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虐之刑

题目

五虐之刑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在中国古代部落联盟时期,生活在长江流域的苗民基于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创造了在脸上刺字、割鼻、割耳以及破坏生殖器的残酷刑罚,被称为五虐之刑。五虐之刑后来被中原文明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奴隶制五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说明“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正确答案:
答:(1)西周时期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防止错杀无辜,凡是疑案难案,都采取从轻处断或加以赦免的办法,即所谓“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
(2)这也是“明德慎罚”主张在定罪量刑问题上的体现。不过,从其历史渊源来说,该项原则发端很早,据《尚书·大禹谟》记载,相传舜帝的刑官皋陶执法时奉行这样一条原则:“与其杀无辜,宁失不经。”即处理两可的疑难案件,宁可偏宽不依常法,也不能错杀无辜。
(3)商汤和周初发布的文告中均有揭批桀、纣滥杀无辜的记载。可见在夏、商王朝上升时期不曾要求实行严禁错杀无辜的原则,西周重提,其主旨则是对“明德慎罚”的进一步强调。

第2题:

《汉书-陈宠传》就西周礼刑关系描述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关于西周礼刑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7年)

A.周礼分为五礼,核心在于“亲亲”“尊尊”,规定了政治关系的等级
B.西周时期五刑,即墨、劓、剕(刖)、宫、大辟,适用于庶民而不适用于贵族
C.“礼”不具备法的性质,缺乏国家强制性,需要“刑”作为补充
D.违礼即违法,在维护统治的手段上“礼”“刑”二者缺一不可

答案:D
解析:
周礼,在具体的礼仪形式上分为五礼,但未规定政治关系的等级,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五刑适用于庶民,也适用于贵族,故B项错误。西周之“礼”具备法的性质,也具有国家强制性,故C项错误。“礼”与“刑”的关系是出礼入刑,故D项正确。

第3题:

张居正反对“严刑峻法虐使其民”,强调“情可顺而不可徇,法可严而不可猛”,这种()思想是对滥施刑威的否定。

A.民贵君轻

B.慎刑

C.宽缓


参考答案:B

第4题:

下列属于西周司法官员法律责任制是()。

  • A、官刑
  • B、五过之疵
  • C、茆门之法
  • D、五听

正确答案:B

第5题:

古代“刖邢”指的是下列哪种刑法()

  • A、断足之刑
  • B、凌迟之刑
  • C、断臂之刑
  • D、断椎之刑

正确答案:A

第6题:

西周刑罚的主体是()。

A.嘉石之制

B.圜土之制

C.五刑

D.赎、流刑


参考答案:C

第7题:

《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孔安国传:“刑疑,赦从罚;罚疑,不论以为罪。”
《礼记·王制》:“附从轻,赦从重”;“疑狱氾(音犯——编者注)与众共之,众疑,赦之。”
问题: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两段文字反映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4)文中提到的“五刑”、“五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刑法适用原则。所谓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即对定罪量刑有疑义或者有争论的案件,实行从轻处罚或者予以赦免的原则。该原则渊源于上古时期所奉行的“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信条。
(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对犯有“五刑”之罪而又有疑问的,则定五罚之罪;对定五罚之罪而又有疑问的,则不予论处,以求恰当地定罪量刑。对介于轻重之间的犯罪,按照轻罪判处轻刑;对误判重罪的人,须赦免其重罪;对疑难案件须与众人共同讨论,如果众人都有疑问,则不予论罪。
(3)这两段文字表明,西周时期凡是对定罪量刑有疑义或者有争论的案件,都从轻处断或者予以赦免,这体现了西周时期在刑法运用上的慎重,这有利于防止和减少无罪处刑和轻罪重刑的现象。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刑法适用原则是西周时期刑法原则的重大发展,也是“明德慎罚”立法指导思想在刑事立法上的具体体现。
(4)这段文字中涉及的五刑,为奴隶制五刑,即墨、劓、剩、宫、大辟五刑;五罚即对处以五刑有疑的,以赎刑代罚,其中,赎刑有五等,分别用以免除肉刑和死刑。

第8题:

“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的说法出自()

A.《老子》

B.《庄子》

C.《韩非子》

D.《荀子》


参考答案:B

第9题:

刺配之刑始创于()

  • A、秦
  • B、宋
  • C、唐
  • D、五代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唐代罪犯活动组织更加严密,参加劳动的对象是指判处徒刑和()

  • A、五刑的罪犯
  • B、流刑的罪犯
  • C、自由刑的罪犯
  • D、充军之刑的罪犯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