h尿排铜>300μg/24h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依据是()

  • A、角膜K-F环
  • B、特征性CT改变
  • C、肝铜>300μg/g(肝干重)
  • D、典型症状、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 E、24h尿排铜>300μg/24h

正确答案:E

第6题: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依据是

A.特征性CT改变
B.24h尿排铜>300μg/24h
C.肝铜>300μg/g(肝干重)
D.角膜K-F环
E.典型症状、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答案:E
解析:

第7题:

肝豆状核变性的特点有()

  • A、属免疫性疾病
  •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C、铜代谢障碍
  • D、特征性眼部表现为角膜色素环
  • E、多见于老人

正确答案:C,D

第8题: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叙述正确的是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与铜代谢障碍有关

C、血中无铜蓝蛋白

D、角膜K-F环

E、肝硬化


参考答案:ABDE

第9题: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A、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 B、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故常见连续多代发病家族史
  • C、基因定位于13q14~21,很可能编码一种与金属转运有关的P型ATP酶
  • D、90%以上的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P)明显减少,而肝内前铜蓝蛋白正常,所以CP合成障碍是本病最基本的遗传缺陷
  • E、由于铜不能与铜结合蛋白结合,过量铜沉积于肝、脑、等组织而致病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单选题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

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B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故常见连续多代发病家族史

C

基因定位于13q14~21,很可能编码一种与金属转运有关的P型ATP酶

D

90%以上的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P)明显减少,而肝内前铜蓝蛋白正常,所以CP合成障碍是本病最基本的遗传缺陷

E

由于铜不能与铜结合蛋白结合,过量铜沉积于肝、脑、等组织而致病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