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时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统一局面,是在()政

题目

在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时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统一局面,是在()政权的维持下出现的。

  • A、魏
  • B、西晋
  • C、东晋
  • D、蜀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流,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便处在大分裂时间,也同样暗含着走向统一的因素。下列选项中,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所以走向隋朝的大统一的原因,表述错误的是( )。

A.局部的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量化过程,也是实现统一的条件,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三国、两晋、北魏、北周等,这种局面虽然仍处于政治上的分裂,但与东汉末年相比,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B.长江、黄河流域贯穿了我国的整个脉络,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因此而紧密联系,再加上两汉时期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各地区人民的联系已不可分割,这使得全国统一具备了坚固的自然条件

C.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深的灾难和痛苦,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成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这使得全国统一成为众望所归的事 .

D.江南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使得全国统一具备了经济基础


正确答案:B
118.B【解析】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所以走向隋朝的大统一,主要是因为:(1)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已具备走向统一的经济基础;(2)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已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4)局部统一的出现。实际上局部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量化的过程,也是实现统一的条件。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三国、前秦,北魏,北周等北部黄河流域的统一和西晋的短期统一。由此看来,只有B项不符合,所述内容不构成促成统一的原因。

第2题:

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流,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便处在大分裂时期,也同样暗含着走向统一的因素。下列选项中,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所以走向隋朝的大统一的原因,表述错误的是(  )。


A.局部的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量化过程,也是实现统一的条件,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三国、两晋、北魏、北周等,这种局面虽然仍处于政治上的分裂,但与东汉末年相比,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B.长江、黄河流域贯穿了我国的整个脉络,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因此而紧密联系,再加上两汉时期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各地区人民的联系已不可分割,这使得全国统一具备坚固的自然条件

C.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深的灾难和痛苦,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成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这使得全国统一成为众望所归的事

D.江南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使得全国统一具备了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所以走向隋朝的大统一,主要是因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具备了走向统一的经济基础;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已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战乱带给人民的痛苦使得统一成为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局部统一的出现以及士族势力的不断衰落。只有B项所述内容不构成促成统一的原因。故选B。

第3题:

在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时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统一局面,是在( )政权的维持下出现的。

A.魏

B.西晋

C.东晋

D.蜀


正确答案:B
B[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西晋政权的维持下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统一局面。

第4题:

我国在秦朝时期统一了文字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中国瓷器史上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是在()时期。

  • A、汉末三国
  • B、隋唐五代
  • C、宋元

正确答案:B

第6题:

材料:
下面是初中某位历史教师关于《三国鼎立》课堂教学内容所做的课堂小结:
师:通过老师对本课内容的讲解,谁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生:……
师:安静一下,大家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来发言。
生: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意味着封建国家的分裂,历时四百多年的秦汉统一的局面结束了.因此是历史的倒退。
生:三国鼎立后,魏、蜀、吴都想成为.天下 的主宰,为此统治者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而言,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况且,三国时期又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也是历史进步的具体表现。
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能否可以综合以上的内容,以辨证的角度来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呢
师:相对于秦汉统一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相对于东汉末年社会
大动荡以致生产力严重破坏的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说,三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以上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请大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问题:
(1)对上述课堂小结进行分析。
(2)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1)优点:该教师在课堂结束环节以三国鼎立局面的时代意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分析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意义.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堂小结,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这对优化学生的思维、全面思考解决问题是十分有益的. 不足:该课堂小结主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口头描述为主,并未形成文字、表格等书面内容,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与复习,容易出现时间越久遗忘越多的情况.此外,该教师忽略了课堂上的习题演练和课后作业布置,导致教学环节的人为割裂,影响教学效果.
(2)①教师要把课堂小结同其他教学环节衔接起来,尽量做到时间安排合理紧凑,在总结教学内容的同时.为课堂练习、作业布置、内容拓展等环节留下一定的时间.”
②教师在总结知识内容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解决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好思想渗透到小结内容中,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7题:

佛教文化的建筑在我国迅速发展,是我国的建筑出现了建筑标准规范是在()阶段。

  • A、夏商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00年,约2200年)
  • B、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公元200年至公元1000年,约800年)
  • C、丛宋辽到金元时期(公元960年至1400年,约400年)
  • D、明清时期(公元1400年至公元1911年,约500年)。

正确答案:C

第8题:

秦汉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开创和定型的时期,其文学也亦然。()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植物纹样的代表是()。


正确答案:莲花纹和忍冬纹

第10题:

中国造纸术传入印度是在()

  • A、东汉时期
  • B、三国两晋时期
  • C、南北朝时期
  • D、唐朝时期

正确答案:D