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

题目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让三省同掌中枢政权,三省长官成为集体宰相。三省分掌草诏、审核、执行之权,他们既互相牵制,又互相补充,共同辅佐皇帝。()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唐初宰相的议事之所是(  )

A.政事堂
B.尚书省
C.吏部
D.自虎堂

答案:A
解析:
唐初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其职能也相当于宰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政事堂是他们议的场所。因此,正确答案是A。

第3题: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正确答案:B
 B宋初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这一点和唐朝是一样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称为“三司”。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这些明显与唐朝不同。

第4题: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指三省首长)职,而假以他名。”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
  • B、牵制君主权力
  • C、提高宰相权利
  • D、提高行政效率

正确答案:A

第5题:

唐朝三省的长官是宰相。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宋朝的宰相、三省和枢密院分权制衡改制时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发生的()

A.宋明宗

B.宋徽宗

C.宋神宗

D.宋高宗


参考答案:C

第7题: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B

第8题: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掌宰相职权的是三省的长官。三省是指()。

A、行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行中书省

E、门下省


参考答案:BCE

第9题: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C、宋代设置枢密院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

  • A、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缩小了
  • B、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仅限于三省长官
  • C、宰相成员增多导致皇权旁落
  • D、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